分享

五代防御使考述

 文化龙乡 2023-07-15 发布于河南

任欢欢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防御使始设于唐代,目的为军事防御的特殊性,其与节度使等一同成为地方军政系统的核心机构。在安史之乱后,唐代藩镇体系中出现的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又称两使留后,宋称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六个重要长官并纳入统一行政体系中来。五代藩镇体系继续发展,防御使既是独立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治所、幕僚;又和其他长官互相兼任,如观察使、刺史等。这样,防御使除一州之长的行政、监察权外又多了军事防御权。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防御使的职能也发生变更与延伸。

一、唐代防御使的设置

防御使在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唐圣历元年(698年),《事物纪原》载:“武后圣历元年,以夏州领防御使,禄山犯顺,当冲诸郡皆置之,则是防御使自则天始也。”[1]307《文献通考》中“防御使”条,也采用同样说法,“唐武后圣历元年,以夏州镇领防御使,防御使之名自此始。防御使最早以州级官职出现,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总领数州或藩道一级的军政长官。开元二年(714年),“薛讷摄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2]173同年,“以益州长史领剑南道支度营田、松当姚巂州防御处置兵马经略使。”[3]1862-1863由此看来,防御使在设立之初,可与地方长官兼任,并可兼有营田、度支、兵马等使职之责,对于统领一道或数州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较大的权力,与节度使的发展情形相类。天宝十四年(754年),玄宗知晓安禄山必定谋反的意图,即召宰相共同商议。“置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以卫尉卿猗氏张介然为之。以程千里为潞州长史。诸郡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4]6937可见,各诸郡遍设防御使,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密切关系。

州级防御使往往是刺史兼任,如“前陇右节度副使、陇州刺史马燧为商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2]307“以(裴)茙代(来)瑱为襄州刺史,充防御使”[2]3364等。防御使最初的主要职能是军事防御,“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2]1389防御使既有军事防御职能,便可掌本州兵马,“中书舍人崔咸为陕州防御使。诏陕州旧有都防御观察使额宜停,兵马属本州防御使。”[2]543防御使通过与刺史的兼任,已慢慢掌握了一州的地方军政权力,也有个别州防御使无须兼任刺史,也具有了行政权力,“汝州防御使令狐绪有善政,郡人诣阙请立德政碑颂。”[2]639防御使既有一州的军政之权,即也拥有辟僚属的权力,乾元二年(759年)九月敕:“比来刺史之任,皆先奏州县官属。今后除带使次判官外,一切不得奏改。官吏到任之后,察有罪累及不称职者,任具状奏请,然今所由与替其刺史非兼节度,但有防御使者,副使判官,委于本州官中权择,亦不得别奏人。”[5]1201

总体而言,唐代防御使既有仅辖一州的州防御使,也有辖数州或藩道的防御使或都防御使,如“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4]7141。具体到“道”一级的都防御使,一般还要兼任观察使。“晋慈隰观察使崔汉衡加都防御使名”[2]366;“武俊恒冀观察都防御使”[2]3694。乾元元年(758年),采访处置使改成观察处置使。为平定安史之乱,节度使兼领观察使,而无节度使的藩道则兼防御使,于此形成了新的军政合一的“道”,即“节镇”。后来,节镇逐渐发展成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朝廷故事,制敕不下支郡,牧守不专奏陈。”[4]8925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防御使的职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附加、延伸和变更。藩道防御使也存在升格成为节度使的情况,“升河中防御使为节度,领蒲、绛等七州”[4]7051。安史之乱后,在没有设置节度使的地方,则设置防御使,以采访使兼领,共同负责“理军事”和“理州县”事务,因为同一人兼领,所以军政大权也集中一处。

