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实用中药312味~~~解表篇~~~辛温解表类药材。

 新用户30785771 2021-10-25

【一】麻黄;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等。

产地;为麻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草质茎。草麻黄分布于;吉林,辽宁,陕西,等地。乌贼麻黄分布于;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中华麻黄分布于;辽宁,山东等地。

采摘;夏季。

禁反;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忌服。失眠者慎用。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发汗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归经;肺,膀胱经。

用量;2~10克。

对药;1【麻黄 桂枝】 5~10 g 发汗解表,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性;温。

   味;辛,苦。

炮制方法;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②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③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④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入药部位;植物的草质茎。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麻黄的论述;

《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二】荆芥;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别名 ; 香荆芥,线芥,假苏,樟脑草,猫薄荷。

产地 ; 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采摘 ; 夏,秋,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禁反 ; 忌驴肉,反河豚,一切无鳞鱼,蟹 。 

毒性 ; 无毒。

类型 ; 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发汗药】

功效 ;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主治 ; 适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归经 ; 肺,肝经。

用量 ; 5-10克。

对药;【1】; 荆芥~~黄芪; 既能益气同表,又能疏调气血,荆芥助黄芪补中而兼化郁, 使益气无满中之虑,补益而无恋邪之患。  

【2】; 荆芥~~防风;10克, 防风辛甘微温.解表升浮,疏肝泄肺,为祛风要药。二药相伍,则疏散风邪之功更捷,举凡风邪为患,皆当荆防井用,以收除风之效。又因其皆能疏肝泻肺,故又用于肝热日久,肺热郁结,上焦风热所致的肝热 头痛、风火头眩、肝热日赤等症。病虽为热症而不避其辛温者,取其替能解 郁,所谓火郁发之也。【

【3】; 荆芥~~芜活; 羌活昧辛苦性温,气雄而散,昧薄而升.入步阴厥阴气分,配荆芥以理游风,祛风湿而利关节。羌活专行气分,荆芥兼能入血.俱善祛风胜湿,合用则有协同作用而为风湿痹痛之要药。肝经郁热时又可疏散其郁结。惟当注意实热或虚火时慎用。

【4】; 荆芥~~黄芩; 黄芩味苦.泄中焦实火,酒炒上行于肺.郁热上焦,风湿阻  于中上二焦时,以荆芥配黄芩用之最妥。以其既能疏风清热,又能泄火祛湿邪,故能表里两解.而治风热化火,郁于中上二焦者。

【5】; 荆芥~~木赋; 木贼体轻而中空.味苦微温,能发汗.擅退目翳。目翳的产生多是肝热郁火,上蒸于目。目为火户,肝家主之,风热入于足厥阴肝足少阳胆,必用术贼祛之,配以荆芥者,以其入肝而善祛风热也。

【6】;荆养~~地榆; 地榆苦酸微寒,性沉而涩八下焦,凉血分,主治肠风、崩中、血痢等因热郁下迫血分而致出血之疾。凡出血之证,清则血止,过凉则寒凝,甚则血分瘀塞,为害非浅。如配以荆芥,既能清血分之郁热而止血,又能调和血分以畅气机。习惯上炒黑用之.如有营卫不和或湿邪留恋则不必妙用。

7】; 荆芥~~大黄; 大黄大苦大寒,走而不守,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其性猛,故号将军.又八血分,有化瘀生新之力,配以荆芥,能倍增其力,且将其引入气分,既能温以化瘀活血以通络,又能避免其攻之过猛,故有表里合用,气血双调之功。

【8】;荆芥~~白术; 白术味甘苦温,燥湿健脾,补中益气,常用参苓共为补中之剂,今配合荆芥旨在防其滞膈满中之弊,因荆芥普能宜郁化湿,疏调气机,疏化升和,故能醒中阳,消痞满,助运化,增强参术的补益作用。

【9】;荆芥~~川楝子; 川楝苦寒入肝经泻火解郁,常用于肝经郁热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疝痛等症,惟其病机属热者方宜,若寒痛则不宜用。川楝为厥阴气分之药,配以荆芥,借其升和疏调之力,能增强疏肝解郁之效,更能解除湿邪郁热,故用金铃子散时加八荆芥炭,则收效更佳。

【10】;荆芥~~片姜黄; 片姜黄苦辛性温。入脾肝经,为血中之气药,有下气破血,除风消肿之功,亦为行气开郁之物,故升降散用之以升降气机之用,若配以荆芥疏肝解郁,则开郁疏调,流通气机之力益增,二药配伍,广泛用于诸郁不开。如气郁、湿郁、痰郁、食郁、血郁、火郁及寒凝、冰伏等因药误所致郁结不开之证。

【11】;荆芥+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性 ; 微温,其性升浮。

   味 ; 辛。

炮制方法 ;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切段,干燥。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论述荆芥的功能与临床;                                                                                               

荆芥是辛苦温、芳化升和之品,以辛走气,炒入血,既解郁又通阳,芳香疏经,升和醒中,不论表病里疾,在气在血,皆可应用,配伍得法,其效甚捷 祛 风解表荆芥穗较强,味辛,  性温其性升浮,善能发汗祛风解表邪。凡风寒柬表而致头痛寒热,无汗,周身痛楚之表闭证,用之最宜,常配入复方应用。园其温而不操.疏风之功擅长,故又常以之配入大队辛凉蔬解之品而治风热感冒初起,如银翘散用之以加强疏风散热之力。此因其配伍而异其用,可谓通治感冒之良药也。

散风胜湿以治痹痛荆芥为疏风圣品,此人皆知之。古云:风以胜湿,洵为至理。凡风邪阻于脉络,湿邪田阻气机。症见周身痛楚,项背强直,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等,用此有一举二得之妙。至于某些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已成热痹者,则当于京血活瘀配入本品,庶免其寒凉凝涩之弊,又无温散助热之虞。决不可为了“消炎”而纯用苦寒之药。

治风热瘾疹皮肤瘙痒若风湿之邪入于营分,蕴郁化热而发瘾疹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搔之不已,皮肤遍起片状红疹,治疗必须疏风祛湿,凉血活癣。故为治疗瘾诊必用之品。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谓血行非指纯用血分药,乃令血行流通之意耳。风药自可通络宜郁行滞,故不可缺也。

助脾消食荆芥辛温芳香,故能醒脾开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可消化之职。若中州湿阻寒凝,脾胃运化失职.胃不能纳,脾不能化,诸病生矣。荆芥辛温芳化,温以通阳,芳以化浊.为醒脾开胃之佳品。凡湿邪困阻中宫.用此得心应手,其效超过甘温补中之品。若属湿阻中宫,胸闷不畅,肺气不宜,中满而气逆,用宜散、温中、化湿等法皆不效者,于对症方中加入本品,用之甚灵。

