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22 王敦之乱(五):战事一触即发,王氏家族内部决裂,王敦还蒙在鼓里

 衣赐履读通鉴 2023-07-16 发布于北京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之前,我们用了四回的篇幅,讲了王敦之乱的上半场,实际上,还有下半场。上半场,王敦大获全胜;下半场,结局耐人寻味

公元322年,王敦大破朝廷军队,四月,返回武昌(江州州政府所在县,湖北省鄂州市)。

史称,王敦得志以后,越发暴虐傲慢,各地向朝廷进贡的物品,大多送入他的府第。朝野官员,全都出自他的门下。王敦沈充、钱凤为智囊,对他们言听计从,凡被这哥儿俩构陷的人,都难逃厄运另有诸葛瑶、邓岳、周抚、李恒、谢雍等人,都充当王敦的爪牙。沈充等人大肆建造军营府第,侵占他人田宅,甚至公然拦路抢劫。据说,有识之士都知道,他们蹦跶不了几天了

王敦自任宁州(云南省)、益州都督。

衣赐履说:益州是侨州。所谓侨州或侨郡,是指原有的州、郡沦陷后,暂借别的地方重置,仍用其旧名建立的行政机构。

王敦任命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内史王邃(王敦堂弟)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镇守淮阴江苏省淮阴市;卫将军王含(王敦老哥)都督沔南(汉水以南)军,兼任荆州刺史。

衣赐履说:明年(公元323年),十一月,王敦调任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舒(王敦堂弟)任荆州刺史,监荆州、沔南诸军事,王彬(王敦堂弟)任江州刺史。

另外,原湘州刺史、谯王司马承被杀害之后,谁做了湘州刺史,我没有查到,但可以肯定,即使不是王氏兄弟,也肯定是王敦的党羽。

这样,沿长江东下,荆州、江州、湘州、扬州,都在王氏兄弟的控制之下,再加上王导坐镇首都建康,一眼望去,东晋帝国,只见王氏,不见司马

闰十一月十日,元帝司马睿去世。

闰十一月十一日,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公元323年,二月二日,晋朝廷将司马睿葬于建平陵(江苏省南京市北鸡笼山),谥号元帝,庙号中宗。

三月一日,改元太宁。

明帝司马绍,字道畿,是司马睿的长子本年二十五岁这位爷,很有点儿意思,我看《晋书·明帝纪》时,常有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

摆几个司马绍的小故事。

故事一:太阳长安,远?

司马绍打小就倍儿聪明,老爹司马睿对他非常宠爱年数岁,尝坐置膝前,正好长安派使者到建康来,司马睿就问司马绍,你觉得是太阳远,还是长安远?

司马绍说,当然是长安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过来,而时不时就有人从长安过来,可知长安近。

司马睿当时就被惊住了

第二天,司马睿设宴款待臣僚,想让大家见识一下儿子的超凡脱俗的智商又问司马绍,阿绍啊,你跟大家说说,是太阳远还是长安远。

司马绍随口答道,太阳近。

司马睿喝了一口酒,直接就喷出来,心说这个娃娃是不是脑子短路了,说,你昨儿可不是这么说的

司马绍说,抬头就看太阳,但爬上百尺高楼,也看不见长安,当然是太阳近

于是,举座皆奇。

衣赐履说:怎么样,司马绍够聪明吧?呵呵。

司马绍,大约确实是很聪明的,史官们为了突出这一点,专门加了年数岁,尝坐置膝前的定语,给人感觉他当时大约四五岁,还坐在司马睿的腿上。史官挺鸡贼的,“年数岁,尝坐置膝前,乍一看是坐司马睿腿上,年纪肯定很小。但实际上,如果真有此事,司马绍应该已经十几岁了,坐在老爹腿上,不成体统,应该是坐在老爹身边司马绍生于公元299年,公元313年,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继位,长安成为西晋王朝的首都,才可能从长安派出使者,此时,司马绍至少十四五岁了。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事不并推测可能是有人受《两小儿辩日》的启发,出来的。

