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型与饮食

 昵称31367994 2023-07-15 发布于广东

   01   

不同的血型要吃不同的食物?

今天讲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血型与饮食。

从几年前开始,网络上就有这样一种声音:不同的血型要吃不同的食物,有些血型,适合于吃肉;有些血型,适合吃素。这到底有没有数据支持?

我查了一下文献,基本的结论是:这些内容多半都是观点,现有数据并不支持“血型饮食”这种理论。

1996年,美国人Doctor Peter J.D' Adamo,写了

《Eat Right For Your Type》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已经卖了700万册,有60多种语言的翻译版本。显然这是非常畅销的一本书。大家对自己的血型和饮食,都非常关注,所以才有这么长远的影响。

图片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

O型血的人要吃肉,适度脂肪,限制谷类、豆类和奶类,而不吃小麦,现在很多人执行的“旧石器饮食”,或者 “低碳水饮食”,“生酮饮食”,都属于这一类。因为同时还不能吃麸质,也就是“无麸质低碳水饮食”。

A型血的人正好相反,要采取0或者低动物蛋白,就是吃素,少脂肪。中高谷类和豆类;不吃小麦。这个有点儿类似于我们所宣传的素食或纯素,再加上无麸质。

B型血的人是中等动物蛋白、中低脂肪、中等的豆类和谷类,可以吃小麦。这种饮食,与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饮食方式,没有什么重合,采取这种“B型饮食”的人比较少。

AB型血的人,低中动物蛋白,尤其要避免红肉,有点儿接近A型,但比A型可以多吃一点点动物蛋白,包括肉、蛋、奶。中脂肪,低中等的豆类和谷类,小麦对他们是无害的。这种饮食,也跟任何现代流行的饮食没有相重叠。

图片

   02   

了解血型的历史[1]

到底这个有没有道理?我们先从血型的历史开始讲起。

图片

在上世纪初发现了血型系统。大概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些战士受伤需要输血,发现只有血型相同,才能够相互输血,而不出现问题。同时人们发现有些人是万能受血者,有些是万能输血者。

后来到了一九五几年,科学家发现,不同血型的血不能够互输,是因为我们的红细胞表面,有一种多糖的抗原,也就是A、B抗原。实际这种血型抗原,不光存在于我们的红细胞表面,也存在于血小板、白细胞、血浆蛋白、还有一些组织细胞的表面,甚至身体的一些体液:包括乳汁、唾液、汗液等等,都含有血型抗原。

图片

如果你是A型血,你就有A抗原,但是没有A的抗体,因为如果你同时有A的抗原和抗体,那就出现自身免疫的反应了;

而B型的人,有B的抗原,没有B的抗体。但他们有A抗体,这不会给他带来什么问题;

AB型两种抗原都有,但两种抗体都不存在;

O型正好相反,两个抗原都没有,但是有两种抗体。

这就是ABO血型系统。

除了ABO血型系统以外,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熟知的RH血型、MN血型等等。也就是说,我们红细胞表面不光有ABO这套血型的抗原,还可能有其他的一些血型抗原,这些抗原的存在,也可能造成输血的时候,因为血型不匹配出现凝血反应。

图片

80年代的日本电视剧《血疑》,女主角的血型是RH阴性AB型,RH阴性血,又被称为“熊猫血”,发生概率是1%,而AB血型只存在于十分之一的人群,所以RH阴性AB型血,是非常罕见和稀少的。

   03  

全世界血型的分布

图片

这是全世界ABO血型的分布。比如中国北京的人, ABO的比例是多少?O型29%,A型27%,B型32%,所以这三个基本上都是差不多,而只有13%左右属于AB型。

而中国广东人,O型的比例比较大,达到46%。但是AB型的比例更小,只有6%。A型和B型相对被O型挤占。总的来讲,在我国南方,O型的比较多;北方相反,是比较均衡的状态。