治诸出血证荆芥炒炭用能入血止血,故为止血要药,可用于多     种  出血证候,肠风便血肠风者乃风邪留恋于肠中而致便血不止,荆芥普除风邪,炒炭后入干血分搜剐肠络中之风邪,故治肠风便血,其效甚捷。若便血之由湿热下迫者,用之尤良,以风能胜湿故也,当配黄柏、山栀,则下焦湿热必去而愈。

崩中出血妇女非经期,子宫忽然大盘出血名崩中,其原因甚多,若因暴怒之后,气郁且热,下迫胞宫而致崩中者,除用止血凉营之剂外,必须配以疏调解郁之品和之,荆芥可为首选,况且又具入血止血之功,妇人带下用荆芥既是升和疏肝之电,与崩中证虽不同.其义有相通之处。

破结解毒为疮家圣药疮疡之为痛全是气血壅滞,热郁不散,结聚戚毒,轻则为痢肿,甚则为疗毒。推究其病机,一言以蔽之曰,结郁为病也,若郁开结散,则何毒之生? 荆芥开郁疏调营卫,有开郁散结之功。凡疮疡初起宜宜解热毒,不使增重,重者清热解毒,然无论热郁轻重,皆当疏调开郁为法,故以荆芥为要药。若是后期已成虚疮者,自当补益气血,然纯补须防其留邪为患。故疮家早、中、晚各期均宜酌情配以荆芥,故日疮家圣药也。

升阳一般认为,升阳药物当选柴、葛、升麻之属似乎已成定局,然不知凡是风药,则每有升之意,况剂芥入阳明气分而疏调升和,入厥期血分而解郁和血,性温而不燥,通三焦而和营卫,非若柴葛升麻升散之过,麻桂羌独而辛散者过刊也。故欲升阳者,当选用荆芥,不亦宜乎?

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中,喜用荆芥,驾轻就熟,常具画龙点睛之效,路老认为:荆芥乃风药中和缓温润者,有风药升散之性,而无其燥烈之弊,一般临床多用于表证的治疗,然其功用远非如此。今天,小师妹将其临床应用荆芥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1.清利头目,通窍利咽;

路志正教授认为,荆芥体轻升散,能够上行于头面空窍,具清利头目之功效。故凡风邪侵犯头目清窍,致头晕目眩、鼻塞咽痛、耳聋耳鸣诸症,皆可用之以清散。此正合《本草汇言》所云:“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

病案举例

患者吴某某,女,38岁。主因“流涕、喷嚏、鼻塞反复发作3年,加重1周”于2009年7月30日初诊。患者3年前受寒感冒后反复出现流清涕、喷嚏、鼻塞,遇冷风即发作,外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服用抗过敏药物及中成药效果不著,近1周症状加重,伴头痛、咽痛,咳嗽,咯黄痰,纳眠可,大便偏干。舌红,苔薄白,脉浮滑。中医诊断:鼻渊,证属肺经风热,肺失清肃;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治以轻清宣肺、佐以养阴。处方:

荆芥穗后下9g,牛蒡子10g,蝉衣10g桔梗10g,浙贝母10g,玉竹12g枇杷叶15g,薄荷后下8g炒苍耳子8g,白芷6g双花15g,芦根20g,生甘草6g

7剂,水煎服。二诊:2009年8月10日服用上方后,患者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原方继进7剂以巩固。

按:鼻渊患者,中医治之,首分虚实,本例患者病程已逾3年,肺阴已伤,然就诊时正值夏季,纵观舌脉症,仍存肺经风热,肺气失宣之象,故路老以轻清宣肺为治则,并佐以养阴。荆芥穗为荆芥的花穗,辛香清芳,轻灵流畅,疏里达表,清利鼻窍,《滇南本草》有云:“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成分有具良好的抗病毒、抗炎、镇痛作用,路老以之配牛蒡子为君,取其轻透之性以宣散肺经风热。

2.开发郁结,透散伏邪;

路志正教授认为,荆芥辛温发散,具有风药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外感六淫之邪从表而解,而其透泄之性,又可祛除里邪,如内湿、内热,郁火。《内经》言“火郁发之”,即顺应火之炎上升明之性,运用升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法,使郁火发越于外。此内生之邪,非风药不能取效,荆芥辛散、走窜,善宣通,又入肝经血分,故可开发郁结闭塞,流畅气血运行。

病案举例

步某某,男,25岁。主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4年余”于2007年2月13日初诊。患者4年来胃脘部胀痛,伴胃酸,呃逆,泛酸,2007年1月10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纳可,口渴欲饮,眠差多梦,二便尚调,腰部酸痛,头部时常出现毛囊炎,口腔易发溃疡。舌体胖,质暗淡,边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弦小紧。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内有郁热,夹有湿邪;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治以发散郁火,清热渗湿。处方:

防风10g,荆芥穗后下10g藿香后下10g,焦栀子6g生石膏先煎30g,丹皮10g黄连6g,茵陈12g,枇杷叶15g生谷麦芽各20g,炒枳实12g砂仁后下6g,六一散包20g

7剂,水煎服。二诊:2007年2月25日服前方7剂,胃脘胀满基本消失,腰痛服药2剂后大有缓解,现仅觉腰酸,健忘,多梦,饮食尚可,大便稍干,日一行,小便尚可。舌体胖,质暗,苔薄白,脉细弦。再拟健脾益肾,和胃降逆之法调治,药后随访,患者诉诸症改善,病情平稳。

按:胃脘痛之病因多缘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致失调等因素,此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平素饮食失节,湿热内生,阻碍中焦气机,发为胃痛之证。首诊取泻黄散之义以清泻脾胃伏火。“火郁发之”,泻黄散原方中取防风一味风药以疏散脾经伏火,路志正教授加入芥穗,取其轻清升散之力,与防风相合以增强疏散脾胃郁火之效,二者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使湿热、郁火发散而出;二诊时,实邪渐去,而呈现脾肾两虚之象,故以健脾益肾,和胃降逆之法收功。

3.调理气机,升发清阳;

