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哲学基础】8五行学说的形成

 rwm1110 2023-07-15 发布于新疆

【中医哲学基础】

8五行学说的形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问:五行学说是怎么产生的呢?

答:纵观历代学者的研究,五行学说的形成可概括为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季说(春夏长夏秋冬)、五星说(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镇星)、五材说(木火土金水五种生产生活必需物质)、六府说(贮藏木火土金水谷的库房)等五种观点。

我们认为五行学说的起源是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即五季说。为了探索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古人对黄河中下游的气候变化及物候变化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律进行了高度的归纳总结,进而抽象出了五行学说。

黄河中下游气候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较长,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是年降水最多的雨季,植物生长速度比较快,因此把这个时段称之为“长夏”。全年气候特点表现为春温,植物萌发生长;夏热,植物生长茂盛;长夏湿热,植物处于灌浆、变化、结实;秋凉,植物凋零、果实成熟;冬寒,果实闭藏、休养生息、为来年生发蓄积能量。寒暑往来、循环往复的这一固有规律被古人加以总结,并用木、火、土、金、水五个高度抽象的词加以取象比类,形成了五行。由此可见,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经远离了具体的物质所指,而是被抽象出来表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气候特点及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物候特点的抽象的词,成为了具有更深内涵的哲学术语的词。

问:什么是五行?是生活中所需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吗?

答:五:五类,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有两个意思,一读xíng,运动之意;二读háng,排列整齐意思。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有序的运动变化,在有序的运动中维系了整个自然界的平衡。

五行并不是特定的事物,是一个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哲学词汇,代表的是一种属性,是一种符号,例如凡是符合木曲直之性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行。因此,五行并不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具有了更泛、更抽象的含义。

随着古人对五行方法论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五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成为了古人分析、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关系的依据。

问:“木曰曲直”,如何理解呢?

答:“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引申为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特征。取树木这一生长特性模拟春天之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候及物候特性,抽象出了哲学层面的木行。经过抽象后,五行中的木一定不是自然界中的木头,而是指代曲直之性,是抽象出来的哲学符号,凡具有曲直之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木行。

问:火的特性:“火曰炎上”,这和自热界的火燃烧有什么联系?

答:“炎上”,是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性。夏季一派火热之象,用火代替这种象是最准确的,从而抽象出了哲学层面的火行。经过抽象后,五行的火不是炉子里的燃烧的火,而是指代炎上之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行。

问:为什么说“土爰稼穑”?这里的“爰”应该怎么读?

答:“爰”,读“yuē”,通曰。“稼”,指植物播种;“穑”,指庄稼收获。土地可供人类从事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引伸为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征。取土地生化之象模拟长夏之气候与物候,抽象出了哲学层面的土行。经过抽象后,五行的土不是脚底下的土,而是指稼穑之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土行。

问:如何理解“金曰从革”?

答:“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金的“从革”特性,来自对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物的认识。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取金肃杀、敛降的特性来模拟秋天的气候与物候,抽象出了哲学层面的金行。经过抽象后,五行中的金,不是金属也不是金子,指的是从革之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行。

问:如何理解“水曰润下”?

答:“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取水向下、闭藏之性来模拟冬天的气候与物候,抽象出了哲学层面的水行。经过抽象后,五行中的水不是指日常饮用的水,而是指代寒凉、润下、闭藏之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行。

问:中医中说五季,多了一个长夏,怎么读?其时间怎么划分?

答:“长夏”读“zhǎng”,取万物生长化育之意。

长夏作为一个重要的季节,在时间上一直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目前,最常见的几种划分方法有:

1长夏为农历六月,湿为长夏之气,长夏即为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这也是多数中医教材中关于长夏的时间划分。在《辞海》“长夏”条云:“长夏,指农历六月”。此外唐代王冰注《素问》曰:“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

2长夏为四季的后18日,《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据此有人提出长夏分主四季的最后18日。

3一岁五季,一季72日,共360日, 古人用十月历法将一年平均分成五季,每季时间相等。按一年 360天计,则每季有72日,其中也将长夏单独分为一个季节,一年五季配五行。

4长夏为小暑至处暑之间,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炎热、最潮湿的季节。

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

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都是源自于古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观察,而高度归纳总结出的。

2两者同属于哲学范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解析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观点上是一致的。有恒动观、整体观,具有统一性。

3二者相互包含,阴阳中包括五行,五行中包含着阴阳,五行学说在阴阳学说之下,是阴阳学说的补充,两者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各脏都有阴阳,而且各脏生理功能之间,确实也存在着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反之,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探讨五脏之间相互关系时,同样又离不开五脏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结和制约。

区别:

1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说明事物的对立制约,互根消长和转化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着重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

2阴阳学说善于归纳总的原则,比较不注意具体局部问题。概括性较高,原则性较大。五行学说长于分析具体局部问题,对疾病的总趋势分析比较差。概括性较低,个别性较大。

3研究方法不同。阴阳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运用对立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理论来研究人体自身内部及其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相互统一的整体系统,用木火土金水及生克乘侮的规律来研究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体自身的内部系统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