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札记:殊途同归

 新用户1329AiGw 2023-07-15 发布于云南
小札记:殊途同归

最近常常莫名其妙地会想起一些成语,然后就要去查找成语的出处。这两天想得多的一个成语是:殊途同归。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下》,其云:天下大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可以解释为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也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两层意思,与著名的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非常近似。

我觉得“殊途同归”这个词最真实的指向是死亡。自古生死有命,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只有时间和死亡是最公平的,它们从来不分贫穷贵贱,时间给任何人都只会不多不少、一般长短,死亡却是任何一个人都逃脱不了的人生大结局。在时间和死亡面前,人生再大的荣光都会黯淡熄灭,世间再美的繁华终将烟消云散。死亡带走生命,时间会卷走一切,直至了无印记。死亡入葬之后,人鬼殊途,世间一切便无所牵挂,人生荣华,便归于尘土。
“死亡”是亡者回归尘土和虚无的事,对活着的生者来说,不过是一个丧葬仪式的过程,仪式进行中就不断会有参加者前前后后回归到各自原来的生活。很多次,参加去世亲友的追悼,在哀痛的仪式之后,我站在殡仪馆吊唁厅之外,看着焚尸炉燃出的青烟,每一次心中都充满无限悲伥!为那些逝者也为殊途同归的人生,人生不过就是一场繁华之后的哀痛,化为青烟被风吹散,最终不留一点痕迹。每每脑海里出现陶渊明《拟挽歌辞》的最后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亲近的人也许还会留有一点悲伤,更多的他人已经回归各自的生活,有的说不定已经开始快乐地歌唱。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过是“日哭,则不歌”,只能够保留一天的伤悲而也。我们怎么能要求普通人为别人的伤悲而永久地伤悲呢?一个最本真最通透的人,其实旷达中也会含着几分悲凉,轻盈中也难免带有一些沉重——这不是看破人生,而是看透看淡人生,这样才真正能够忘却苦恼,最终得到解脱的平静。
话虽如此,人们依旧恐惧死亡——那是一种一想到自身即将消失,对肉体和思想必将随时间消失殆尽的恐惧。不过,如果我们将所谓人这个个体放到一个更长一些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内加以观察的话,人的这具肉身,的确不过是短暂的物质组合体罢了,最终,将会以不同分子的方式散落回茫茫宇宙。
“时间是构成我的物质。时间是载我飞逝的河,但我即是河。它是吞我入腹的虎,但我即是虎。它是将我燃尽的火,但我即是火。”博尔赫斯的这段话让人回味无穷。
衰老也是令我们恐惧的身体变化和死亡象征,与其说它在证明人还活着,不如说它提醒人自己终将死去。我们独自一人,或者身处黑暗中的时候,往往突然会意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极其短暂。实际上,所有的事物,尤其是活着的生命,都沉浸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人的生命当然也不例外,外在躯壳、内里五脏六腑和血液水分都将会劳损耗尽,我们最终将会死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都将走到尽头,最终屈服于时间。说到底,是时间给我们带来恐惧,我们是对时间本身产生恐惧。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作为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员,我们在这世间只是作短暂的停留,生命到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尽头就是死亡。关于人的一生,有种形象的说法,就是人生如戏,因此,有的人说是悲剧,有的人说是喜剧,还有人直言是悲喜剧,也有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荒诞剧。或许,因为每个人的遭际不同,所以会得出差异的结果。人生这出戏,我偏向于就是悲欣交集。
而在许多老人的眼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回家,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的开始。与冗长而永恒的死亡相比,生存反而是偶然。正如《古诗十九首》指称的那样:“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老一辈或更老一辈人心目中大抵认定,人活在世上其实是来受罪的,因而,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只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已。我们会一天天老去,我们也会有这样豁达而无所谓了的一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