凡风药皆有宣发作用,可调节一身之气机。路志正教授认为,脾胃居于中州,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脏腑之气的交通相济,全赖中焦脾胃的斡旋作用。肺之宣发,心之温煦,肝之调达,都与脾主升清有关,而荆芥作为风药,其升发之性有助于推动脾的升清作用。同时,脾胃的升清降浊,又有赖于肺肝二脏的调节,因气出入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肺之宣降、肝之疏泄皆可影响脾胃之升降运化。而荆芥之轻清升散,既可促进肺气的宣发,调节卫气,宣发外邪,又可升发肝胆,以资春生之气,梳理肝阳,使其不受遏郁。诚如李东垣所言:“肝阳不足不舒,风药疏补之”。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某,女,43岁主因“头晕反复发作近30年,加重4年”于2004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自幼年起即出现头晕,每于夏季出现,近4年头晕加重,四季均有发作,夏季尤甚。伴头痛,头昏头沉,自觉反应迟钝,无耳鸣,头晕甚时恶心,外院查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经骨髓穿刺诊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给予相关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但仍时有头晕发作,纳可,眠可,大便量少。舌瘦,质紫暗,苔黄腻,脉细滑。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血亏虚;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治以益气养血升阳处方:

炒芥穗9g,川芎10g,当归10g炒蒺藜12g,白芍12g,熟地12炒枣仁15g,茯苓18g,半夏10g升麻6g,柴胡10g,炒枳壳12g佛手10g,甘草6g

7剂。2004年8月27日复诊诉头晕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伴乏力,气短,倦怠,纳眠可,大便1~2d1次,胃中有烧灼感嗳气频繁。舌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滑尺沉。既见效机,前法原方续进,上方加:太子参12g,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去佛手,7剂,水煎服。药后随访,患者诉病情稳定,头晕偶有发作。

按:本案患者病程已久,呈现一派气血亏虚之象,路志正教授以“荆穗四物汤”之义治之。此方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头晕之虚实寒热诸证,同乎头痛一治法也。其有因血虚,宜用荆穗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荆芥穗也”。“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荆芥入厥阴血分而解郁和血,且穗在于巅,可引血分药上行至头,配四物以养血活血,配升麻以升发阳气,配柴胡、枳壳、佛手以疏肝理气,使逆乱之气机,归于平衡,且与补气滋肾补血之品配伍,使补而不塞滞、不碍胃。诸药配伍,相得益彰。

4.疏风祛湿,活络止痛;

早在《内经》中即有“风能胜湿”之说。路志正教授认为,风性善行,走窜力强,可宣散湿浊,且可搜剔经络,无所不至,使稽留之湿邪无处藏匿,又可防湿浊与他邪相兼为病,故凡湿邪困阻,而见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者,皆可应用风药,而荆芥乃疏风圣品,故多用之。

病案举例

魏某某,女,24岁。主因“头、颈、背、双膝、双踝关节疼痛8个月”于2004年5月19日初诊。患者8个月前于产褥末期感受风寒,渐出现头、颈、背、双膝、双踝关节疼痛,呈针刺样疼痛,久坐后易发作,休息平卧时较少见,按揉局部后痛减。关节不肿,伴恶寒,有时腰酸痛。食欲欠佳,胃脘不适,泛酸,眠差多梦,二便正常。舌尖红,苔根白腻。脉细滑小弦。中医诊断:产后痹,证属气血不足,风寒湿外侵;西医诊断:关节痛待查。治以补益气血,袪风散寒去湿。处方:

生黄芪15g,当归10g,生地12g赤白芍各10g,片姜黄10g山甲珠10g,红花9g,秦艽12g海桐皮15g,荆芥9g,防风10g防己10g,地龙12g,川牛膝10g

7剂,水煎服。二诊:2004年5月26日患者药后关节疼痛大减,胃纳改善,既见效机,原方加桑枝20g,再进14剂。药后患者未再来诊,电话随访,患者诉进上方20余剂,症状改善,病情平稳,目前于当地医院继续调治。

按:此案患者为产后受风、受寒,从而出现关节疼痛,然其苔腻脉滑又提示存在湿邪,故治予益气养血,疏风祛湿。因患者形体消瘦,复时值天热,故治疗时佐入清热之品,以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为底方,加入桑枝、秦艽、地龙、海桐皮祛风湿止痹痛,荆芥,防风共为风药,二者同书,以增强祛风胜湿之力,实为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法。从上述病例可见,荆芥一味,在不同的病案中,路老用之,各有侧重,使其散风、轻透、升发、祛湿之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荆芥作为风药中的温润君子,既可增强方中主药的作用,又可制约药物的烈性。它与理气药相配,可助气机疏达;与理血药相配,可使气血流动;与清解药相配,可促宣发清散;与祛湿药相配,可协芳化疏通;与补益药相配,则可升运清气。此外,路老在煎服法中强调荆芥后下,意在增强其效,防止久煎致其有效成分挥发而失效。


【三】北细辛治咳逆、水肿、痹痛,善愈口疮。

文章图片6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别名;烟袋锅花,细参,独叶草等。

产地;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的全草,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采挖;夏季果实成熟期或初秋采挖。

禁反;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反藜芦。

毒性;有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药】

功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不渊。

归经;肺,肾经。

用量;1~3克。

3克~9克;治疗风寒表证。

30克 以上;治疗各类痛证时。

对药;1【细辛+ 五味子】 2-4.5g;5g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一散一敛,有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之优。适用于寒饮伏肺之哮喘病。

   性;温。

   味;辛。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凉,切段阴干即可。

入药部位;植物全草。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北细辛的论述;

北细辛大辛纯阳,为药中猛悍之品,以温散燥烈为能事,用之得当,则其效立见。兹略举临床运用之数端于次:

(1)降逆止咳

    朱老指出:前人曾形象地把肺喻为钟,所谓“肺如钟,撞则鸣”,外而风寒燥热,内而七情致损,皆可以影响于肺,使肺气失宣散肃降之常,发为咳嗽。细辛所治之咳嗽气逆,乃为外有寒邪,内伏水饮,中外皆寒之证,小青龙汤便是代表方。此方之结构,大率分为三组,一组药是用麻桂解表散寒(《伤寒论》原文为“伤寒表不解”);第二组药是用干姜、半夏蠲除水饮(《伤寒论》原文为“心下有水气”);第三组药是白芍、五味子,甘缓酸敛,缓和药性之猛暴使之成为有制之师。而细辛一味,在方中独有深意,一层意思是助麻桂解表;一层意思是助姜夏化饮;而五味子酸敛,与细辛之辛散相伍,一合一开,意在使肺之宣降复常,而咳逆自止,则是第三层意思了。仲景用药之妙,在此方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医生治咳嗽的通病多出在两方面,一是用通套的止咳方药,见咳止咳;二是宁可用清热化痰药,也不轻用辛温燥烈之品。目前市售成药,如蛇胆川贝液、川贝枇杷膏之类,也以凉药居多,是以热咳或可以有效,寒咳则雪上加霜矣。这二者都错在失去了辨证论治精神。