二、五代防御使职责及权利的发展

五代藩镇继续发展,节度使、防御使等依旧为藩镇中重要的军政长官。那么藩镇军政长官的选任,关系到政治集团及中央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防御使等藩镇军政长官的人选,中央有着选任标准,“诸道都督、观察防御使等,或勋高翊世,或才号知人,必于途巷之贤,备察刍荛之士。”[6]85且后唐明宗时将防御使的任命权收归于中央,“防御、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自今皆自朝廷除之,诸道无得奏荐。”[4]9043因防御使主要是军事使职,选任为防御使的,大多因军功而任,如翟光邺“晋天福中,历棣、沂二州刺史、西京副留守。开运初,授宣徽使。杨光远叛灭,青州平,除为防御使,朝廷以兵乱之后,人物雕弊,故命光邺理之。”[6]1698朝廷选任防御使之后,也主要赋予防御使以军事职能为主,如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幽州奏契丹寇边,于是后唐明宗诏,“齐州防御使安审通率师御之。”[6]508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军校贺行政与诸胡相结为乱,攻延州,晋高祖“遣曹州防御使何重建将兵救之,同、鄜援兵继至,乃得免。”[4]9234而且,一般防御使还兼任军职,以更有效地统帅军队。如后梁贞明元年(915年)九月“以行营先锋步军都指挥使、行澶州刺史、检校太保王彦章为汝州防御使,依前行营先锋步军都指挥使。”[6]123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金州防御使娄继英为右神武统军。”[6]638除军事职能外,防御使亦有该地的行政职能,如后唐时期符彦饶,“长兴中,为金州防御使,为政甚有民誉,其后略迁节镇。”[6]1238与唐代相类,州级防御使往往是刺史兼任,由此该地的军政大权合二而一,如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以前东京马步都指挥使兼左天武军使雷景从为汝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6]130又,“以西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郑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王彦章为检校太傅。”[6]132当然,防御使的军政权力,并非毫无限制,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敕:“防御、团练使,自非军期,无得专奏事,皆先申观察使斟酌以闻。”[4]9423张国刚先生认为观察使是方镇最基本的政务使职,如当地驻军多,一般兼任节度使;驻军少,一般兼任都防御使等。[7]132因此,防御使受观察使的节制是必然的。

防御使在本州内还有荐举权,向朝廷举荐优异的人才,后唐庄宗时规定:“如管三州以下者,许奏管内官二人。仍须有课绩尤异,方得上闻。若止于检慎无瑕,科征及限,是守常道,只得书考旌嘉,不得特有荐奏。其防御使每年只许奏一人,若无尤异,不得奏荐。”[6]2001后唐明宗时规定,直属京的州防御使等荐举权扩大,“直属京防御、团练使先许荐一人,今许荐二人。”[6]581不光州级防御使有荐举权,五代时期对藩道一级的诸使荐举权也做了规定:“诸道荐人,总与不可,全阻又难。今后节度使每年许荐二人,带使相者许荐三人,团练、防御使各一人,节度、观察判官并听旨授,书记已下即许随府。”[6]538防御使亦有僚属,并且可有自行辟署权,“诸州防御、团练判、推官,并请本州奏辟,中书不更除授。”[6]2003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九月十九日敕:“宜令今后诸州府录事参军不得兼职,如或才堪佐幕,节度使须具闻奏,不得兼录事参军。邺都管内刺史州,不合有防御判官之职,今后改为军事判官。如刺史带防御团练使额,即得奏署防御团练判官,仍不得兼录事参军。如此则珠履玳簮,全归客礼,提纲振领,不紊公途。仍付所司。”[8]244后唐明宗时规定,刺史兼带防御使时,即可为防御使奏辟僚属,如防御判官等,但不可有录事参军。后唐天成三年(928年)五月、长兴二年(931年)七月敕,许诸州节度使带使相岁荐僚属五人,“防御、团练使荐二人。”长兴二年八月敕,“直属京防御、团练使荐一人。”[6]649后周时期,对防御使僚佐人数做了规定,“诸道节度副使、行军司马、两京少尹、留守判官,并许差定当直,人力不得过十五人;诸府少尹、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副使,不得过十人;节度推官、防卸团练军事判官,不得过七人,逐处系帐收管。此外如敢额外影占人户,其本官当行朝典。”[6]1471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六月诏,“两京及诸道府州,不得奏荐留守判官、两使判官、少尹、防御团练军事判官,如是随幕已曾任此职者听奏。防御团练刺史州,各置推官一员。”[6]1531陈长征先生认为:“五代各朝不断发布有关限制幕职人员担任地方官的诏令,说明了幕职官在五代各朝权摄地方官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中央的诏敕经常被违抗。”[9]105朝廷除对防御使僚佐人数做限定外,还规定了僚佐比拟、转官等年限要求,“阙员有限,人数常多,须以高低,定其等级,起今后两使判官罢任后,宜一年外与比拟;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等,二年外与比拟;推巡、防御团练推官、军事判官等,并三年后与比拟。仍每遇除授,量与改转官资,或阶勋,或职资。其有殊常勤绩者,别议优升。若有文学智术超迈群伦,或为众所称,或良知迥举、察验的实者,不拘年月之限。”[6]2002

