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斯巴甜“致癌”风波,无糖饮料格局或生变

 嗨牛财经 2023-07-16 发布于广东

一则“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引起了食品饮料市场的巨震。

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下称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消息一出,相关“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话题讨论引爆了社交媒体,网友们纷纷把含阿斯巴甜的产品扒了个遍。

阿斯巴甜是常见的人工代糖之一,在食品饮料中并不少见,市面上主打“无糖”的食品饮料,有不少使用了阿斯巴甜,包括可口可乐无糖汽水、绿箭口香糖等。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阿斯巴甜的争议不断,如今一锤定音,确定“可能致癌”,与之相对的是天然代糖不断受到市场的青睐,成为了健康食品的新选择。

代糖指能赋予食品、饮料等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根据来源,代糖可分为人工代糖(纽甜、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及糖精等)和天然代糖(赤藓糖醇、木糖醇、阿洛酮糖、甜菊糖苷和罗汉果苷等)

在此之前,阿斯巴甜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代糖。但近几年,阿斯巴甜在相关市场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一直在被瓦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阿斯巴甜的产量在逐年下滑。与此同时,天然甜味剂在代糖产品的应用占比在快速增加。

人工代糖的历史悠久,1879年,一位美国教授就意外发现一种甜味剂,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的300-500倍,也就是第一代人工代糖,糖精。在蔗糖生产匮乏的年代,糖精凭借高“甜价比”(即获得单位甜度口感的价格)比被广泛使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工代糖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多的质疑。

从最初的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到安全性更高、口感更好的安赛蜜、纽甜等,这些人工代糖大都存在健康争议

比如糖精和甜蜜素存在致癌风险,世界上有多个国家禁用这两类代糖。如今阿斯巴甜也被认定存在致癌风险。

安赛蜜虽然安全性较好,但科学家们仍发现了一些潜在问题:比如含有致癌物二氯甲烷,长期接触可能会导致头疼、恶心、精神错乱和癌症。

最新一代的人工代糖糖纽,其甜度是蔗糖的7000-13000倍,虽然甜度倍数高,但难以把控,目前应用并不成熟。

可见,这些人工代糖或多或少都存在健康争议。诚然,企业生产只要符合相关的生产标准规定,控制在一定的使用剂量范围内,使用人工代糖都是合法合规的,从这个角度看,人工代糖仍有其生存空间。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在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满足消费对健康的需求,打消消费者的顾虑,生产企业逐渐减少或者放弃人工代糖的使用。

根据英敏特数据库对2010-2020年代糖产品全球终端消费市场数据显示,十年间,人工代糖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从91.84%下降至70.59%,天然代糖则由8.16%提升至29.41%,来源于植物的天然代糖成为更多“无糖”产品的优选。

如今,市面上已有越来越多的无糖食品,许多饮料、面包、雪糕、零食等一系列食品都有无糖版本,并逐渐占领商超货架的C位,而消费者也更愿意为这类产品买单,无糖消费时代已至。

数据更能直观反映,以无糖饮料消费为例,根据《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无糖饮料销售复合增长率达40%以上。预计到2027年,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达到276.6亿元,未来数年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无糖食品,准确地说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而用代糖去替代,这样实现即保证食物的甜味的同时,又把热量将至最低。

在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无糖食品也将成为主流。

2017年,元气森林推出“0糖0卡0脂”气泡水产品,由此也掀起一股“0糖”风潮。2019年,喜茶推出低卡甜菊糖苷为甜味来源的饮料,2020年,奈雪的茶推出“0卡糖”;同年,CoCo、一点点等茶饮品牌也加入队伍中,开始使用天然代糖“阿拉伯糖”。

目前国货饮料品牌都倾向于使用天然代糖,包括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苷。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巨头主要使用阿斯巴甜等人工代糖,健怡可口可乐、零度可口可乐以及玛氏Extra口香糖等饮料及零食中均有应用。