    董×,27岁,工人。病咳嗽三月余,遍服中西药不效,喉痒,痰多,清稀如水,夹有风泡,舌脉均无热象,他无所苦,姑拟小青龙汤原方投之:

处方;麻黄6克,桂枝10克,法半夏15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干姜各10克,炙甘草6克。1剂咳减,3剂即完全告愈。

(2)利水消肿

    肾炎初起,有类风水,但有夹寒夹热之异,其症头面浮肿、畏风、苔薄白、脉浮。夹热者,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朱老经验,用加减越婢加术方(麻黄、石膏、苍白术、蝉衣、白花蛇舌草、连翘、银花、车前草、野菊花、泽兰、益母草);夹寒者,舌淡、苔白、脉不数、口不渴、畏寒,则取仲师治少阴反热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制附片、细辛)合五皮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其效甚捷,盖细辛既温少阴之经,又兼有行水气之长,往往三五剂即可消肿。肾炎虽多见血压增高,而麻、附均有升压作用,朱老认为:有斯证即用斯药,不必避忌。事实上患者服上述处方后并无血压上升的弊端。

(3)宣痹止痛

    细辛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风火牙痛,症见牙龈肿痛、喜吸凉风、口渴、舌红、脉滑数,常用细辛与石膏、荆芥、防风、薄荷、川芎、赤芍、蜂房、白芷、黄芩、升麻、甘草配伍,既是“火”,用石膏、黄芩正为的当,何以还用细辛?这是因为细辛有发散之长,取“火郁发之”的意思。此方加川乌、花椒,对龋齿疼痛也极有效。

    细辛也常用于痹证疼痛,《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无论风寒湿痹、风热湿痹均可用之,但寒证用量可大(朱老常用量为10~20克),后者则仅取其宣通经隧,冲开蕴结之湿热,用量则不宜重,一般3~5克即可。

    细辛亦为头痛要药,寇宗爽说它“治少阴头痛如神”。实际上风寒、风热头痛也常用之,《局方》川芎茶调散以及菊花茶调散即是其例。

(4)止痛愈疡

    口疮多属于火,但有虚火、实火之异,实火宜清宜下,虚火可补可敛。朱老治实火口疮,常以黄连配细辛,一寒一热,一直折,一发越,合奏消炎止痛之效,除内服外,也可以黄连3份细辛1份,共研细末,蜜调外搽。对虚火口疮,则常于辨证汤药之外,用细辛15克,研细末,水蜜各半调匀如糊状,放置纱布中,贴在脐部,用胶布密封,两日一换,一般三日左右,口腔溃疡即可获愈合。

    关于细辛的用量,历来多有限定,如张璐说:“细辛,辛之极者,用不过五分”;顾松园说:“以其性最燥烈,不过五分而止”;《本草别论》说:“多(用)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朱老认为不可拘泥于前人旧说,头痛、腹痛、咳嗽、牙痛、口腔溃疡、肾炎,一般用3~6克,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柱炎,则可用10·20克,以上均为汤剂用量。为求稳当计,亦可先煎半小时。若研末吞服,则需特别慎重,以小剂量为宜。顺便提及,笔者所在的医院,凡细辛超过3克者,处方都得退回来,要由医生签字后才能取药。经笔者了解,是因为该院有一药工,患头痛鼻塞,医生在汤剂中用了6克细辛。该药工欲求速愈,便在煎药时把鼻子凑上去熏,几分钟后便晕倒了,经一番抢救始清醒。院方查找原因,老专家认为是细辛用量超过了古圣垂戒的五分(1.6克)之故,所以才有此严格规定。笔者认为,此错错在直接去熏,而不在细辛用量大小,此不成文的规定,实为因噎废食。


【四】桂枝与肉桂;

文章图片8

别名;玉桂,嫩桂枝,桂枝尖等。

产地;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采摘;春夏二季。

禁反;外肝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忌用,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服。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发汗药】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主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归经;心,肺,膀胱经。【引药达左上肢

用量;3~5g;有补血作用(升高血色素)。

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在五苓散中的应用。

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在桂枝汤中应用

10g;有通阳化饮作用(常配茯苓)。

15g;以上有温经通络作用(常配制川乌)。

对药;1桂枝+芍药。治汗出恶风。

2;【桂枝 当归】 5-10g;10g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血虚挟寒证。

3;桂枝+麻黄。治无汗,发汗。   

   性;温。

   味;辛,甘。

炮制方法;剪下植物的润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即可。

入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润枝。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桂枝的论述;

桂枝以嫩细者效佳,故名“桂枝尖”、“嫩桂枝”。药理证实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解痉镇痛,抗菌消炎,抗过敏。

肉桂系桂的干燥树皮,最佳者为“官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力均增大,一般用5g以下久煎效减,可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剂。

【对药】;肉桂+羌活。治手臂痛。

肉桂+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桂枝表散风寒,温通经脉,调和营血。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温散内寒。两者有别。

桂枝和肉桂,促进血液循环,尤其增加心肌的血流量,它能解痉止痛,尤其对痉挛性的疼痛,桂枝效果很好,痛经呀也可以用;另外桂枝还可以散风寒;桂枝还可以调营卫;另外桂枝的特点既温又通,这是很重要,有好多药温而不通,中医讲不通则痛呀,你又温又通不止痛的作用就大了嘛?另外桂枝调和营卫也是个非常好的药,当然《伤寒论》的名方桂枝汤,经方呀,我明天要讲,别墨守陈规,要改进,桂枝汤别的都不管,就拿桂枝和白芍,就能调和营卫,姜枣草都不用;而且桂枝也能抗菌,抗过敏是个很大的特点,抗过敏桂枝,荨麻疹,湿疹,尤其妇女月经中间这个湿疹加重,营卫不和,就增加桂枝呀,抗过敏。桂枝,别名柳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为升发宣散之品。

桂枝药性辛甘温煦,主入心经,其药性辛散、甘温,有助提振心阳。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可起到振奋胸中阳气的作用。现代究显示,桂枝的主要成分桂皮醛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中枢周围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并改善冠脉血流循环的作用。

桂枝的助阳作用,还可有三种治疗作用。一是助阳入肺经,可发汗解肌、助卫实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尤宜于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本草纲目》里说:“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桂枝助阳,又可温通血脉,尤宜于寒凝血滞引起的四肢肩臂疼痛。明代医书《本草汇言》里说:“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桂枝也可助膀胱之气化,如五苓散中用桂枝的气化条达之性以祛痰饮水湿。