五代依旧延续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统治,在中央与地方的妥协与斗争中,各藩镇统领者节度、观察、防御、团练诸使,要维持并稳定自我地位,还要对中央达成某些义务。藩镇对于中央的臣服,首先表现为礼仪性的义务,即定期要陈表起居。乾化元年(911年)十一月,梁太祖驻跸魏县,“从官自丞相而下并诣行宫起居,留都文武百官及诸道节度使、防御使、刺史、诸藩府留后,各奉表起居。”[6]99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并对防御使的奉表起居的时间做了明确规定,“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旧进月旦起居表,今后除节度、留后、团练、防御使,惟正、至进贺表,其四孟月并且止绝。”[6]501除此之外,防御使还有朝见皇帝的义务,如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将州兵来朝。”[4]9515另外,防御使最重要的义务,即进献。唐代中后期财政执行上供、留使、留州三分法,实际上则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部分。唐后期及五代“系省钱”的发展,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并有利于中央财政。五代时征收的赋税被称作“系省钱谷”,如后晋天福九年(944年)敕:“天下诸州各以系省钱谷,秋夏征科为帐籍,一季一奏。”[8]309后唐明宗时规定防御使供奉不得科敛百姓,并令租庸使管理系省钱物,“天下节度、防御使,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达情而已,自于州府圆融,不得科敛百姓。其刺史虽遇四节,不在贡奉。诸州杂税,宜定合税物色名目,不得邀难商旅。租庸司先将系省钱物,与人回图,宜令尽底收纳,以塞幸门云。”[6]496防御使还要在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有特殊的财物供奉,“诸道节度观察、诸州防御使、刺史,每年应圣节及正、至等节贡奉,或讨伐胜捷,各进献马。伏见本朝旧事,虽以献马为名,多将绫绢金银折充马价,盖跋涉之际,护养稍难,因此群方俱为定制。自今后伏乞除蕃部进驼马外,诸州所进马,许依天复三年已前事例,随其土产折进价直,冀贡输之稍易,又诚敬之获申。兼欲于诸处拣孳生马,准旧制分置监牧,仍委三司使别具制置奏闻。”[8]59防御使除每年必要的供奉之外,还要在皇帝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之时,上缴助礼钱,并逐渐成为常设之制。如后唐“明宗祀天南郊,东、西川当进助礼钱。”[10]285后唐时期,还对助礼钱的数目做了规定。

防御使在为朝廷履行义务的同时,也享受着一系列酬劳权利,其中最基本酬劳即俸禄。“牧守之任,委遇非轻,分忧之务既同,制禄之数宜等。自前有富庶之郡,请给则优,或边侄之州,俸料素薄。以至迁除之际,拟议亦难,既论资叙之高低,又患禄秩之升降。所宜分多益寡,均利同恩,冀无党无偏,以劝勋效。今定诸防御使料钱二百贯,禄粟一百石,食盐五石,马十匹草粟,元随三十人衣粮”[6]1472由此俸禄所得之额来看,五代牧守之职位中,防御使要远高于刺史之位。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朝廷还对诸道州县的防御副使及判官等僚佐俸禄做了规定,“本朝事体防御、团练除副使判官外,其余推巡已下职员,皆是本使自要辟请圆融,月俸赡给,亦乞依旧。规绳省司更不给支钱物,其防御团练副使、判官,副使逐月料钱三十贯文实,判官逐月二十贯文实,刺史州元无副使,若有请废其军事判官,所有月俸亦是刺史俸内支赡。”[11]6098

