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小说《紫金港社区》34

 岁月凉烟 2023-07-15 发布于浙江

长篇小说《紫金港社区》34

圣苑小区文化家园活动室大门口上边挂着大红的条幅,上书“勤思源,钱江潮国画作品展”。与此同时,浙大小区文化活动室也有同样的条幅,上书“浙江大学李锦松教授国画漫画作品展”。同时举办这两个国画作品展,是紫金港社区迎亚运系列文化体育活动的一部分,也是早就计划好了的活动之一。之所以同时在两个小区分别举办两个画展,也是为了造成一种声势。为此,紫金港社区专门邀请了《钱江晚报》和《浙江电视台文化视角》频道的记者来参加两个画展的开展仪式。

圣苑小区文化活动室,从大门口一直到一楼大厅,整个活动室都布满了展框,把勤思源,钱江潮两位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展览,那是因为两人是一对耄耋高龄的老夫妻。他们俩总共选出了各自的优秀国画作品六十三幅,这些作品的表现题材有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历史人物等几大类别,从两位画家的作品涉猎题材的广泛性来看,两位画家不仅仅是在作画,他们的作品更是展示他们的学识,阅历和三观。

这样的场合,虞嫒娟主任亲自到场,坐镇指挥,那自是不必说的,“必须的”。趁着还没到开展的时间,虞主任先是跟记者介绍紫金港社区为迎亚运进行的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安排:“今天除了这个画展,浙大小区也有同样的画展,以后还会有摄影展,书法展,集邮展等等。”记者们也为紫金港社区有这么多的作家,画家,摄影家,能开展如此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而惊叹不已。

活动室大门外站满了等待参观画展的人们,预定的开展时间到了,应该来的单位和参观者也都到了,虞嫒娟首先讲话:

 “各位居民,各位记者,大家好,今天我们在圣苑小区文化家园举办勤思源,钱江潮夫妇的国画作品展览,这是我们紫金港社区迎亚运活动的一部分。首先欢迎《钱江晚报》和《浙江电视台文化视角》频道的记者们。同样欢迎各位来参观今天画展的居民们。更要感谢勤思源,钱江潮夫妇,将自己的优秀国画作品拿出来展览,让大家参观。

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一定要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道理很简单,因为国画是我国的国粹,因为中国的国画承载了太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因为中国的国画表达了中国的儒释道精神。但是,我相信很多的人也许跟我一样,不知道怎么样去欣赏中国画。既然中国画承载了那么多的中国文化元素,那中国画的欣赏也一定大有门道。

中国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洗涤和不断创新,国画俨然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她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她植根于华夏民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和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会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就国画而言,看画读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一个文化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是“神似”;然后再看她的笔墨趣味、画的构图、着色、笔力和线条等;最后才看她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她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具备一定的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才能够更好的去欣赏国画。

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它特别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她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谢谢大家。”

虞嫒娟讲话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她的确讲得非常好,一个文科的毕业生,居然对绘画有如此心得,真是了不得。虞嫒娟也用鼓掌的方式回报大家的掌声,但看到她的手上拿着一张讲话稿。

参观开始了,虞主任陪着记者。其他人各自参观,有人走马观“画”,有人仔细琢磨,也有人啧啧称奇。

虞嫒娟陪着记者们边参观,边解说。记者们也忙着录像,采访。一圈参观以后,虞主任跟记者们说:“我们再去浙大小区吧,那边还等着呢。”于是,一行人又匆忙赶往浙大小区,到了那边又同样举行了同样的仪式。

“天浩老师,你过一会一定要去浙大小区,我们在那边等你啊。”虞主任见天浩边看画展,边不时为大家讲解,跟他说了一声,带着记者们去了浙大小区参加那边的画展开展仪式。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

用这种方法来欣赏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但这并不适用于勤思源和钱江潮两人的作品,因为他、她们的作品优雅大气,严谨沉雄,又不拘一格。

作为艺术品,往往是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特别是中国文化中,无论是诗经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多是顾左右而言他。如此,可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这样的作品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国画雕塑,都是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千年悠久的中国历史,除了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外,也同时形成了全世界少有的中国“人情世故”,其中的巧妙与精髓,常常令人难以忘怀。

勤思源和钱江潮的画作从中国文化中司空见惯的“大团圆”模式入手,由浅入深地梳理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以及哲学观念中一脉相承的圆满崇拜意识。无论是《寿鸟红花》、《鹊颂中华》、《荷下情思》、《松鹤颂歌》、《全球飞踪》、《乐游西湖》、《鸳鸯相依》,他们的画作,不管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山川河流,无不体现这种创作理念。

如作品《和平之春》,无论构图还是着色,都别有意趣。就像一个衣着朴素的少妇,成熟,庄重,耐看而又有韵味。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勤思源和钱江潮的国画作品在描绘物体色彩的时候,他们并不刻意追求与物体固有原色的相似,也不强求还原物体的自然色彩,而是讲求画家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属于画作者个人的独特色彩与构图境界,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写意”。这是因为勤思源的《和平之春》,在色彩上色差对比太过强烈,上黑下红,看了画作以后,可以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有这样感悟。