如果把东方人平均起来,你可以发现,O型约占40%,A型、B型各27%、28%,AB型的只有5%左右。总的来讲,AB型的确是比较稀有的血型。

除了东方人,我们发现,白种人以A型和O型为核心;而黑人O型比例比较多,跟东方人有点接近。墨西哥人也是跟东方人比较接近。只有白种人的A型更多一点。这是全球的ABO血型的分布。

   04   

血型与疾病的关系

不同的血型状态,我们自身凝血风险可能不一样。ABO的凝血相关因子有两个:一个叫因子VIII,另一个叫因子von Willebrand (vWF)。这两个因子,都是血液里的补体,补体被激活后,帮助血液的凝结。而ABO血型,会决定这两种因子在我们血液有多少,进而有可能显著地影响静脉血栓的风险。尤其AB型比其他血型,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就更高一点儿。比起O型,其他血型有冠心病发病升高的趋势,这是在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2]

图片

ABO血型与冠心病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发表在2016年的荟萃分析[3],涉及17项研究22万人。结果发现,A型的人冠心病风险显著增加14%;O型显著降低15%。所以O型比起A型,确实在发生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些优势。

我们再看看ABO血型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荟萃分析[4],涉及了15项研究,结果发现B血型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O血型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

图片

所以对于这两类疾病,O型都是有一定的优势。B型更容易得糖尿病,A型更容易得冠心病,这是荟萃分析的结论。我们大量引用荟萃分析,可以给出更可靠的数据。

我们再看癌症,肝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症。这项荟萃研究包括了7篇文章接近10万人[5],结果发现,肝癌人群中,O型降低24%的风险,而其他血型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和普通人群没有差别。我们再看胃癌[6]:A型会增加19%的风险,而AB型会增加9%的风险。所以O型仍然是一个比较优势的血型。

再看看其他癌症[7]胰腺癌、胃癌、乳腺癌、食道癌、卵巢癌、直结肠癌、肺癌、咽喉癌,降低其风险的血型都是O型。但是升高风险的血型,基本都是A,有个别是B,所以A型血的人有癌症风险增加的倾向。跟心脏血管疾病的有点类似。

图片

所以从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我们最关心的三大疾病来看,O型都有优势。

再看幽门螺旋菌感染的风险。很有意思的研究[8]O型会增加幽门螺旋菌的感染16%。如果说O型血有缺点的话,这是其中一个,更容易得胃病。B型降低风险17%,AB型进一步的降低到29%。所以并不是O型,对于所有疾病都有优势,但是对当今社会的主要疾病,O型确实有优势。

图片

疟疾是红细胞被病原体所侵染的疾病,所以有可能与ABO抗原有关。这个荟萃分析也就也涉及到21篇研究[9]结果发现O型也是降低疟疾风险的血型。

ABO与血吸虫病[10]。非O型,提高40%的血吸虫病的风险,O型仍然是有利的。这是在2018年发表的荟萃分析。

先兆子痫是产妇高血压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O型是降低先兆子痫的风险,A型增加,AB型的增加。同样因为与高血压有关系,这个结果跟上面我们讲的,对于心脑血管疾病O型有优势,是一致的[11]

图片

产后抑郁。假如B型是1的话,A型会增加产后抑郁风险23%,AB型会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31%, O型会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30%;在产后抑郁上,B型是更有优势的血型[12]

图片

刚才讲产后抑郁,普通人怎么样?这篇文章涉及108个健康人[13],O型同样更容易抑郁,所以幽门螺旋感染和抑郁症是O型的软肋。

躁郁症,即双向感情障碍,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不同的血型没有显著的差别,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与ABO血型系统相关[14]

评估一个人的卵巢储备,我们测激素水平:一个叫做卵泡刺激素FSH,还有叫AMH,这两个代表她的卵巢储备。卵巢储备低,女士绝经的年龄可能会提前。很多的女士都很在乎这一点,可生育的时长与这两种激素有关系。但是这两个图标说明卵巢储备与ABO血型系统是不相关的[15]