防御使还享有荫补子孙为官的权利,门荫入仕于五代之时是较为重要的入仕途径。五代时频繁的改朝换代,连年征战,因此产生了大批的功臣群体,成为朝廷的军事与政治支撑。自然,其子孙也即成为朝廷优待的对象。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诏:“今后应荫补子孙,宜令逐品许补一人,直候转品,方得更补,不得于本品内重叠收补。……致仕官历任中曾任在朝文班三品、武班二品及丞郎给舍已上,金吾大将军、节度、防御、团练、留后者,方得补荫。”[6]2006后周时对防御使的荫补资格、荫补人数等做了详细规定。此则材料中的“皇荫人”,据《旧五代史》解释为:“五代大臣有累事数朝者,其前朝所得荫泽,及改事新朝,谓之'皇荫’。”[6]2006除荫补特权外,防御使还享有对父母、妻子的封赠权利,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庄宗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毕,宰臣率百官就次称贺,宣制:“文武常参官、节度、观察、防御、刺史、军主、都虞候、指挥使,父母亡殁者,并与追赠。”[6]428自安史之乱至五代,连年征战,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因此一些官员的敕甲、告身及官方档案散佚,为封赠制度的实行带来不便。因此朝廷规定:“如省司失坠敕甲者,京官引验本官告身敕牒及母、妻前封邑号。告身敕牒如因失坠,即磨勘历任。如官序显著,参详并封不虚,即取登朝官三员充保,仍须结罪使印,方与进封。如是曾任节度、观察、团练、经略、防御、刺史等,则责本道进奏知后院状入案。刺史无知后院,即取使府进奏官状,并准京官例,取登朝官三员充保……自本道奏荐即准节度使已下至刺史,取进奏官状详验,如无保状,具历任经堂陈述候裁下。”[8]182为保障制度实施,后唐中书门下对防御使的告身仪制做了规定:“准本朝故事,诸王、内命妇、宰臣、学士、中书舍人、诸道节度、防御、团练使、留后官告,即中书帖官告院索绫纸褾轴,下所司书写印署毕,进入宣赐。其文武两班及诸道官员并奏荐将校,并合于所司送纳朱胶绫纸价钱。”[6]426对官告做了仪制规定,一方面可以保障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制书作弊。

为彰显对于有功之臣的恩宠,朝廷还会对防御使赐予姓名,且一般赐予皇室之姓。如后梁澶州刺史王晏球,“闻梁末帝殂,即解甲降于庄宗。”之后与霍彦威北捍契丹,“授齐州防御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仍赐姓氏,名绍虔。”[6]854庄宗奖励其功,授予齐州防御使,并赐名李绍虔。捧日都指挥使、博州刺史康延孝协助后唐庄宗平开封,“京师无备,庄宗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10]485因此,康延孝因功拜郑州防御使,并赐姓名为李绍琛。

三、五代防御使职官体系的变迁

因防御使属使职差遣,无固定的品阶。自中唐以后,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进而使职固定化而职事官阶官化的倾向愈加严重。因此,在同级的防御使中为显示区别,带职现象较为常见。在五代时期,防御使一般表现为带检校官。张国刚先生指出:“在唐代,检校官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代理某官,此种情况在唐前期较为常见;另一种则为地方使职带台省官衔,称为检校官。上自三公、仆射、尚书,下至郎中、员外郎,皆是带职。但他们并不在该部门任事。由于使职本身并没有阶品,检校官衔就用来表示其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12]169五代时期,防御使所带检校官则属于第二种情况。五代时,防御使兼检校官,一般为三师、三公,依照《唐六典》的说法依次为,“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13]2-4。笔者根据文献记载,为防御使授检校官,并不依照顺序除授,初次授予一般以检校司徒和检校太保为多,其中又以团练使初除检校司徒、防御使初除检校太保较为常见。如“以贝州刺史孙汉威为检校太保、陇州防御使”[6]1019、“以北京马步军都虞候郭从义为郑州防御使、检校太保”[6]1326之后,再由检校太保迁为检校太傅,然后再转至检校太尉,最终转入检校太师达到极致。如汉高祖之从弟刘崇,遥领泗州防御使,汉祖起义于河东,“以崇为特进、检校太尉、行太原尹。”后隐帝嗣位,“加检校太师、兼侍中。”[6]1811对于此迁转序列,张国刚先生解释为:“太尉的地位本在三师之下,可是由于唐末五代重武之风日炽,太尉这个历史上的武官称号竟然超迈于傅、保之上,一般功臣可以加太傅、太保而不能随便授太尉,只有太师的地位还略在其上。”依据史实,又根据《春明退朝录》的记载,张先生得出了“到了五代,遂形成了节度使加官,皆自检校太傅升太尉,太尉迁太师的惯例”之结论。[12]18对于防御使的检校加官,升任检校太傅后也大体依此制。防御使加检校官,依次形成了鲜明的等级,因此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规定:“诏诸道节度使未带使相及防御、团练使、刺史,班位居检校官高者上为,加检校官同,以先授者为上,前资在见任之下。”[6]590

