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好好说话

 殷国辉 2023-07-16 发布于浙江

晚上出去遛娃,碰上一对母女。女儿穿着汉服,妈妈则是很休闲的打扮,应该也是在散步。从擦肩而过到走过很长一段路,还能听到妈妈很大声地责骂女儿:“教过你多少次,衣服上这根带子要这样系!你觉得我有责任每次都帮你绑好吗?我是你的仆人吗?”那个小姑娘也就三四年级的样子。

我家小孩问:“她妈妈为什么那么生气啊?我都有点害怕……”

我下意识去摸了摸自己大衣上的绑带:我也不会系大衣带子。很想点点头说,我也怕。

如果好好说话,我想这个小姑娘一定很快就能学会自己绑带的。现在被批评指责,满脑子在想的肯定不是绑带的方法,而是“我又惹妈生气了””妈妈还会喜欢我吗“”我真的好笨呀“……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图片

我们可以觉察出家人的某种坏习惯,使其尽量不在自己身上重演。可说话方式是潜移默化嵌入的,不易察觉。当脱离家庭进入新的人际关系,除非自我察觉,否则不好的说话方式会带来糟糕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甚至是以后所要组建的家庭关系,并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太重要了!平时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态度、语气,还会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性格养成、心理发展。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好好说话。

以下几种说话方式,不但起不到好的沟通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伤害孩子的心理,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1.张口就是否定、打击、评判

就像上面这个例子,张口就是“这么简单怎么还不会?”“不是教过很多次了吗?”“你怎么这么笨?”

其实,我们总是在一种成人的预设下去教孩子,认为只要教,孩子就必须立马学会。但其实,小孩在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中,就是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手上的力量不够、精细动作不会做等等。这些困难是大人难以想象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认识一个字以后,很难去复刻不认识这个字之前的感觉。

大人可以轻松理解,小孩子刚学走路免不了会摔跤,但大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跳绳还需要教?为什么教了这么多次,还是不会打蝴蝶结?为什么涂色总是涂出框外?为什么吃饭总是撒出来?为什么写字总是不规范?

这种急于去评判的否定除了让孩子怀疑自我,一直处在“爸爸妈妈又生气”了的恐惧情绪里,形成“我很笨”的认知以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还有一种非常具有杀伤力的评判:

“为什么别人可以学会,你不可以?”

“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就你这样?”

是的,这种比较式的评判没有意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眼里的完美小孩、“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没有缺点和短处,而是你看不到罢了。

学会换位思考地说话,用正面语言去讲解,拆分出步骤,一点点训练,只要孩子在长大,只要训练得足够多,他终究是会学会的。

图片

还是《非暴力沟通》里的一句话: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2.反问和命令

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在北医六院(精神科比较出名)挂号大厅呆半天的所见所闻:

“你怎么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把钱拿出来”(正在拿)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扶正”

“都说了别……”

“你为什么不……”

这些句子很常见,但是,我几乎同一时间见到了四个家庭(早上挂号高峰期,一个爸爸三个妈妈),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注意是毫不夸张的每一个,就会迎来一句“指导”。

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

孩子为什么需要挂号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即便在门诊外,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里。

反问句,多是带着责备和阴阳怪气的味道,没有人会喜欢被责备的感觉。

命令,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对独立性、自主性、自尊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孩子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自己被允许有选择的空间。

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沟通氛围,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在意,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父母讨论问题。

况且,还有很多的“指责”“指导”完全没必要。

3.猜忌和怀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了一项调查,“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做法前10种,“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图片

其实,也不用这种数据来支撑“信任”的重要性,只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哪个人会喜欢别人怀疑自己呢?不被信任,在任何一种关系里,都会产生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只是出于惯性,言不由衷。

“今天作业写完这么早,是抄的吗?”

“这次考这么好,都不像你了。”

“回来这么晚,又去疯跑了吧?”

遇到事情,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了解孩子真实的困境,才能发出真诚地鼓励,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作业写得好快,是有什么秘诀了嘛?”

“考得不错呀,我就说你很有潜力吧!”

“我做好饭一直在等你,这么晚回来是发生什么事了嘛?妈妈挺担心你的。”

做不到的事,没确认发生的事,不要乱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别只图自己说得痛快。

学会和孩子沟通,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好的沟通,不仅是让孩子愿意听,还得让孩子愿意说,愿意做。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尝试说学习以外的任何小事

话题可以是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家长里短,是一天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儿,也可以是一日三餐。

“你们同学最近在看什么小说?推荐给我呗……

“咱家这个空调声音有点大哈?会是哪里的原因啊?”

咱们今天吃什么呢?好想吃烤肉啊!你呢?

孩子越大,父母越应该从威严的角色里抽离出来,做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中所想。

2.给孩子“说”的机会,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倾听是沟通的一部分。

孩子很多的情感需求,都是通过语言透出来的。

当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可以试试听他把对上学的态度和感受说完,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急于说教、讲道理、提意见。

孩子需要的不是答案,是倾听。

善于倾听的父母,才能听懂孩子在说什么,才能知道孩子在意的是什么。

3.适当示弱,让孩子帮助你,创造成功体验

试试把“你就不能帮我一下嘛?”换成

“我的手太脏了没办法开冰箱,儿子你能帮我拿个鸡蛋吗?”

把“都几点了还不睡觉?明天你起得来吗?”

换成

“我今天好累啊!妈妈眼睛都睁不开了……咱们早点睡觉吧!”

积极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学会以良好心态对待周遭一切事物。

孩子跟父母之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交流着。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就足以让孩子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试图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待。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好好说话。当你尝试改变,你和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