最后我想提出以前讲的哺乳类抗原,叫Neu5Gc,这种蛋白只存在于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包括猴子、猩猩、牛、猪,都含有这个抗原。所以如果人吃了含有这种抗原的食物,包括奶、红肉等等,会导致我们的血管、癌细胞、肠道细胞表达这种抗原,导致免疫攻击,从而增加炎症的风险。

除了Neu5GC,人们还发现了另外一种α-Gal抗原。某些瑞典人吃红肉几小时之后,就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过敏者的血含有这种抗原的IgE抗体,即介导过敏反应的抗体。过敏者主要过敏的对象就是α-Gal抗原,而后者存在于红肉的表面。

为什么要谈这个?因为A型血和O型血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红肉的过敏。也就是说,这种红肉过敏,与ABO血型是有关系的[16]

所以血型与疾病有关,是有确凿证据的。

   05   

“血型饮食法”有没有道理?

虽然血型与疾病有关系,但是不同的血型要吃不同的饮食,即所谓的“血型饮食”,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O型多吃肉,A型多吃素,你如果真是这么做了,是不是能够帮助提高该血型的健康质量?这是我们想要问的问题。

我们看数据。

首先看胰腺癌的风险。这篇文章涉及11个病例对照研究[17],样本量是足够大的。它评价膳食的促炎指标E-DII,以及血型与胰腺癌的关系。

这项研究发现,非O血型会增加胰腺癌风险,同时,促炎饮食也升高胰腺癌风险。什么叫促炎饮食?以前都已经讲过了,动物性的食物、高油脂的食物,这都属于促炎饮食,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血型和饮食对胰腺癌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不搭杠,不管你是什么血型,只要食用促炎的食物,都会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所以,不同的血型吃不同的饮食对于胰腺癌这个结果是没有道理的。同一种饮食,对于不同的血型,有同样的效果;饮食促炎的话,谁吃都促炎。

心血管风险。这个是“多伦多营养基因组健康研究”[18],涉及了1455人。结果发现遵循“A型饮食”,也就是接近于素食,可以降低BMI、腰围、血压、胆固醇、三甘油脂肪酸脂、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的抵抗;遵循“AB型饮食”,同样降低以上的指标,我们知道“AB型饮食”,跟“A型饮食”差不多,都是偏素的;但遵循“O型饮食”仅仅降低了三甘油脂肪酸脂;遵循“B型饮食”没有显著相关性。总的来讲,这项研究说明,只要你吃素,就会降低多个心血管代谢的指标。

图片

最后这个结论很重要:“血型饮食法”的效果与血型没有关系,不管哪个血型,如果吃同一种饮食,会得到同样的效果。不管是A、B、O,你如果是遵循“A型饮食”,偏素食的饮食,都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代谢病的风险。就跟我们刚才讲的饮食与胰腺癌症的独立相关性,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说对于心血管代谢疾病,任何一种“血型饮食法”,对所有人有同样的效果。B型血的人吃“B型饮食”、A型血的人吃“A型饮食”,这种按血型吃不同的“血型饮食”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还是这个多伦多的研究小组,在2018年发表了一项介入研究的结果[19],涉及将近1000位超重的成人。结果发现,配对血型和“血型饮食”不会影响减肥效果。换句话说,不同的血型,吃同一种饮食,不会改变结果。

   06   

低脂纯素对不同血型有什么影响?

那么,对于大家最关心的低脂纯素,不同血型的人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2021年6月份刚刚发表的这项研究[20],让受试者进行16周的低脂纯素,或者不改变原来的杂食。在介入前,A型与其他血型的参与者之间,体重和胆固醇没有差别;O型与其他血型的参与者之间也没有差别。

图片

低脂纯素介入16周后,结果如何呢?体重和血型的变化都与血型无关。作者得出结论,血型不会影响植物性饮食对于体重、体脂、血脂,或者血糖控制的改善;健康的饮食对所有血型的人群同样适用。并不是像“血型饮食法”理论说的那样,O型人更适合于吃肉,A型的人适合于吃素。虽然说A型比起O型,心血管风险可能增加,但是O型的人吃肉照样会增加心血管风险;O型人吃素,照样可以降低他们的风险。