故事二:痛哭晋祚。

《晋书·宣帝纪》《世说新语》

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杀魏国大将军曹爽时,把曹爽的兄弟党羽,全都夷了三族,无论男女老幼,甚至连已经嫁了人的闺女,也都一并诛杀最后司马家霸占了曹家的天下。有一次,王导和温峤拜见司马绍,司马绍问起司马家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温峤不言语。过了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好多事儿他都不清楚,还是我来给您汇报吧。于是乎,就从司马懿创业开始讲起,怎么诛杀名族的,怎么壮大自己实力的,当当当一路讲下去,讲到司马昭杀害魏帝曹髦(高贵乡公)时,司马绍羞得听不下去了,把脸埋在床上,说,如果真如您所言,我们大晋朝的国祚又岂可长久!

故事三:立为太子。

史载,建兴初建兴年号为公元313—公元317),司马绍任东中郎将,镇守广陵。公元317年,司马睿做晋王,立司马绍为王太子。公元318年,司马睿登基,立司马绍为皇太子。

实际上,司马绍能够立为太子,还有插曲

《晋书·司马裒传》载裒读如抔

司马绍的同母弟司马哥儿俩的老娘都是荀氏,司马绍生于公元299年,司马裒生于公元300年),字道成。公元317年,司马睿做了晋王,有关部门上奏,请立太子。司马睿觉得司马各方面都无可挑剔,比司马绍强不少,就有意立司马裒为太子。司马睿找到王导,说,茂弘(王导的字)啊,俗话说,立子以德不以年,我想立阿裒为太子,你觉得行不行?

说,阿绍和阿裒,都很优秀,你让我挑一个,我也不知道该挑谁,所以,还是看谁的年龄大吧。

这样,太子司马绍的地位才算稳固了。

衣赐履说:显然,司马绍和王导的关系,非同一般。

另,公元317年,下半年,司马裒就去世了,享年十八岁。

故事四:敢于犯险。

司马绍是有两下子的,据说,他有文武才略,门客一大堆,文章还写得好。当时名臣,什么王导、庚亮、温峤、桓彝、阮放,等,都跟他处得倍儿铁。王敦攻打建康时,王师大败,司马绍当时就急了,跳上车就要出去和王敦决一死战,时任中庶子温峤出宝,砍断了马颈上的皮套(斩鞅),厉声说道:

臣闻善战者不怒,善胜者决不逞强,您是国家的储君,怎么能如此冒失以身犯险!

这才把司马绍给拦下来。

衣赐履说:上面四个故事,虽然真真假假的,但确实也把晋明帝司马绍的大致情况,给勾勒出来了。从汉朝到晋朝,被称为明帝的,有汉明帝刘庄,魏明帝曹叡,晋明帝司马绍。谥为“明”的,还真都不是一般角色。就我个人的感觉,晋明帝司马绍,睿智而果敢,能得人,有决断,敢犯险,可以说是两晋除武帝司马炎以外最出类拔萃的人物。

那么,当司马绍碰到王敦,大约是有些看点的。

【明帝,一般都比较“明”】

公元323年,年初,王敦向明帝司马绍呈上玉玺一纽。史称,王敦(时在武昌)阴谋篡夺皇位,暗示朝廷征召自己,于是,司马绍写下亲笔诏书征召他敦将谋篡逆,讽朝廷徵己,帝乃手诏徵之

四月,司马绍派兼太常应詹授予王敦黄钺和班剑武贲二十人,并允许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衣赐履说:班剑,指有纹饰的剑,“班”通“斑”。到晋朝时,改为木制,后用作仪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赐功臣。