桂枝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清代名医金慎之也曾根据自己的医疗经历,写对联以警醒世人:“时来砒霜可救人,运去桂枝也杀人。” 

川桂枝平降冲逆、温复心阳效捷。

    桂枝味辛甘,性温,人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清邹润安指出它的主要作用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朱老对桂枝的应用功夫娴熟。他遵仲景大法,用桂枝配麻黄以解表散寒,配白芍以调和营卫,配人参以益气解表,配茯苓以通阳行水,配防己以温行水气,配黄连以平调寒热,配石膏以解表清里,配大黄以温下寒实,配丹皮以和营祛瘀,配龙骨、牡蛎以养心安神等。他认为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其效确实;并据桂枝温阳通脉的作用引用于治疗心动过缓之证,屡屡建功,指出:“欲温通心脉,桂枝用一般剂量即可;欲复心阳,常须用大量其效始著,多与甘草相伍。”兹将此两点分述如次。

    奔豚究为何病?仲景描述其“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其状若江豚之上窜,发则有形,止则不见,可见是一种发作性的冲逆病。朱老认为:“奔豚气之'气’字,殊堪玩味,盖其病乃气体循冲脉上下攻筑,多无实质可据。”从仲景说,“从惊发得之”,则其为情志发病,殆无疑义。此证的治疗,仲景主用桂枝加桂汤和奔豚汤,前者侧重伐肾邪,后者侧重折肝火,奔豚汤本文不加讨论,奔豚用桂枝,是取其温肾制肝、平降冲逆的作用。即使肾邪所致奔豚,亦往往夹肝邪为患,诚如朱丹溪所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夹相火”,若无肝邪,恐不至如斯之冲逆。桂枝加桂汤治气体冲逆有效,但方中无一味理气之药,据此可以推断桂枝有疏理肝郁作用,证之临床,亦信而可证。再配合敛降肝火之芍药,则肾邪得伐,肝邪得制,冲逆自平。至于桂枝加桂汤所加之桂,是为桂枝,抑为肉桂,后世医家意见不一,其实桂枝味薄质轻,肉桂昧厚质重,欲兼宣通心肺之阳,则宜桂枝;欲散下焦沉寒痼冷,则宜肉桂当据证而酌用。

    曩年朱老治一许姓妇女,腹中攻筑,有气自脐下上冲至咽,窒塞难受,经常举发,迭经多方图治罔效,诊为奔豚病。

处方:桂枝、大枣各15克,杭白芍、旋覆花(布包)各10克,生甘草、生姜各5克,代赭石30克(先煎), 橘、荔核各12克。连进2剂,自觉气自咽降至胸部;再进3剂,冲逆已平,诸恙均瘥。

    桂枝善于温通心阳,与甘草同用,治阳虚心悸有良效,适用于心阳不振、心脉痹闭之证。朱老经验,凡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之心动过缓,引用之有提高心率的作用,常以桂枝黄芪、丹参、炙甘草为基本方,随症佐药。盖心阳虚者心气必虚,故用黄芪以补气;心阳虚则营运不畅,故用丹参以养血活血:阳以阴为基,心阳虚者必兼见心血虚,故用甘草以柔养。此四味共奏益心气、复心阳、通心脉之功。而其中关键,桂枝的用量须打破常规。朱老用桂枝,一般从10克开始,逐步递增,最多加至30克,服至口干舌燥时,则将已用剂量略减2~3克,续服以资巩固。若囿于常法,虽药已对症,但量小力弱,焉能收效。

    李××,女,49岁,干部。1980年7月10日初诊:自1971年起患心动过缓,心率一般在每分钟60次左右,多方求治,收效不著。今年6月间,突然头晕目眩,心悸心慌,昏仆于地。往××医院就诊,经心电图检查:心室率每分钟41~43次,阿托品试验,即刻心率每分钟56次,8分钟后心率递降至每分钟43次。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使用复方丹参片及益气活血、温阳通脉的中药无效。顷诊面浮肢肿,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心率每分钟43次,血压19.7/12千帕(148/90毫米汞柱),苔白腻、质衬紫,脉细缓无力。心阳失展,瘀阻水停,治宜温阳通脉。

处方:太子参、炙黄芪各20克,降香8克,川桂枝(后下)、川芎、当归各1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5克,8剂。

  二诊:药后症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彀也,重其制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2克,加丹参15克、苏罗子12克,续服8剂。

  三诊:进温阳通脉之品,心阳略振,心动过缓之象稍有改善,心率上升每分钟至45~47次,苔薄质淡,脉细缓,前法既合,当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5克,续服8剂。

    服此方后,心率上升至每分钟50~54次,面浮肢肿消退,又将桂枝加至18克,以上方再服8剂,活动后心率每分钟64次,静息仍在每分钟50~54次。续予温阳通脉,佐以养阴和络,毋使过之。

处方:太子参30克,川桂枝20克,丹参、炙黄芪各15克,川芎、降香、玉竹各10克,麦冬8克,炙甘草5克。连进二十余剂后,心率维持在每分钟61次,精神振作,更以上方20剂量,配合蜂蜜1000克,熬制成膏,以巩固之。

肉桂就不一样了,肉桂完全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肉桂的特点就是引火归元,它引君火也就是心火归到元归到命门。我们有个交通心肾的主要方子,就两个药组成,一个是肉桂,还一个是黄连,黄连清心火,肉桂引心火,就治疗失眠,心肾不交的失眠,是个非常好的方子。原来我在广安门医院70年代,管病房,好多病人失眠,就心肾不交的,就把黄连和肉桂3﹕1,黄连10g,肉桂3g,磨粉装在胶囊里面,睡觉前1个小时, 1号胶囊吃5粒,那比西药的安眠药强多了。

桂枝麻黄。功效对比;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6】肉桂和桂枝。功效对比;

肉桂:辛甘热。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治沉寒。在补气血方药中,适配肉桂,还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功效。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解表特点:风寒表实无汗证,表虚有汗证;又可温经通阳,行里表达,有温通一身阳气,流畅血脉的功效。

【五】羌活;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别名;黑药,羌青,羌滑等。

产地;为伞形科,羌活属植物,分布于;陕西,四川,甘肃等地。

采摘;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挖质优。

禁反;阴亏血虚,阴虚头痛慎用,血虚痹痛者忌用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发散风寒药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痛,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归经;膀胱,肾经。

用量;3~10克。

对药;羌活+苍术。治遍身疼痛。

羌活+川宆。治伤寒头痛。

   性;温。

   味;辛,苦。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可。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羌活的干燥根。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羌活的论述;

1.《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2.《本草纲目》:“羌后、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

3.《雷公炮制药性解》:“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

4.《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胖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亦。”

