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前线客户端 ![]()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推进我国人才队伍的三维建设,即人才队伍总量建设、人才队伍结构建设和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即“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总量是建设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的基础 人口资源是人才资源的基数。在我国努力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合理控制人口总量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对人才队伍总量建设的负面冲击。虽然放开二胎生育等人口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缓冲,但我国人口增长已出现负增长。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人口总量负增长必然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数,人口老龄化必然影响我国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增长潜力。其次是提升人才资源比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2亿人。与超过14亿的庞大人口资源基数相比,我国的人才资源占总人口比率仅有15%左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未来提升我国人才资源比重的两大核心路径,即通过教育、科技两大领域的体制改革带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结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效能 在人才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人才结构,包括人才分布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都会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效能。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在学硕士生309.75万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了急需人才队伍的类型,即要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数量庞大的硕博研究生招生名额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种类繁多的人才项目、大量的科研投入,究竟应该投放在哪些领域,是偏向于基础学科领域,还是偏向于应用学科领域?是进一步强化我国的优势学科和技术领域,还是偏向于“卡脖子”的薄弱学科和技术领域?是偏向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以发挥其后发优势和边际递增效应,还是投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发挥其产业的虹吸效应和人才的群力效应?上述宏观层面人才的结构设计必然会影响全国各个区域的产业长远发展格局,而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人才的流动。 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路径 首先,应逐步完善显人才的评价和分类管理等政策体系,并积极探索建立潜人才的识别和培育体系。一方面,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五唯”后,大师、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显人才如何进行多维评价存在争议,评价的主体、标准、指标及其权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践操作中仍有诸多技术、机制问题需要再探索和再创新;另一方面,实践中那些掌握了前沿技术并具备创新潜力,但缺乏产出的潜人才应该如何识别和培养,也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应该重点考量的难题之一。 其次,在通过“育才、引才、爱才、用才”等机制汇聚各类人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促进人才质量提升和潜能激发的人才生态链。人才身上承载的专业技能和潜能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价值存量,人才在工作中的产出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变现量。从人力资本价值存量到人力资本价值变现量的转变,实质上是人才的知识不断增长、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人才生态链建设涉及物质资本的匹配效应、人力资本的扩张效应、人力资本的群力效应和人才涌现的扎堆效应等。因此,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应在区域产业布局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统筹推进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利用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迭代的匹配效应,促进行业相关领域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再通过知识更新后的扩张效应和人力资本的群力效应,形成不同产业链及同一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技术中心和人才高地,带动我国人才质量的快速提升。 作者:张广科 王宗涵 编辑:高海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