司马绍派侍中阮孚,以牛酒犒劳王敦以生病为由,不见阮孚,只派主簿接受诏书

之后,应该是王敦任命王导为司徒,王敦自己任扬州牧。

衣赐履说:此处,有点意思了。

《晋书·王敦传》载,敦将谋篡逆,讽朝廷徵己,帝乃手诏徵之。意思是王敦打算造反,就让朝廷征召他回来,王敦将军队屯驻在于湖。随后,司马绍赐了一大堆待遇给王敦,黄钺,班剑,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啦,等等。我个人理解,如果王敦入朝,司马绍很有可能把他当场拿下;王敦也有此担心,到了于湖,声称有病,不动窝了;于是,司马绍派侍中阮孚前往犒劳,表面上是劳军,实际上,一准儿是察探王敦的虚实,所以,王敦称病不见,让你们瞎猜去吧。

这样,君臣两个,实际上已经你来我往过起招儿来了。

我个人感觉,王敦大约是真的病了,所以,我对他“因打算造反而要求入朝”的说法,略表怀疑

六月六日,司马绍立庾氏为皇后,任命庾皇后的老哥、中领军庾亮中书监。

史称,由于王敦专制,司马绍感到很危险,就打算以辅国将军郗鉴为外援,任命他为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假节,镇合肥。

郗鉴是士大夫出身的“流民帅”,从北方南下时,带了一支流民队伍过来,相当有战斗力,因此,王敦对他颇为忌惮,上表要求任命郗鉴尚书令。

八月,郗鉴回京任职,途经姑孰,前往拜见王敦。两人话不投机,王敦郗鉴扣留,敦的党羽都王敦干脆把郗鉴干掉算了,王敦没有同意。

郗鉴回到朝廷后,便和司马绍商议讨伐王敦的办法。

王敦有个堂侄叫王允之,老爹就是王舒。王允之小时候,非常聪明机警,王敦特别喜欢他,经常让他跟在自己身边。直到王允之成年,他和王敦依然相当亲密,时不时就在一个床上睡觉。有天晚上,王允之陪着王敦等人喝酒,过了一会儿,王允之表示自己喝大了,先去睡觉去了。王允之离开,王敦和钱凤商讨叛乱之事,全进了王允之的耳朵。听了不该听的话,王允之大为恐惧,赶紧借着酒劲儿,猛抠嗓子眼儿,估计连胆汁儿都吐出来了,吐得衣服上,被窝里,脸上头上,哪儿哪儿都是。钱凤离开之后,王敦进来察看王允之的状态,在呕吐物中睡得非常香甜,应该是真喝高了,就不再有疑心。

后来允之的老爹王舒升任廷尉,王允之请求探望父子相见,王允之立即将王敦、钱凤密谋全部告诉老爹,之后,王舒王导一道烟向司马绍作了汇报,于是,朝廷开始为应付突变做准备。

衣赐履说:《晋书·王舒传》载,太宁初,王舒担任廷尉;王上表,任命王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太宁元年是公元323年,也即是说,本年初,王舒任廷尉此时,王允之在王敦身边,也许在武昌,也许已经到了姑孰,老爹做了廷尉,他就回到老爹身边。

显然,王舒、王允之父子跟王敦不是一条心,他们与王导商议之后,决定站在司马绍这边儿。

也即是说,王氏家族已经分裂了

【家族已经分裂】

之后,王敦任命王舒为荆州刺史,作为自己的后方,也即意味着,王舒投身于司马绍,王敦是被蒙在鼓里的

王敦没有儿子,收养老哥王含的儿子王应为继承人。

公元324年,大约五月间,王敦病,任命王应为武卫将军,做自己的副职,任命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钱凤对王敦说,万一您不幸,我们就把后事都托付给王应。

王敦说:

非常之事,岂是平常的人所能胜任的非常之事,岂常人所能)!更何况王应年轻,不能承担大事。我死后,放下武器,解散部队,归顺朝廷,保全门户,这是上策退还武昌,聚兵固守,按时向朝廷进贡,这是中策乘我还活着的时候,举兵东下,攻打建康,万一侥幸,或可成功,这是下策

钱凤对其党羽说,王公所谓下策,是上策

于是,钱凤与沈充等人商议,等王敦一死,他们就发动叛乱

衣赐履说:我真是纳了闷儿了,想不明白,王敦为什么要造反。首先,他自己没儿子,即使造反成功,继位的也是别人的儿子;其次,他明明知道王应只是个“常人”,而且太年轻,根本顶不起来;再次,自己病重,竟然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你是老大诶,应该是别人给你出主意,你来作决定,为何变成你给别人出主意,让别人来作决定?