一般来讲,武将出任藩镇中防御使,其迁转序列为刺史、团练使、防御使、节度观察留后及节度使,依此而升。后晋时,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子王威,避王都之难,流亡于契丹。

义武缺帅,契丹主遣使来言:“请使威袭父土地,如我朝之法。”而晋高祖辞以“中国之法必自刺史、团练、防御序迁乃至节度使,请遣威至此,渐加进用。”契丹主怒,复遣使来言曰:“尔自节度使为天子,亦有阶级邪!”帝恐其滋蔓不已,厚赂契丹,且请以处直兄孙彰德节度使廷胤为义武节度使以厌其意。契丹怒稍解。[4]9204

晋高祖石敬瑭描述的节镇官的序列,是标准的迁转图像。如后晋时梁汉璋,高祖即位第二年,遥领钦州刺史。七年,迁检校司徒,遥领阆州团练使。八年,授陈州防御使。后改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旋除永清军兵马留后。[6]1262但由刺史直至授旌节,其中的迁转序列并非按部就班,仅大致依此序列而已。如五代时的骁将王彦章,少为军卒,事梁太祖,末帝即位,迁濮州刺史,又徙澶州刺史。后王彦章为先锋,与晋夹河而军,直接升入汝、郑二州防御使,而没有被授予团练使。后因军功迁为匡国军节度使。[6]290五代战火不断,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为奖励军功,由防御使直接升入节度使的武将非常之多。如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晋高祖“以齐州防御使潘环为怀德军节度使。”[6]1029夏鲁奇,唐庄宗时,赐姓名曰李绍奇。因战功,庄宗任命为磁州刺史。后又从战中都,擒王彦章,庄宗赐绢千疋,迁郑州防御使,之后又“迁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惠爱。徙镇忠武,河阳之人遮留不得行,父老诣京师乞留。”[10]357另还有大量武将直接由刺史升任节度使,并未任职防御使。如后梁赵克裕,领亳、郑二州刺史,“太祖表为河阳节度使、检校右仆射。”[6]214

后唐庄宗诏:“诸道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并于洛阳修宅一区。”[6]439此诏虽是朝廷别有他意,但节度——刺史一系的序列,得到五代朝廷正式认可。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认为:“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名称虽有高下,实皆守臣也。”[14]179于此,各不同的州长官所任职的州也被分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刺史州。而且五代与唐的防团使职制度有所区别,在唐代,一般兼领数州或藩道的防御使,被称为“都防御使”。终五代各朝,都防御使一职均未出现。因此,在五代时期,防御使仅为辖州的州长官。而防御州也无支郡,原则上不属于方镇。因不同州格之间存在等级差异,因此州长官的迁转与此也密切相关。后唐中书奏:“准敕重定三京、诸州府地望次第者。旧制以王者所都之地为上,今都洛阳,请以河南道为上,关内道为第二,河东道为第三,余依旧制。其五府,按《十道图》,以凤翔为首,河中、成都、江陵、兴元为次。中兴初,升魏州为兴唐府,镇州为真定府,望升二府在五府之上,合为七州,余依旧制。又天下旧有八大都督府,以灵州为首,陕、幽、魏、扬、潞、镇、徐为次,其魏、镇已升为七府兼具员内,相次升越、杭、福、潭等州为都督,望以十大都督府为额,仍据升降次第,以陕为首,余依旧制。《十道图》有大都护,请以安东大都护为首。防御、团练等使,自来升降极多,今具见在,其员依新定《十道图》以次第为定。”[6]591后唐时期的《十道图》详细的标识了防御州等州格,而且表明“自来升降极多”,那么依材料显示五代时期防御州的升降情况如下:

