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南雄珠玑巷:一个被珠三角族谱构建出来的移民圣地

 万物史话 2023-07-15 发布于北京

文/万物君
关于移民传说,最知名的莫过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然而,对于华南乃至海外人士来说,最有影响的,是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在很多珠三角家族的族谱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
作为传说,我们自然想知道,最早的记录始于何时?以及是否可靠?

1

有研究认为,目前所知关于南雄珠玑巷的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新会人黎贞《秫坡集》中的《李氏家谱序》和《后晋朝请大夫行录记铭》两篇文献中。

《后晋朝请大夫行录记铭》除见于《秫坡集》外,还见于《开平县志》,称其刻于“沙冈张氏始祖庙”,末署“永乐九年辛卯月邑人黎贞撰”,据此可知,这篇文章写于永乐九年(1411年)。
黎贞号秫坡,是元末明初岭南名儒,去世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可证“珠玑巷”之名出现的时间不晚于永乐年间
成书于宣德九年(1434年)的《庐江郡何氏家记》也提到了“珠玑巷”。这本书实际上写作于洪武年间,但刊刻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庐江称何氏家记》称,何氏始祖乾符在宋室南渡后,“由南雄郡宝昌县沙水乡七星树下珠玑巷”,南下抵东莞。
综上可知,南雄“珠玑巷”之名,最晚在永乐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族谱文献中。

2

虽然“珠玑巷”出现于明代的族谱文献中,但它不是唯一的家族所自之地。在具体的地点上,存在着保昌、凌江、沙水、珠玑巷、朱紫巷等指向,举例如下:
东莞翟氏、宝安蔡氏徙自南雄“凌江”;
东莞赤冈何氏、西城何氏、宝安何氏均徙自南雄“沙水”或“保昌县沙水里”;
李氏、封氏、丁氏徙自南雄“保昌”;
黄氏、罗氏、刘氏、陈氏、梁氏、林氏、伍氏概言徙自南雄;
番禺礼园黎氏徙自“南雄朱紫巷”。

各姓宗祠
看地图可知,这些地方相互挨着,甚至是所属关系,例如珠玑巷可能就属于沙水里,而沙水里属于保昌县。

大概因为珠玑巷的只是村庄下面的一个巷子,所以很少见于文献,而“沙水村”、“沙水墟”、“沙水驿”则频频见于记载。《诗人玉屑》记载北宋末“岭下保昌县沙水村进士徐信”与苏轼交往。《宋会要》在北宋治平以前各地盐额的记录中,南雄州下列有“沙水城”。可见当时沙水村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珠玑巷、诸姓祠堂、沙水湖

3

因为沙水村地处交通要道,那里曾设置沙水驿。随着人口的增加,南宋时,那里形成了沙角镇,明清时,被称为沙水镇。
沙水村为何会人口增加?这自然与北宋末年的动乱有关。
时间回到900年前。
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当时是河北兵马大元帅,他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
懦弱庸碌的赵构不思进取,“巡幸东南”,导致中原人心涣散,而无力抵抗。在金人的蹂躏下,部分百姓扶老携幼逃亡南方。

赵构
对于这次迁徙,很多大姓都有记载,如颍川陈寔的后裔陈魁等率族人迁入福建宁化、上杭;程颢的长子程端懿落户江苏吴县,程颖的次子程端辅迁入江苏句容,三子程端彦迁入安徽贵池;洛阳人程佑等人流寓桂林;祖籍开封的高桂随逃难人群寓居江苏镇江;世居洛阳的尹焞徙居浙江绍兴,等等。
除了江苏、浙江、福建外,岭南也是中原人民的卜居之地。
当时,南下岭南的难民,主要是从江西虔州(今赣州)渡大庾岭而下。渡岭之后,难民发现这里比较安全,就暂时栖止于岭下的南雄,不再继续前进。

大庾岭

南宋时地图
后来渡岭来南雄避难的百姓越来越多,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一部分再次南迁,到达珠江流域一带,在那里繁衍生息。

4

若干年后,最迟在明代早期,保昌、凌江、沙水、珠玑巷等地名出现在珠三角族谱文献中,然而“珠玑巷”作为地名,在明代早期的南雄地方志中并无踪影
直到成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南雄府志》,才提到“珠玑巷”,且只有寥寥数字:“珠玑巷,在沙水寺前。”
“珠玑巷”为何会进入南雄地方志中?应与广东佛山南海人梁焯有关
梁焯,原籍广东香山人,祖父时迁居佛山。正德九年,考中进士,廪为会元。后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其《墓表》称:
“先世以客户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君尝访求其地,言于称守,树坊表识之。”
也就是说,他的祖先曾居住在“珠玑巷”,他本人后来到南雄寻访珠玑巷的位置,并通过当地的官员,在珠玑巷树立牌坊标记。

正因为如此,正德之后的嘉靖年间,南雄地方志才记录了“珠玑巷”。

5

问题来了,珠玑巷最初只出现在珠三角家族族谱中,大约明朝正德年间才出现在南雄地方志中,那么,这个地方在正德之前真实存在吗?
我们先来看下“珠玑巷”名称由来的两个传说:
其一为“祥符说”:祥符(北宋都城汴京)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其二为“敬宗说”: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关于“祥符说”,看起来很合理:思念故土,故以故土之地命名新居。然而翻检对开封城坊记载颇详的《东京梦华录》《汴京遗迹志》等文献,没有一处提及此巷,因此“祥符说”不可信。
关于“敬宗说”,实在难以证伪,但也无法以此来证明珠玑巷真实存在。
于是,问题就变得无解了。
如果你相信珠三角族谱的记载,那么你会认为,珠玑巷是存在的。
如果你更相信地方志,则会认为,在正德之前,珠玑巷并不存在,而是在广东佛山南海人梁焯寻访之后才出现的。

6

在早期的珠三角族谱记载中,珠玑巷只是家族所自之地之一,为何后来越来越多的家谱称自己的祖先来自珠玑巷?
孙廷林认为,这应该与珠三角的士大夫对南雄珠玑巷的构建与强化有关。
当更多对祖先和家族历史记忆空白的族群,接受珠玑巷移民传说,来强化族群认同时,珠玑巷自然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祖居之地。
另外,明代黄潇养起义之后,政府加强了户籍的甄别,也推动了珠玑巷移民传说被更多珠三角族群采纳。

7
做个小结:
一、明代正德年间之前,南雄可能不存在“珠玑巷”,即便存在,也没啥名气。
二、珠三角家族族谱的记载,和南海人梁焯的寻访,推动了“珠玑巷”由虚(不存在或没名气)转实。
三、嘉靖年间,“珠玑巷”进入《南雄府志》,从此不断被丰富。
四、明代中期之后,关于珠玑巷的传说、族谱记载和诗词歌咏越来越多,推动了珠玑巷成为珠三角族群认同的地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