拖着病体,攻打建康,然后呢?

当初,司马绍特别宠信中书令温峤,王敦不想让温峤总跟皇上身边儿呆着,就请求任命温峤为自己的左司马。

王敦手握重兵,从不朝见皇帝,又放纵无忌,温峤劝谏说:

当年周公辅佐成王,辛劳谦逊,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难道他就那么喜欢操劳,不愿享受吗?完全是因为他身处大位,不可以放纵自己啊。而明公您自从回到京城(公自还辇毂),辅佐朝政以来,缺觐见之礼,简人臣之仪,这样的行为让人忧虑啊。当初,舜辅佐尧,禹辅佐舜,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商朝依然安守臣子的本分。因此,凡能够建立护祐世人功业的,一定都对君王小心恭谨。前代圣人流传下来的规范,不应该视而不见诶。希望明公仔细思量舜、禹、文王服侍君王的殷勤,像周公那样辅佐主上(愿思舜、禹、文王服事之勤,惟公旦吐握之事),则天下幸甚。

王敦不采纳。温峤知道规劝没有用处,便假装勤勉恭敬,王敦打理各种事情,并经常顺着王敦的心意,参与密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

衣赐履说:温峤建议王敦向舜、禹、文王、周公学习,但这四个人中,舜取代了尧,禹取代了舜,文王的儿子武王,甚至灭了商朝,除了周公,其他三个都隐含着“取君主而代之”的意味,让我颇感诧异

温峤深交钱凤,到处夸赞钱凤,常常说:

钱世仪(钱凤字世仪)思想深刻诶(精神满腹)。

温峤素来有知人之名,钱凤十分喜悦,也与温峤结好。恰巧,丹阳尹(首都建康市长)的位子出缺,温峤就对王敦说:

丹阳尹守备京城,最好是文武双全的人来担任,这么重要的岗位,明公得用自己人哪,如果由朝廷任命了,对您未必是好事诶。

王敦认可,就问温峤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温峤说,我认为钱凤胜任。

钱凤投桃报李,也推荐温峤,温峤假装谦让。王敦大约不想钱凤离开,决定任用温峤。

王敦上表奏请温峤任丹阳尹,并且让他窥察朝廷动向。温峤担心自己走后钱凤离间,借王敦设宴饯别的机会,起身酒,敬到钱凤面前,钱凤还没来得及,温峤就假装喝大了,笏板打掉钱凤的头巾,脸色一沉,高声道

钱凤,你好大的架子,我温太真敬酒,你竟敢不喝

钱凤被温峤唬得一愣,便要争执,王敦以为温峤喝醉了,亲自起身打圆场。

温峤动身前,向王敦辞行,一把鼻涕一把泪,三次出门,又三次返回,对着王敦哭泣,把个王敦感动得眼圈儿泛红,热泪盈眶。

【温太真,演技甚是了得】

温峤走后,钱凤对王敦说,温峤跟皇上走得很近,又与庾亮交情不浅,未必信得过啊。

王敦说,世仪啊,太真昨天喝醉了,对你有些不敬,你不用这么小肚鸡肠吧。

温峤顺利回到朝廷,立即奏报王敦的逆谋,建议朝廷预先作好应对准备。

等到王敦打算发动叛乱时,司马绍又加温峤为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王敦给王导写信说:

太真这才离开几天,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

王敦上表,请求朝廷诛杀奸臣,名单上第一个就是温峤。王敦召募壮士活捉温峤,他要亲自拔了这厮的舌头!

战事一触即发。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