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阴生景渐催

 东山再起创辉煌 2023-07-15 发布于陕西

□马晓炜

夏至,是夏季第四个节气,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从这天开始,标志着热情的夏天将按下“制热”模式的启动键。数千年来,人们对夏至非常重视,在漫长岁月的演绎沉淀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公元前七世纪,人们采用“土圭之法”,亦即“立竿测影法”,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于是将这天确定为“夏至”。《三礼义宗》云:“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夏至阳气到达极致,阴气开始萌发,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之后阳气走向衰弱,阴气日益回升,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属阳的生物鹿角开始脱落;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而撩开嗓门鸣叫;喜阴的药草半夏在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因此就有了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夏至有祭祀地神的传统,以求风调雨顺、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大司乐》说:“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史记·封禅书》曰:“夏至日,祭地祇。”纵观史籍,我国最晚在周代就形成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习俗,历代延续,明清时达到高潮。“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明代唐顺之描写了当时皇帝夏至率领百官祭祀地祇的活动。清代对此更为重视,每逢夏至,皇帝都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称为“国之大典”。帝王们为求天下太平,举行盛大仪式,而对于农人们来说,此时新麦刚出,“尝新”才是关键。于是吃上一碗香喷喷的夏至面,也叫“入伏面”,依然把节日过得仪式感满满。民间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吃饱喝足了,面对即将到来的盛夏,古人不是抱怨,而是悠然哼唱起“九九消暑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到了夏至,虽然是烈日炎炎,但文人墨客却对其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美篇,细细品读,增添无限遐想。唐代权德舆《夏至日作》:“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表达出夏至节气是阳极阴生的转折点。盛极而衰,是古人在夏至中体会到的一种朴素而深厚的哲理。明代刘基的《夏日杂兴》:“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诗人借夏至抒发了自己杂乱的心境和难抑的悲悯,读后如置身夏至节气的阴雨天。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让我们一起打开夏至民俗传统文化的绮丽画卷,走进夏日无比葱茏的美好时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