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23-21

 初丹德月 2023-07-15 发布于四川

《趋光运动》

我时常鼓励家庭里的下一辈做不合群的事,希望他们能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孤独。据我亲身体验,我接触到的某些小学老师是多么的糟糕啊,同四五十年以前比较起来似乎毫无进化,反而还有了新的问题。也许,一个孩子要真正有出息,仍然只好成为一个为集体所排斥的人?我所说的出息,当然不是指做官成名之类,而是做一个独立不倚的个人。
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他在几十年里头塑造出来的自我的形象,精神的世界。我的小说世界排斥读者,一般人很难进入到里头,那种封闭性令人生畏。我的用词造句都极为朴素,从不用生僻的字句,但一般读者就是有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因为我从不写大家所公认的这个世界里的事,我将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看作一个表层的世界,我的兴趣在海上冰山下面的部分。只有属于夜晚,属于人的原始欲望的东西才是我的书写范围。然而,属于原始欲望的描写应该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所以我的古怪的作品又是向一切关心精神事物的人们敞开的。
也许,我是最善于给自己制造希望,也最善于将这希望变成行动的人。
我成功了,并不完全是俗话说的“有志者,事竞成”。关键的关键是你体内那不息的冲动,以及顽强的意志力。一个人如果能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冲动,不为外界的蝇头小利所动摇,他总会达到某种自由的境界。
对于我来说,内在的、根源性的灾变比外在的灾变更不可避免,你以为你已经准备得很好了,但打击总是猝不及防,凶残而暴烈。灾变是可怕的,人的承受力却几乎是无限的。每一次的死里逃生之后,你就成了一个新人。当然前提是你要不放弃认识。
创造就是发现。我发现,人心就是一个无底的储藏室,你放进去的东西越多,你的精神的层次就越丰富,结构就越容易显露。
生命就是冲撞,就是在污泥浊水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每当我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从另一个世界里就会传出那种声音来,我的那些主人公就会开口说话。我的主人公具有非常古老的身份,他(她)既是我的过去,也是我的未来。在波光潾潾的湖边,我和这个人曾一块垂钓。
我一直在倾听,至今仍然如此。
我的意思是说,普通人,他也是可以保留他内在的那块虚空,并使之成形的。那是他的尊严得以成立的根基。如果这个人在意识到了被称之为自我的那块虚空的存在之后,还能自觉地对其加以研究、叩问和开拓,这个人就有可能是个艺术家。
我认为真正的创造是需要强大的理性的。只有理性可以使人潜入到意识的黑暗底层,从那里掀起万丈波澜;也只有理性可以通过压制人的欲望使其产生反弹,从而去进行前所未有的表演,让人性这个矛盾通过表演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可是,由年复一年的白日梦自然而然地转到文学创作上来,在我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当然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那些人啊,他们都只是镜子,他们为衬托你的欲望而存在;你所反叛的,是你自己。
所谓才能,说到底,不就是将人性中的那些本能坚持到底吗?很多人都是有才能的,可是能正常发挥的人却是那么少。人抵挡不了物质的诱惑,便放弃了自己的本性,也放弃了天赋的认识权利,落入灵魂蒙灰的悲惨境地。我的书,是写给那些善于自我分析,谋求掌握自身命运的人读的。
混沌的岁月里经常会出现“我”的形象,而且那个形象往往出现在一桩冒险的事业里。是因为渴望,还是为了战胜恐惧呢。人是看不见自己的,所幸大自然提供了无数面镜子,内敛的心灵在经过多次的扮演之后,便会在一瞥之际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些镜子。在那令人怦然心动的永恒的瞬间,精神的通道便形成了。
真实的暴力总是让我万分害怕,我连观看都害怕。但暴力是普遍的,无论你看与不看。我最后将生命中的暴力转化成了我内部的戏,这个戏就是我的文学。无害的暴力如同体育竞技场上的搏斗,将生命的精彩完整裸露地呈现于世人眼前,刺激读者体内沉睡的生长机制,使之发动内力,进行创造。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果然,看完后发现基本都是作者自己的童年故事,一本作者的自传体散文集。很遗憾,即使共用一个语言,我等到年过三十了才发现这样的宝藏作家,据说是连续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意外的是,发现在国内关于作家残雪的报道很少,看完这本书后,大概也知道为什么了,或许她太过真诚了,真诚很多时候并不讨执政者的喜爱。也因此,残雪在国外的名气比国内大多了,据闻我喜欢的苏珊·桑塔格说过: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看完书后在网上搜了关于作者的近况,目前定居在云南,容貌依旧瘦削,像她在这本书里所描写的,总是干瘦的她,爱抿嘴笑,或许因为小时候吃太多青霉素把牙齿弄黄的缘故。虽然年过半百,但看着依旧流露着少女般淳朴的简单气质。看完书里她的童年故事后,发现我和她除了身体状况和流离失所的差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从小生活在山里,喜欢大自然,喜欢幻想/冥想、阅读,闲不住,瘦削等等。作为读者,找寻跟作者的共性,或许也是一种阅读的乐趣所在吧,似乎在千丝万缕的共性中,我们之间的链接,就会变强。
每个儿童都有着艺术家的观察力和敏感度,但随着长大成人,我们掌握的技巧越来越多,许多事物内在的本质被主流的规则和标签所掩盖住,大部分时候,成人只是游荡在事物的表面。而真正有心走入内部去一探究竟的,总是少数,除了像残雪这样的艺术家群体,估计很少了。
看书的时候一直想起自己的童年,作家的描写太生动,生动到勾起自己的无限遐想,我的童年,有些遥远又不太遥远的过去,偶尔会有支离破碎的片段在日常中穿梭,但也只是少数,大多时刻,童年都被我抛在了遥远的过去。
盛夏,池塘,溪水,蛇,阳光,昏昏欲睡,吃不完的野果子,提心吊胆,憋尿,迟到,回想起来,这些词汇鱼贯而入,它们构建了我的童年。一直觉得,好的作家不是只会讲故事的人,而是会让每个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也想拿起笔写上几笔,作者应该能激起读者的创作欲、倾诉欲、分享欲、思辨欲。阅读不应该是休止符,而是省略号,无限的空间留给读者,等着读者自己去完结它。
如果中国有越来越多像残雪这样赤诚又努力的艺术家,国人的精神世界,或许就不会那么空虚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