5《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穷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中药鉴别;

羌活:掺假者用东北产的马尾独活,切片加工而成。鉴别:有菊花心,油性足为真品。防假最佳办法:进原药材(没有切片的羌活),用时随手用剪刀剪一下就可以了。


【六】防风;不仅风药;

文章图片3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扫帚头

指防风根头顶部的棕色或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形如扫帚。

07

蚯蚓头

指药材根头部的明显密集的环纹,也称为“旗杆顶”。

中药鉴别界的“通关暗语”

别名;铜芸,百枝,屏风等。

产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

采摘;秋二季。

禁反;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止痛药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脾虚湿盛。

归经;肝,脾,膀胱经。

用量;5~10克。       

30~40g;治耳鸣,其效甚捷。

对药;防风~~羌活。主治;诸风通用。

   性;微温。

   味 ;辛,甘。

炮制方法;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即可。

入药部位;植物防风的根。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防风的论述;

防风,为治风专药。有发汗退热,祛风解痉药效,善治感冒发热,风寒风热均可用之,为治破伤风妙药。防风不仅仅是风药,还有镇痛镇静作用,是止头痛,关节痛的妙药,炒炭散风止血善治便血,崩漏。炒用抗菌,抗真菌,止痒祛疹,可解湿毒。


【七】苍耳子有通督升阳之功;

文章图片4

别名;虱马头,刺八裸,痴头婆等。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

采摘;9~10月。

禁反;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使用导致中毒。

毒性;有小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通窍药】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取风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

归经;肺,肝经。【 引药达鼻部辛夷花】

用量;3~9克。

对药;

性;温。

味;苦,甘,辛。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苍耳子;取苍耳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制表面深黄色刺焦,内部浅黄色时取出,晒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入药部位;植物干燥成熟的果实。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苍耳子的论述;

苍耳子味甘苦,性温,善发汗,祛风湿,通鼻窍,以擅治鼻渊、风疹、痹痛著称。朱老对此品的应用另有会心,约之有三:

一日通督升阳,以解项背挛急。此症多系素禀不足,风寒湿之邪袭于背俞,筋脉痹阻而致。若缠绵不解,病邪深入经隧骨骱,每每胶着难愈,朱老治此症,常以苍耳子与葛根相伍,邪在筋脉则更配当归、威灵仙、蚕砂之类;邪已深入骨骱则更佐熟地、鹿衔草、仙灵脾、乌梢蛇、露蜂房之类;疗效历历可稽。朱老云:“《得配本草》称苍耳子能'走督脉”,项背挛急乃督脉主病,用之既有引经作用,又有祛邪之功。”且《本经》言其主“恶肉死肌”,盖风湿去而气血流畅,瘀去新生。

二日祛风解毒,配一枝黄花治流感发热,外邪袭表,肺卫首当其冲,鼻塞、咳嗽、寒热纷至沓来。苍耳子能抗病毒,一枝黄花凉而能散,能疏风、清热、解毒,凡风热流感,朱老常用此二味相伍,随症佐药,以驱风解毒,透窍发汗,患者服后,往往头痛、咽痒、鼻塞、咳嗽缓解,身热顿挫,且药价低廉,值得推广。

三日一味苍耳子疗湿胜濡泄。用风药治泻,古法早有先例,盖风能胜湿,清气上行,浊邪下趋脾胃功能恢复,泄泻自瘥。夏秋之季,湿邪浸淫,濡泄多见,一味苍耳即胜其任,若加入辨证论治方药中,奏效更佳。

    胡××,女,36岁,教师。感冒3日。恶寒轻,发热重(38.8℃),头痛鼻塞,咽痒咳呛,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数。外邪袭表,肺卫不宣,治宜疏宣达邪。

    处方;苍耳子、一枝黄花各15克,牛蒡子、信前胡、僵蚕各10克,桔梗8克,甘草6克。2剂。药后热即挫解,余象亦平,休息1日即复。

苍耳子与辛夷。功效对比;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八】白芷;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疙瘩丁

指白芷药材的外皮上所带有的皮孔样横向突起。

中药鉴别界的“通关暗语”

名;香白芷、川白芷。

产地;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主产于浙江、湖北、辽宁及四川等地。

采摘;夏,秋,二季。

禁反;阴虚血热慎服,恶旋复花。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止痛药]

功效;解表散寒、燥湿止痛、解毒,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托疮,通经利窍,止漏除崩,明目散风。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归经;肺、胃,大肠经。 【引药达额头】。

用量;6--15克。

对药;白芷+贝母。治妇人吹乳。

白芷+贝母。消痈。

白芷+马勃。治溃疡病属中医脾胃虚弱者。白芷辛、温,具芳香之性,可入足阳明胃经,除以散风止痛之功见长外,尚可温经通脉、活血祛瘀;马勃可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二者相配,可收通络化瘀、祛腐生肌之效,临床运用于现代医学诊断为溃疡病属中医脾胃虚弱者,对止痛、促进溃疡愈合有较好的疗效。

   性;温。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

入药部位;干燥的根。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白芷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  肤润泽,可作面脂,阳明经引经药,为肺部引经之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小量白芷毒素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均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应用能引起强直间歇性痉挛,继而全身麻痹。
2. 白芷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白芷有抗炎、抗菌作用。川白芷水煎剂对各种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
L型结核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白芷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子芽孢癣菌等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3)对奥杜盎氏子芽孢癣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白芷有降血压作用,其所含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对猫有降血压作用,作用时间维持1.5小时。
5. 白芷有光敏作用,其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可用于治疗白癜风。
6. 白芷有活化交感系统激素、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7. 白芷有止血作用。
8. 白芷对皮肤有一定作用。白芷酊外用加小剂量长波紫外线照射,对豚鼠二硝基氯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口服白芷加体外黑光照射,对人淋巴细胞的DNA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白芷-黑光疗法治疗银屑病,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银屑病表皮细胞的DNA合成,使迅速增殖的银屑病表皮细胞回复到正常的增殖率。

9. 白芷可抑制肝药物代谢酶系统,滇白芷有平喘作用。白芷有止痛,消肿,散结,辛温芳香,入肺、胃、大肠三经,有很好的祛风散寒,除湿通窍,消肿止痛的功效,能行能散,能宣能通,止痛消肿效果很好,临床广为应用。

首先对于头痛的病人,尤其是前额及眉棱骨的疼痛为主。在辨证治疗头痛的方中加入白芷可以很好的提高临床效果。

对于其他的关节疼痛也可以加入白芷,起到温散止痛宣通的作用。提高临床效果。

白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消肿散结。对于妇科的卵巢囊肿以及膝关节的滑囊炎,关节肿痛,类风湿的关节肿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尤其是膝关节的滑囊炎,可以外用白芷外敷在膝关节滑囊炎的肿痛的位置。