《华夏国色》画面中是中国的牡丹,纵观整个画展,勤思源的国画,尤以画牡丹见长。她的国画中多衬以牡丹,形大鲜美、仪态万方。观之,感觉色香俱全,望之,画作冠绝群芳,品之,画如其人,国色天香,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中国的花文化中,自古以来,牡丹花凭借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成为文人墨客填词作画,唱和雅集的主体,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然而勤思源的画笔下的花,丝毫萌动不了刻骨铭心的创作动机,不重形的描绘,只重意境的表达。她的那幅《鹊颂中华》国画用笔娴熟而凝重,气势飞动而骨力老到,设色简净,笔到而神采毕现。

传统中国画特别注重“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之目的。所谓“境界”是书画家通过笔墨语言所创造的一种气象,一种意境,一种格调,以及参观品赏者通过精神体验、主观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笔简意浓,笔简韵长,是中国画画家作画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家们,对简约的追求更是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多求简易而取清逸”,正是中国画的核心。

在勤思源的画作中,花是主格调,所以,我想到中国古代那些芳草美人,总是世俗之外,诗书之中。或许是战国末年的这个涉江也不忘忧国,汨罗江畔回望故国而泪潸然的智者、贤者,已是在繁花之蕊,注入寂寞的品味,孤高的品位,以至历代的文士养之赏之咏之绘之。

中国的花文化,世界绝无仅有,中国更有一树花,盛开在太空。蟾宫之上,桂影翩然,桂花飘香。只是玉树之下人寂寞。遥想嫦娥当年,应是花香之时,月圆之夜,望天庭而很近,俯人间则太远。花开又如何?花谢又如何?好在总有痴者,秋月之下觅桂子。不知寻寻觅觅者闻到天上之花香,还是读到桂花树下的泪滴?想到这些,就特别能理解勤思源的画作中花是主角。

走进勤思源《华夏国色》的花海,那一串串、一簇簇,密密匝匝的牡丹花,争相怒放,你追我赶,去与春天相约,让人赏心悦目。那绚丽温馨,纯洁婉约,淡雅静好的花姿,好似满腹诗书、雍容娇媚的女子,也如勤思源本人,在用她翩翩的舞姿舞动山河的壮丽;在用她清丽的歌喉,吟唱着生活的美好;在用她多情的诗行,书写着满怀的恋曲。

牡丹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根桩奇特。牡丹花,它已经融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有对牡丹花的赞美。牡丹花的花语就是,永远属于你,它代表了爱的喜悦快乐。还有将牡丹花喻为鸿运高照、奔放、清白、忠诚、思乡等。

刘禹锡有诗赞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和平之春》在她深情的勾勒下,画面上,我看到了江南的青山绿水,也有塞北的大漠戈壁。从画面上,仿佛能听见一个民族的放歌与历史的交谈,也能想象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追逐与嬉闹,还能看见村庄外的树桩上拴着的猪牛马羊,也能看见大黄狗在村前屋后来来回回撒欢奔跑。这是勤思源的《和平之春》,这是华夏民族的春天。

再仔细观画,画作中流溢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华夏民族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一个画家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故而中国从唐宋以后就有了“文人画”之说。古往今来,中国历代著名文人,其画作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那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书卷气”。勤思源和钱江潮两人都是五十年代毕业于武汉测绘大学的大学生,两人同时从武汉测绘大学毕业后,双双去往大西北,后又从军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此生,他们俩将测绘祖国大地和绘画祖国河山如此有机结合,而且天衣无缝,成效卓著,画展为证。

勤思源的国画,是写意的;钱江潮的国画是写实的。山河风光,花鸟鱼虫,历史文化在他们的笔下就是一幅大写意的国画作品。《寿鸟红花》《鹊颂中华》《荷下情思》《松鹤颂歌》《全球飞踪》《乐游西湖》《鸳鸯相依》《文杏双禽图》等等作品,画面中,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艺术的再现。

同时,他们的画作是深沉的,从其画作中充分体现“腹有诗书自芳华”的境界,朴实而风雅。他们的画作也是内敛的,他们在画作中多次画到西湖的山水,那种对家乡血浓于水的情怀,绵绵不绝,在他们的情怀中,家乡永远是游子归根的故园。

勤思源和钱江潮的画作中那种恍惚从唐诗宋词中飘散出来的清丽婉约,那些氤氲在黑白分明的古树残荷和月塘波影里的古意,正是她的画作中独有的韵味。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似乎是中国文人心中笔底的理想在人世间一个绝妙的拷贝。

禅意入画,把画家心中诗歌般的境界通过画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勤思源、钱江潮画作的又一个特点。

他们的国画作品渗透了许多禅宗的影响,按照中国画的理论这是画作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从他们画作的意象上,或是画作中抒情的自然与历史形象,还是从画面每一根线条、每一种颜色间传达出的那份情感,都能让读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不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他们的画作表现的究竟是禅还是诗了。

参观过程中, 有人问到天浩,天浩的看法:“那应该禅意的诗,也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佛学认为,禅有三种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鹊颂中华》《荷下情思》《松鹤颂歌》,这几幅是勤思源的国画,从她的画中能让人感觉到她在创作这些画的过程中,从精神境界上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刻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这种境界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息。

禅意也好,禅境也罢,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画作者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鹊颂中华》,春天的花香,在秋风中散去,而且是花影又是在月色中摇曳,这样的诗意禅境,也只有勤思源和钱江潮才能通过作品展示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