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表药 ●定义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 功效 (1)“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2)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分类及其适应证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外感风寒初起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外感风热、温邪上受于上焦卫分 ![]() 发散风寒药 01 麻黄 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棱线纹,内髓部红棕色——朱芯麻黄。气微香、味微苦涩。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应用历史。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提到并将其列为中品。 麻黄茎枝、根均可人药。麻黄茎枝性味辛、苦,温,入肺、膀胱经,主要有发汗、平喘、利水、祛风作用,可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百日咳、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风疹身痒及风水浮肿、小便不利等疾病。麻黄根甘、涩、平,归心、肺经,可治疗自汗、盗汗。麻黄的药用种类主要是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从麻黄提炼出的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定碱等开始应用于医药方面。现代医药已证明:麻黄碱有平喘、升高血压、收缩血管等作用。伪麻黄碱有升压利尿作用,与麻黄碱相似,对横纹肌有兴奋作用。麻黄定碱能降低血压,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麻黄挥发油在体外试验时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高热的动物有降温作用。 用量: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忌过汗、误汗。 ![]() 发散风寒药 02 桂枝 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呈长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桂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进入夏季,肉桂便成了卤料中的“香饽饽”。但同时,在购买肉桂时发现,周围的一些朋友、甚至是商贩都将肉桂与桂枝混为一谈。难道肉桂就是桂枝吗?其实不然。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但在中药里,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故不能混为一谈。所谓肉桂,是指将其树皮去除最外层栓皮后的树干皮,中医将其形象称为“肉桂”。而桂枝入药,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中医认为,二者虽均味辛、甘,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院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以及经寒血滞引起的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证。但肉桂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力强而功专走里,宜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证,如补命门火、治寒症腹痛等。而桂枝则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力缓而既走表又走里,治阳衰与里寒轻证宜用,又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有汗或无汗。 用量:3~9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等慎用。 ![]() 发散风寒药 03 紫苏 紫苏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赤苏、红苏、香苏。全草名全苏,我国南北均产。紫苏的果实、叶片和茎干燥后分别称苏子、苏叶和苏梗,均作药用。紫苏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肺表、化脾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紫苏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还能解鱼蟹毒。苏子具润肺、下气、消痰的功能;苏叶和苏梗药效同全苏,但苏梗还有安胎的作用。紫苏既可入药,生品亦是餐桌上的调味品。用量:3~9g。 ![]() 发散风寒药 04 生姜 生姜 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全国著名的生姜品种有广州的疏轮大肉姜、密轮细肉姜、湖北的枣阳生姜、贵州遵义的白姜、云南玉溪的生姜、陕西汉中的黄姜、四川的犍为姜和东北的丹东姜。 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具有发表、散寒、止呕、化痰的功效。用于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除此以外,还可作香料和药材。姜有健胃、除湿、祛寒的作用,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发汗剂和解毒剂。煨姜,辛苦,大热,有温胃散寒的作用。 用量:3~9g。 阴虚内热者忌服。 ![]() 发散风寒药 05 荆芥 荆芥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小坚果棕黑色。 荆芥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能够解表散风,用于风寒感冒出现的头痛、肢体酸痛。偏于风热者,每与金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宣透在表的邪气,治疗麻疹不透、疮初起及各种皮肤类疾病。炒炭后其性味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用量:4.5~9g,不宜久煎。 ![]() 发散风寒药 06 防风 防风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别名关防风、东防风,以根入药。此外,防风叶、防风花也可供药用。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东北产的防风为道地药材,素有“关防风”之称。防风根圆柱形或长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有纵槽,并有横向皮孔及点状根痕;根头部密集环节,上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体轻质松,断面不平坦,皮部深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含挥发油及甘露醇。 防风性味辛、甘,微温,质润,归膀胱、肝、脾经。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的功效。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风湿停留阻滞关节出现的痹痛、四肢拘挛,风邪外袭皮表的风湿瘙痒等病候。荆芥同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用量:3~9g。 ![]() 发散风寒药 07 姜活 羌活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或烘干。羌活为多年生草本,野生于海拔1700~4500米的林缘及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表面棕褐色,节间有稀、密之分,体轻,质脆,断面不平整,多裂隙,皮部黄棕色,油润,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气香,味微苦而辛,本品质量以根茎粗壮、全体环节紧密、形似蚕状、气清香纯正者为佳。本品性味辛、苦,温,质燥,归膀胱、肾经。本品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用于风寒袭于足太阳经的感冒头痛(脑后痛);风寒湿侵袭全身出现的关节痹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为多用。 用量:3~9g。 ![]() 发散风寒药 08 白芷 白芷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呈长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主产于浙江、湖北、辽宁等地。 本品性味辛,温,归胃、大肠、肺经。主要功用为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外感风寒出现的头痛(前额)、鼻塞。本品芳香通达可以祛风止痛。用于疮疡肿痛者,未溃能消散,已溃能排脓。还可以运用于寒湿带下和寒凝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 用量:3~9g. ![]() 发散风寒药 09 细辛 细辛,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卷缩成团,多为须根或根茎,有的残留有叶、花或果,夏季果热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生用。辽细辛根细、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以根茎为重,是东北的道地药材之一。含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 本品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温经散寒、通诸窍之功效。治疗风寒感冒,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治疗风冷牙痛,煎汤含漱;治疗风湿头痛和关节痹痛;为治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治疗肺寒咳喘,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 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