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承载着众人的期待,神舟十六号顺利升入太空。跟从前比起来,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好消息——自从神舟五号开始,国人的飞天梦已经成真了二十年,宇宙不再是个未解的谜题,梦想中的疆界在眼前不断展开。而很多人所不知的是,陪着国人让这个大胆的飞天梦成真的,还有我们一如既往的老友——茶。 神舟五号时,就已经有茶籽搭载飞船和航天员一同初探未知的宇宙,此后,又有不同的好茶不断被选中,一次次地陪着人类走过这趟旅程.......这部我们极其熟悉的中国航天史,也同样是茶在太空探索新可能的故事。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里总有着这么一个天上宫阙,那里的神仙们腾云驾雾,饮着琼浆玉露,生活若闲云野鹤般自在。虽然我等凡胎注定无法“位列仙班”,但科学技术满足了人们的向往——如今的航天员们不仅真的能触碰到天外的世界,甚至也能那里从容饮上一杯茶。从最初的二十多个小时变成十几天,再变成如今的整整六个月,神舟系列飞船在太空驻留的时间不断变长,很多本以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如航天员开始在太空尝试饮用一杯带有家乡烙印的好茶——这既有益于他们在长期失重状态中调节身体,又能舒缓日常心情。2016年11月的天宫二号上,景海鹏和陈冬航天员首次实现了在太空泡茶、饮茶的操作,以倒立的姿势品上了一杯普洱。被连线问到祖国的茶滋味如何的时候,他们笑着说,“味道美极啦!” 
 太空的失重状态下泡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相关专家团队历经了百余次的反复配方与实验,制成了仅重3克、极易溶解的普洱茶膏,这一杯鲜甜也终于能够成功抵达航天员的味蕾。不过,能上太空的不止这种供航天员品饮的特制太空茶,还有国内各地精心选送的优良茶种。把人送上天就够了,怎么还要带种子一道?原因很简单,要利用太空的“魔法”。在太空遨游的过程中,特殊的微重力和辐射环境能赋予种子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不少农作物品种在上过太空之后完成了令人惊喜的蜕变,果实更硕大了,皮更薄,肉更甜了......这些都是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基因变异反应。所以,把种子送到太空环境中诱发变异,逐渐成为了培育高产质优农作物品种的新途径,俗称太空育种。  相对来说,茶种的航天诱变育种报道较少,但这方面的试验一直在持续着。这二十年里被不断送上太空的中国茶,承载着茶人育良种、兴茶业的朴实愿望。每一位走上太空的航天员,都闯过了重重严格的甄选。同样地,能拿到上天门票的茶种也都不是等闲之辈。航天器载荷资源宝贵,只有经过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遴选的优质茶种,才能拿到奔赴天外的“飞船票”,每一颗茶种都是跑赢了同类的佼佼者。 2003年,神舟五号顺利登空,在杨利伟为国人实现了登天第一步的同时,重量仅50克的茶树良种——鸠坑种,也完成了首次的航天旅程。会这样问的人,绝对没有听过那句老话:好茶有源在鸠坑。“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被范仲淹下笔夸赞的好茶之源鸠坑茶,早在唐宋时期就是质优的贡茶。到了清初鸠坑的茶又远销海外、被多个国家和地区争相引种,以中国茶的身份叩响世界的大门,这骨子里的探险家基因可不容小觑。这一批成功上天的鸠坑种,返回地球后在青岛光伏农业科技大棚落地扎根。此后,几乎每次神舟飞船的上天都有茶种相伴,其他名茶也都逐渐开始了太空探险的旅程。在漫长的岁月里,云南大叶种茶树滋养着西南一方的苍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云南茶血液里的丰富性,“茶叶基因库”的称号从不是浪得虚名。在太空育种的历程中,云茶占据了不少篇幅:2007年神舟七号的发射,将一批云南大叶种带上了太空;几年之后,来自普洱茶树良种场的普洱茶短节白毫籽种,也随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畅游宇宙十三天;神舟十一号发射时,普洱古树茶也参与到了空间科学实验中来,云茶孜孜不倦的生命力,在太空继续发挥力量。 各地名茶成为“太空穿梭客”,名茶众多的福建茶当然也不认输。作为万里茶道的源头,武夷山孕育了品类丰富、韵味各异的岩茶,都说“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福建茶人对岩茶是有相当的骄傲之心的。  2011年,神舟八号将六种武夷山茶树优质品种(肉桂、金毛猴、铁罗汉、奇丹、雀舌、矮脚乌龙)送上太空。两年后的神舟十号上仍然有福建茶的身影,除了大红袍之外还有远销欧洲数百年的正山小种茶种,以及大名鼎鼎的安溪铁观音茶种。政和白茶种和福鼎白茶种也拿到了太空旅行的珍贵船票,随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四号踏入飘渺的宇宙。 粤茶,在这波潮流中成为新兴之秀。数十粒“英红九号”茶种随天宫二号进入太空进行航天育种,又成功搭载神舟十一号返回地球;这几年的茶业黑马、潮州凤凰单丛也在太空育种行列里成功拥有一席,凤凰单丛茶种随神舟十三号在太空遨游183天后回到了潮州,在凤凰山安营扎寨。 太空茶种的阵容还在不断扩大。去年六月,神舟十五号升入太空,带着广西南山白毛茶种、安化黑茶种踏上新的征程......更多人熟悉的家乡之味抵达太空,关于茶的冒险故事也不断被续写着。不是搭载神舟飞船完成这番打卡,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优良种源,当它们返回地球后还需要经过科研人员的数次选测,才能培育出真正的良种。太空环境究竟会为种子带来何种方向的基因变化,一切走向都是未知。然而也正在于这“不可预测”的未知性,前路才有更多生趣。截至目前太空茶种的选育过程中已经有了不少向好的成果,第一批上天的太空鸠坑种,在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的优质环境下实现了生长周期由3年多到2年多的缩短,达到了更优的生长效果;随神舟七号升空的云南大叶种在湖南新化蒙洱茶叶基地培育成功。搭载神舟八号飞船返回地面的8粒大红袍种子在科研人员的操作下落户于特辟的茶园生产试验区,英红九号茶种和凤凰单丛茶种回到地面后也都接受了专家队伍的悉心培育,并顺利成活发芽。  2020年5月,普洱茶饼也随人类登上了太空,据央视报道,普洱茶饼在经历过太空环境后总黄酮醇含量提升,花果香气成分增加了1倍,冲泡后的普洱茶能拥有更加浓醇的口感。云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盛玉泊表示,2021年6月,空间站的6株普洱茶菌株在太空环境的诱变下也发生了点位的变化,可以促使普洱茶关键成分,如茶多酚、茶褐素发生改变.....当然,要想让顺利完成基因进阶的太空茶走进千家万户,还需要时日继续打磨育种的技术。但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茶种驻守太空,激发太空所能给予的更多潜能。旧的梦实现了,新的愿景还在路上——未来或许我们不仅能在太空自由漫步,也能斟上一杯口感更为完美的太空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