   07   

三个结论

首先,要有科学态度。我们经常讲,评估一条资讯,先要问它是看法还是数据。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看法而已,没有数据的支持。对于同一个数据,不同的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一位专家今天和明年的今天的看法都有可能不一样。所以看法和观点是不靠谱的,数据才是一切的根本。

包括这个所谓的“血型饮食法”的理论,不管是中国人写的,还是美国人写的,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持,都是不值得相信的。但是很遗憾,有些人专门花时间研究这本没有数据支持的书,甚至帮助去传播这种谬论。这是一个科学态度的问题。尤其做科普的人,如果没有科学态度,最终会误导更多人。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什么叫实事求是?就是看数据,不要看法和观点。

第二个结论是,不同血型的人群确实有不同的疾病风险。比如A血型的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而O血型的人很多疾病的风险都较低,但是抑郁症和幽门螺旋菌感染的风险升高。不同的血型,确确实实存在着不同的健康风险。

第三个结论是,低脂纯素对于所有血型的人群都很好

   08   

素食并不一定健康

但是健康一定需要素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素食都是健康的。有些人吃素也可能吃的大腹便便,有些人吃素也可能吃得面黄肌瘦,有些人吃素也可能吃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并不是素食的问题,是吃素没有吃对。

这就好比在运动的时候,有些人骨折了,有些人脚崴了,有些人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说运动对身体不好。我们运动,也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才不会受伤。同样,我们吃素也要吃对,才能收获素食的红利,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即使吃素吃对了,并不表示你不会得病。有些朋友跟我说:徐博士,我吃低脂纯素,吃得这么干净,为什么还得了这个病或者那个病。

吃素并不表示我们不会生病。健康的素食会极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疾病的几率,但不是完全避免

为什么不能100%避免呢?因为我们的健康不仅由饮食决定,如果我们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不健康,比如吸烟、喝酒、不运动,一天到晚总是看手机、看屏幕、不做户外运动、不去晒太阳,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这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图片

更重要的是心态。假如我们心态不好,被怨、恨、恼、怒、烦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困扰,不能很好地处理压力和人际关系,这些都会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所以素食并不一定健康,但是健康一定要素食,素食是健康的前提。

 参考文献链接 

1.    Wiley Interdiscip Rev Syst Biol Med. 2016 Nov;8(6):517-535

2.     World J Cardiol. 2014 Sep 26;6(9):985-92.

3.     Sci Rep. 2016 Mar 18;6:23250

4.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6;20(2):237-42.

5.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Sep;12(9):927-933.

6.     BMC Cancer. 2019 Feb 21;19(1):164.

7.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Sep;12(9):927-933.

8.     Sci Rep. 2018 Dec 4;8(1):17604.

9.     Blood Rev. 2019 Jan;33:53-62

10.  J Helminthol. 2018 Dec 11:1-10.

11.  Blood Transfus. 2016 Sep;14(5):441-8.

12.  Women Health. 2018 Jul;58(6):685-698.

13.  Psychol Rep. 2001 Jun;88(3 Pt 1):725-6.

14.  J Psychiatr Res. 1984;18(2):119-29.

15.  Oncotarget. 2017 Apr 11;8(15):25628-25636.

16.  Allergo J Int. 2016;25(2):49-54.

17.  Carcinogenesis. 2018 Jul 30;39(8):1056-1067.

18.  PLoS One. 2014 Jan 15;9(1):e84749

19.  J Nutr. 2018 Apr 1;148(4):518-525

20.  J Acad Nutr Diet. 2021 Jun;121(6):1080-1086

-END-
图片

【作者简介】

徐嘉博士:《非药而愈》作者,北京大学生物物理学学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博士。2014-2021年期间,健康饮食巡回演讲1200余场,足迹遍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现场18万余人受益,200多次知名媒体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