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人的穷困潦倒和辛酸,除了杜甫之外,没人能写得如此理直气壮吧

 桂临塞上 2023-07-15 发布于宁夏

读诗感人生

我是桂临塞上聊历史

01

杜甫很忙,作为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由于其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有着“诗圣”之誉,所以他被收编进教科书里。给配的画像中杜甫侧身而坐,表情肃穆,带着几分愁容,正好符合人们心目中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

可不曾想,他在课本里的画像却成为了学生和网友进行天马行空创作的源泉,各种版本的杜甫画像经过再创作后,爆红网络。这也引发了网络争论,反对的人说这种恶搞的行为是对诗人的极度不尊重,也有人说这只不过是年轻人的嬉笑怒骂,无伤大雅。

那么杜甫的形象就真的是像画像中所描绘的样子是一样的吗?

02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不尽相同,一个大唐鼎盛成就了李白,大唐的极盛而衰却成就了杜甫,对于杜甫自己的人生来说,他有些生不逢时。

他生于公元712年正月初一,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父亲这边是京兆杜氏,母亲崔氏是清河世家大族,"舅家多人物",而第二年又正好遇上“开元盛世”,所以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快乐无忧的。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这些也都为他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积累了丰富的书本知识。

所以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书法也是了得,被评“善书瘦硬”。简单一点来说,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是名副其实的"官N代"。这也像极了如今的许多青少年,生活条件优越,一个个也都聪明,像今年中考一样,六百分以上的比比皆是,都是相当优秀。

总之美好人生和生活的大门也似乎为他向着一条光明大道而徐徐打开。

03

去过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参观的人可能都会想一个问题,这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所写的那间茅屋吗?哪里有破旧的感觉?简直就是就是如今人们向往的“雅居”。

其实如今的杜甫草堂已经是几经修缮的一处名胜风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初确实为杜甫所建,后来随着杜甫的诗流传开来,名气也变得越来越大,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重结茅屋使之保存,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以至于现在有句话说:“到成都不参观杜甫草堂,不拜谒武侯祠,不吃成都美食,那就相当于一个不完美的旅行。”这也说明了杜甫草堂的名气。

那么这个杜甫草堂最初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04

成都是现在很多人向往的一个旅游目的地,不过对于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来说,入蜀却是迫不得已。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从一个少年有为出众的富家公子,变成了一个生活困顿,生活凄苦悲哀的知天命的中年人(在唐代,这个年纪可以称之为老人)了。

因为由于生活无忧,他对待前途显得有些散漫,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边游学边考试。结果自然是错过了人生最好的进取时间。

到了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随着父亲的去世,没有了往日的荫萌,杜家庭已显衰败,这时候想稳定下来的杜甫终于想沉下心来参加科举考试,不料权相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断了他的科举之路;后来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都石沉大海;但是有官做他却又嫌“所学无用之职”。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虽然文学造诣出众,但是却难以养家糊口,生活也变得贫困不堪,小儿子也因此饿死。

更大的灾难随后到了,那就是发生影响大唐王朝深远的“安史之乱”。几经辗转,在颠沛流离中,踏上了入蜀之路。因为有个仰慕他叫严武的人帮助他。

0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到了成都,在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总算是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公元761年,时值八月,在成都的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面对饥儿老妻,他彻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也是一个中年人的困顿和无奈,更是一个老弱的孤寡的形象。生活都如此艰难,可是他一点都没有埋怨生活,忧国忧民的情怀却还在,渴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只是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能把穷困潦倒写得如此理直气壮的,除了杜甫,好像还没有哪位诗人能写出这样的高度。

很难说他这样是对还是错,杜甫的生活之所以过成这样,很大程度在于生活给他的落差太大,由于文人的自尊心作祟,杜甫是一点也没有考虑到去帮人做事来赚取钱财来解决困境的,他每天做的大都是写些感伤国事、反映当前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的黑暗与腐败的诗。

从他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来,他“智商很高,情商很低”。颇有“生活上的矮子,思想中的巨人”的意味。家里都揭不开锅,孩子也都被饿死了,写首诗来表达他的无奈与哀伤,对于怎么帮助家庭走出困境,他是一点也没有提,也没有说如何来解决家里目前的困境。

只是靠别人的救济,依附别人来生活,所以才这样颠沛流离。

06

可以说是时世造成了他这样子的生活,但细细看来,他的一生还真是像极了如今的中年人们的影子。

现在的人们小时候家庭条件好,衣食无忧,且前景光明,可是到中年了却发现压力很大,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能左右得了的。从时间上、体力上,还是荷尔蒙分泌上,都不如年轻人,但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却要求他们必须比年轻人更耐扛。

杜甫无论是精神还是心态,都是极度疲倦的,他就像是一个群体的代表。年轻时越出色的人中年时越容易疲倦,因为卓尔不群的年轻人很多时候都是理想主义者,觉得生活应该是完美的。

可是,理想可以无限大,现实的生活却又支撑不起来这样的理想,反而处处桎梏,毕竟社会有群体性,各种制约和界限都在影响着通往理想之路,理想和现实的摩擦,往往在中年阶段最为明显。

人道中年不如狗,有人只能屈服于生活,活成了自己憎恨的样子,泯众人矣,是大多数人的状态。

可是杜甫的倔强偏激在于把压力和理想通过诗词来宣泄了。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待生活如初见。依旧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这样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的碰撞,于是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诗史”,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读书,评书,品书!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