可以用白酒调匀调成糊状,贴敷肿痛的位置。止痛效果非常好。

临床中我治疗妇科卵巢囊肿,我一般用当归芍药散配合白芷,薏仁,泽泻,泽兰一起调理。

同时白芷这个药还是治疗鼻炎的药物。一般配合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治疗鼻塞流涕的鼻炎症状


【九】香薷;

别名;香茹,石解,铜草,蜂蜜草等。

产地;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产于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  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优,商品习称“江香薷”。

采摘;夏,秋,二季。

禁反;火盛气虚,寒中阴脏,阴虚有热者,禁用。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发汗解表化湿药】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尿消肿。除烦热。

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疗呕逆冷气,口臭 。     

归经;肺、胃经。

用量;3--10克。

 对药;   

   性;微温。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残根及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晒干即可。

入药部位;带根全草,或地上的部分。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香薷的论述;’

《本草纲目》:主脚气寒热。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药性解》:香薷除烦热,定霍乱,止呕吐,疗腹痛,散水肿,调中温胃,最解暑气。按:香藿性温,其除热解暑之功何若是其著也?不知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薷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而伤暑之证,从兹远矣。热服令人泄泻,久服耗人真气。江右梗石生者良。土香薷苗软,但能解暑,其他无效。

【现代药理研究】

1. 香薷有抗菌作用。香薷挥发油经试管内试验证明,香薷对各种球菌、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 香薷有抗病毒作用。0.1%挥发油悬液喷喉,能在3天内控制流感。体外试验(鸡胚接种)表明本品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灭活能力。
3. 石香薷挥发油有镇咳祛痰作用。
4. 香薷有利尿作用。
5. 香薷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


【十】辛夷花;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别名;木兰,望春花,紫玉兰,木笔。

产地;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多系栽培。主产于河南,安徽浙江、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及华东各地。

采摘;当年的12月至来年的2月份采集未开放的花蕾。

禁反;恶五灵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畏黄芪。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发散风寒药及通窍药】

功效;散风寒、利肺气、通鼻窍、止头痛。解肌,温中,利九窍。

主治;五脏身体寒风,风头脑痛,面皯。

归经;肺、胃经。【引药达鼻部

用量;3--15克。

对药;1【辛夷+ 苍耳子】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性;温。

   味;辛。

炮制方法;净制,拣去杂质及花柄,簸去泥屑即得,干制,将净花蕾晒至半干,堆起,待内部发热后,再晒至全干,炒制,取净花蕾,用清炒法,炒至绒毛呈微黑色为度,筛去灰屑。

入药部位;花蕾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辛夷花的论述;

《本草纲目》:鼻渊、鼻衄、鼻窒、鼻疮。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本草经疏》简误:辛香走窜之性,气虚人不宜服。虽偶感寒, 鼻窍不通,亦不得用。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不宜用。齿痛属胃,火者,不宜用。禁清涕通窍。

【现代药理研究】

1. 辛夷有局部收敛、刺激、麻醉和治疗鼻炎作用。辛夷挥发油可使兔结膜血管扩张、充血,瞳孔微有扩大。辛夷浸剂或煎剂给豚鼠皮下给药,有浸润麻醉作用。辛夷饱和液可使蛙坐骨神经产生阻断麻醉。辛夷蒸馏液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实验表明,局部应用辛夷不改变血管大小,但可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以达到治疗鼻炎之功,且因无收敛血管的作用,故不会发生麻痹平滑肌产生反跳性血管扩张造成药物性鼻炎之弊。
2. 辛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消炎作用。辛夷煎剂对各种球菌、杆菌及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3. 辛夷有镇痛作用。
4. 辛夷有降压作用。辛夷的水或醇提取物,对麻醉犬、猫、兔及不麻醉大鼠和犬均有降压作用。辛夷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大鼠亦有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犬则效果不明显,但对原发性高血压犬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5. 辛夷对横纹肌有作用,其所含的酚性生物碱(C17 H19 O3 N)有箭毒样作用。水煎剂则相反,有乙酰胆碱样作用。
6. 辛夷有兴奋子宫、抑制离体肠收缩的作用。
7. 辛夷有抗过敏作用。
8. 辛夷有抗肝微粒体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9. 辛夷能显著增加离体兔耳血管内的血流量和大鼠鼻粘膜的血流量。
10. 辛夷有抗凝作用,其木质素成分有对抗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能抑制其与兔血小板膜剂的结合。
11. 辛夷还有抗多巴胺、抗癌、兴奋呼吸作用。


【十一】藿香;鲜用力宏;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别名;猫把,土藿香,青茎薄荷等。

产地;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份。分布于;广东,台湾等地。

采摘;夏季。

禁反;暑热及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毒性;无毒。

类型;湿药。

功效;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主治;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呕吐,泄泻,署湿,发热恶寒,胸脘满闷。

归经;脾,胃,肺经。

用量;3~9克。

对药;藿香+半夏。治霍乱。

   性;温。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残根及老茎,先将叶摘下另放,茎用水润透,切段,晒干,然后与叶 和匀即可。霍根;取老茎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入药部位;植物全草人药。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藿香的论述;

藿香分“土藿香”、“广藿香”,两者功效相似,为芳香化湿要药。药效有三:清暑正品,化湿而不燥热,夏令感冒,暑湿,湿温均为主药;止呕妙药,无论寒湿、湿热均可用,尤宜痰浊湿阻的苔腻呕吐和妊娠恶阻,止泻效药,对水样便最特效;清署健运,用治湿困中焦运化不健证。  藿香功专表散夏令感冒,驱除湿浊内阻,和中而解吐泻,但其活性成分为挥发油,不能久煎,应当鲜用,切碎后下则力宏,干者用10-30g,鲜者用30-60g。

广藿香与佩兰。功效对比;

共同点:化湿,解暑,治湿浊中阻之证及暑湿,温湿。

不同点广藿香;长于发散表邪、和中止呕,湿浊中阻之恶心呕吐,止呕力强佩兰;长于化里湿,醒脾作用强、善于除中焦秽浊陈腐之气,为口臭,口甜之要药。


【十二】藁本;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别名;鬼卿,地新,山莹,微茎,香藁本等。

产地;藁本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宁藁本的根茎。主产于湖南、四川、辽宁、河北等地。

采摘;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

禁反;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所导致的头痛忌服,畏青葙子。春夏温热头痛,切忌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祛风散寒药】