不同代糖的选择,与生产成本息息相关,人工代糖多是高倍糖,在“甜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可以最大化地控制和压缩成本。不过,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天然代糖的成本也在下降,甜菊糖苷的甜价比也已经下降到蔗糖的五分之一,也只是阿斯巴甜的2.5倍。

无论是口感还是成本,天然甜味剂都具备替代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条件,并且天然甜味剂更能达到消费者对于“天然、健康、安全”的更高需求,品牌方将更有动力选择使用天然代糖。从消费端来看,人工代糖多年争议加深了消费者对其的恐惧,这也更坚定了产业端向更安全代糖转向的决心。

中信证券也有研报指出,出于安全性和成本的考虑,预计下游厂商会加速三氯蔗糖等更安全的代糖对阿斯巴甜的替代。此外,随着人们对于代糖的来源及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不断加强,对天然代糖需求预计还将高速增长。

回看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受限于汽车发动机等技术壁垒,过去我国汽车市场几乎是欧美日韩汽车品牌的天下。

而新能源则是一次契机,让众多国货品牌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入局时间早,以及在政策的推动下,国产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小鹏、蔚来、理想、埃安等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成为当下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势头碾压国外汽车品牌。

事实上,本田、丰田、大众等国际汽车品牌都早也意识到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资金及技术等有更多的资源,理应占有先发优势,只是受限与成功路径依赖和利润优先考量的制约,在新能源转型上慢上一拍,而被敢想敢做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迎头赶上,甚至超越。

这样的弯道超车现象或许也将在饮料行业上演,此次“阿斯巴甜确定'可能致癌’风波”是一次标志性事件。

使用人工代糖阿斯巴甜的两大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备受关注,不过百事可乐似乎并不打算改,可口可乐则不评论。

7月13日,在报告落地前一天,百事公司首席财务官Hugh Johnston就已经对路透社表示,该公司不打算改变其产品组合。“到目前为止,科学证据表明,阿斯巴甜作为一种原料是安全的,而且显然具有零卡路里的好处。”他说。

另一家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目前对该报告不予置评。不过,可口可乐已在测试新配方,据美国饮料行业刊物《饮料文摘》(Beverage Digest)报道,今年4月可口可乐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进行健怡可乐新配方的市场测试,用罗汉果和甜菊糖苷天然甜味剂代替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这款饮料采用7.5盎司(220毫升左右)迷你罐包装,并标注有“植物基甜味剂”字样。

在中国市场,多家食品饮料大公司则早早发布声明与阿斯巴甜“切割”。

元气森林称其全线产品不含有阿斯巴甜,加加食品称公司从未使用过阿斯巴甜。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包括三元生物、华康股份等纷纷表态自己的业务与阿斯巴甜无关。

事实上,在饮料市场,国产饮料品牌在无糖饮料方面的探索主要使用的是天然代糖,以元气森林为例,其产品主要使用赤藓糖醇,用天然代糖赤藓糖醇取代了人工代糖阿斯巴甜,同时不含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奈雪的茶也曾宣称“使用天然代糖”。

对于消费者而言,天然代糖是从天然植物或蔬菜水果中提取出来的糖,相比人工代糖更加健康,无疑会成为消费者的选择重点。

在市场的教育下,很多消费者在选购饮料时,会有意识看配料表判断饮料是否健康,他们对配料表已经建立起一定的认知,更加关注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成分。

在新加坡,所有营养级饮料都有健康分级,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阈值分成A、B、C、D四个等级。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新加坡希望对国民的糖摄入量采取行动。

在互联网上,很多消费者对饮料消费也有一个共识:配料表越短、越干净,也就代表着越健康。当下,可以看到国产饮料品牌们在极简配料表上又走在了前头,许多国货饮料品牌在使用天然代糖完成“0糖”的迭代后,继续向“0防腐剂”进阶。

或许此次的阿斯巴甜事件将成为无糖饮料新格局的一个转折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