表1 五代防御州州格变化表

从以上,防御州格升降变化,可以看出朝廷通过行政区划变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的某些努力尝试。后晋少帝将“青州杨光远平,降平卢军为防御州,复用审交为防御使”[6]1392,而且青州与登州、莱州、淄州共同为直属京。从表面来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无非是升降而已,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中央与地方实力对比的变化,即藩镇的力量被逐步弱化,中央的力量得到了增强。因此,可以说“五代十国各朝邦通过有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节度使乱政之弊,并恢复州一级的治政程序。”[15]13

将帅遥领州镇防御使,并将其作为寄禄官。遥领制始于唐末,“僖宗还宫,建等分典神策军,皆遥领刺史。”[6]1816缘于战乱频繁,军功人数众多,以实际州郡长官作为赏赐,无法满足需要,因此遥领制开始发展。并且遥领的节度使和各级州长官仅为等级差别,并不相统摄,是别等级、寄禄利之用。“到了五代时期,禁军将领遥领州镇长官尤为突出,后周时且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制度。”[16]65遥领一般是遥领域外州郡,如后汉时期的将领刘词,任“奉国右厢都校,遥领阆州防御使。”“乾祐初,李守贞叛于河中,太祖征之,朝廷以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遥领宁江军节度使。”[6]1629宁江军治夔州,夔州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刘词所任阆州防御使、宁江军节度使,均为遥领域外州郡。防御使的遥领之制,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一般兼任禁军职位。如后周太祖“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6]1503睦州位于今浙江杭州附近。后周世宗“以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并遥授团练使,其余改转有差。”[6]1515后周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954年),亲自率领军队与辽国、北汉的联军决战,迫辽军退走,大败北汉军,初步巩固了国家北部的边防。后击败后蜀,三次亲征南唐。在其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创设了攻克前,以将领先遥领该地的州郡长官之制。后周世宗这种为攻克一地,事前先以爱将遥领州牧的行为,后被宋太祖统一战争中所继承,以示势在必得的决心。

各州镇长官除了实任、遥领之外,还有兼领之制。兼领与遥领的区别是,节度等使所领州郡,是在王朝有效统治的区内之内,但是州长官并不实际到任。胡三省为《资治通鉴》做注为:“兼者,以本职兼节镇,禄赐优于遥领者。”[4]9507五代时期,以亲王和宰相兼领州郡长官的现象较为常见。如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六月,“以皇子重吉遥领成徳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北面水陆转运制置等使,兼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8]294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观察、处置等州使,真定尹。”[8]294成德军治所在镇州(原为恒州),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冀州为今河北冀县,深州为今河北深县,赵州为今河北赵县。镇、冀、深、赵皆为后唐统治区域内州郡,因此皇子重吉、宰相郭崇韬均为兼领成德军节度一职。另外,除节度使外,其他州郡长官也有兼领现象。如李承约,于后唐时“补匡霸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兼领贝州刺史”[6]1188。贝州,即今天河北省清河县,属后唐辖区内。李承约兼领贝州刺史,并不实际赴任,而仅领禄赐而已。

终五代各朝,完全是武夫悍将的天下,赵翼有言:“士之生于是时者,系手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也。”[16]476虽然此时藩镇格局继续延续并扩大,但从长时段来看,五代时期也表现了种种统一大势的迹象。中央与各藩镇长官防御诸使争夺对地方的控制权。而且,遥领、兼领防御使的出现与发展,给予武将们政治、经济等优待的同时,也表现了州镇长官的虚衔化的趋势,为宋代完全收回防御使的权力,以及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都做了巨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