功效;祛风散寒,发表胜湿、止痛。

主治;风寒表证,巅顶疼痛,风湿痹痛,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

归经;膀胱经。【 引药达颠顶】

用量;3--10克067药对:藁本、白芷。

对药;藁本~~白芷;内服可治头风疼痛。外用有祛风除湿、润泽皮肤之功。可用于 头面风湿泡疹、酒渣粉刺、头皮脱屑等症。

藁本~~细辛;  具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之功。可用于风寒湿邪头痛、头顶痛、项强及齿痛连颊等症。

 藁本~~吴茱萸;小茴香; 具疏肝行滞,散寒除湿之功。可用于寒湿凝滞之腹痛,疝痛。

 藁本~~白芷、川芎; 具发表散寒,祛风止痛之功。可用于外感风寒之颠顶头痛。

 藁本~~防风、苍术; 具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之功。可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

   性; 温。

   味;辛,苦。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或烘干。

入药部位;伞行科植物藁本,辽藁本的根和根茎。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藁本的论述;

《药性论》:能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痛 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疱。此太阳经风药也。治寒气郁结于本经。治头痛、脑痛,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之药,亦治风通用,气力雄壮也。

 《药性赋》: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二:大寒气客于巨阳之经,苦头痛流于巅顶之上,非此味不能除。

《本草》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后,凡中雾露之气,皆为伤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雾露之气,神术白术汤内加木香、藁本,择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藁本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其所含的中性挥发油有镇静、镇痛、解热、降温作用。

2. 藁本有抗菌、抗炎作用,其煎剂对许兰氏毛菌等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3. 藁本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藁本乙醇提取物能加强离体蛙心的心搏,减慢心率,抑制心脏(大剂量)。辽藁本水提液0.1ml、0.2ml对离体蛙心有抑制活性,并使心肌收缩力减弱。藁本挥发油部分则减弱心搏,增加冠脉流量。水提物2g/kg静注于兔耳,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4. 藁本对平滑肌有作用,藁本醇提物对动情期离体大鼠子宫收缩有强化作用,辽藁本水提物对家兔肠肌则有抑制作用。本品具有抗胆碱、解痉作用,能抑制子宫收缩,后者还能显著松弛气管平滑肌,故有平喘作用。

5. 藁本有耐缺氧作用。


【十三】紫苏;分用。

别名;桂荏,苏麻,赤苏等。

产地;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分布于;湖北,湖南,浙江等地。

采摘;夏季。

禁反;糖尿病者慎用,忌鲫鱼同用。

毒性;无毒。

类型;解表药类下的,分属;【辛温解表药】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虾中毒。

归经;肺,脾经。

用量;5~10克。

对药;紫苏+青皮。治久汗不出。

   性;温。

   味;辛。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和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即可。

入药部位;植物干燥的叶。

成品规格标准;

各家对紫苏的论述;

三苏: 苏子、苏梗、苏叶,合称“紫苏”。为预防感冒,解鱼虾中毒的效药。

苏子;  味;辛。 性;温。 入;肺,大肠经。可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而祛痰止  咳,降气平喘,又能滑肠抗癌。祛痰止咳,降气平喘;苏子也能通便,而且也能抗癌,它不是清热解毒药,也能抗癌,这样不会伤胃呀。【对药】;苏子+桑白皮。治气喘。

苏梗;  味;辛,甘。 性微温。 入;肺,脾,胃经。 理气止呕安胎,尤治梅核气。药理证      实:有孕激素佯作用,与孕酮相似,又有干扰素诱导作用。理气止呕,治梅核气,苏梗是个特效药。而且苏梗有孕酮作用,所以它能安胎呀,天然的孕酮,不是西药合成的孕酮,对孩子没有坏处,比黄体酮要强,也能安胎。

苏叶;

2021执业药师资格考试-(237味中药)鉴别图谱

味;辛。 性;温。 入;肺,脾经。 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神经而发汗解热,用治风寒外感,又可升高血糖,可治低血糖。扩张皮肤的血管,所以它能发汗,解热。苏叶主要治疗风寒外感,不是风热。当然有个缺点就是升高血糖,低血糖的辨证能用糖尿病的病人别用苏叶。


【十四】生姜分类而用。

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其所含挥发油,增强血液循环而发汗散寒,温暖全身,兴奋神经,善治风寒表证;所含姜辣素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开胃口,增进食欲。又能温中止呕止泻;生姜还能止咳化痰,解南星、半夏及鱼虾毒;可降脂,增加胆固醇大便排出量。生姜过量可致口干咽痛,吸收后由肾脏排出,刺激诱发肾炎,用量10g以内为妥。对药;生姜+陈皮,治呕吐不止。

姜汁; 味;辛。 性;温。 入;肺,胃,脾经。  祛痰止呕力大,专治呕吐不止。昏厥急救时 可速灌10滴,也可局部擦肤治斑秃。

姜皮; 味;辛。 性;凉。 入;脾,肺经。  利水退肿,治尿少水肿,用5g。

生姜,干姜,炮姜。功效对比;

共同点:都是姜。

不同点:炮制不一样,功用也有偏差。生姜辛散力较强,长于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多用于风寒表证及呕吐之证。还可温肺止咳。

干姜辛热,辛散之力较弱。长于温中,为脾胃寒证要药,并可回阳,温肺化饮,用于亡阳证及寒饮伏肺咳喘。
炮姜味偏苦涩,偏于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止泻。用于虚寒出血,腹痛腹泻等证。


【十五】巧用葱白鲜散外感风寒;

    葱白,辛温而润,是一味发散表邪、宣通阳气之佳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谓其“主伤寒寒热”。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有葱豉汤,治伤寒初起,寒热无汗。方中豆豉功擅解表透邪,与宣肺通阳之葱白相伍,对外感初起寒热身痛者,不失为简约速效之良方。朱老用葱白治外感初起,有以下三法:一法,用葱白一握,和米煮粥,粥成,加人食醋,趁热食之,可迅速收发汗解表退热之效。此方又名“神仙粥”。盖藉米粥以助胃气,充养津液以益汗源,托邪外出,对老人、虚人之外感发热更为相宜。二法,婴儿感冒,不便服汤药者,用葱白绞汁,兑入母乳或牛奶中,然后放奶瓶中吮吸,服后得汗便热退身安。此用药之巧法也。三法,葱白、生姜各30克,同捣如泥状,临用加食盐少许,布包,对感冒发热患者,涂擦其前胸后背,1日2次,涂后盖被取汗,如适当加热后用,效果更好,此外治法也。

对药;1葱白+豆豉,3~7个;10g , 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外感表证轻浅者。服后避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