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降汤加味治疗两胁肋胀痛,肝郁气滞上冲偏头胀痛。胃腹胀满疼痛等肝气郁结(自己用过,非常有效)。

 中山堂 2023-07-16 发布于广西

     升降汤加味:党参、生黄芪、焦白术、白芍、炒枣仁各15g,陈皮、厚朴、鸡内金、知母、柴胡各12g,桂枝、川芎各6g,代赭石、生麦芽、合欢皮各30g。(原方加入代赭石、鸡内金、柴胡、合欢皮)加减:胁肋痛,加川楝子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血热加大蓟10克。其中最少服药5剂,身体困倦乏力,加太子参15克。

    适应证:肝郁气滞,络脉不和,胆囊炎,胁痛。解读赏析:历来升降汤多出以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之升降汤最为着名。  

      其方为:野台参、生黄芪、白术、陈皮、厚朴、鸡内金、知母、白芍、桂枝、川芎、生姜。      

       其主治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亦即《经》曰“厥阴不治,求治阳明”之意。胁痛病证,临床较多见,症状虽简明,而病情却较复杂,可以出现于多种疾病,因此,治疗方法亦是多种多样的。但扼其要领,亦确有理致可寻。胁位胸膺两旁,为一身的左右两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升右降,金木生成,则一身的生化正常,气机泰和是为平人。如果有所怫逆,则升降乖常,生化不行,气机为之痞塞。而肝脉布于胁肋,肺主一身之气,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肝肺气血俱为之病,为胀为痛,即由此而生。而且肝为刚脏,病多阳盛,易于化火生热;肺脏娇嫩,又易气逆,致胃亦失降,更增其痹阻升逆之势,这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升降汤一方,即从此变化机制,围绕临床所见,以为配伍的。药用柴胡、枳壳、甘草,升降气机,升清泄浊,调和阴阳二气。伍以牡丹皮、栀子,柔肝泄热,亦是截断化火生风的病源。郁金善通结气,辛香轻扬,疏气而不伐气;枇杷叶气薄微辛,能下气去肺热而和胃。合而用之,自能气行而肝肺亦清肃,胀痛随之而解。全方主旨,以疏通为主,偏柔制刚,偏清又避苦,治肝而顾及肺胃。方后加减诸法,亦是遵循左右气血的分证,邪正虚实考虑的,其间并及情志变化的影响,堪称周至。  

        加减运用:痛在右胁,加旋覆花、香附各10g,辛通下气;痛在左胁,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0g,疏肝和络;痛时偏侧为剧,有掣引感,加独活10g,薏苡仁15g,解痉缓急。胁痛时有反复,每随情绪刺激而发作,加佛手花或佛手、青橘叶各10g,疏气解郁;若见焦虑不安,失眠,加小麦、炒酸枣仁(杵)各10g,宁心安神。胁痛反复,并见口燥便坚,胸腹痞滞,加苦杏仁、桃仁各10g,理气润降。胁痛兼见血虚证,加当归、白芍或柏子仁、地黄各10g,交替运用,养血柔肝。此方亦能治肝胆道疾病,如为胆囊炎,右胁痛、大便溏泄的,去牡丹皮、枇杷叶;加川芎7g,麦芽、神曲、山楂、黄芩各10g,胆胃同治,清化湿热;如果舌红苔白腻,湿郁生热,改用黄连4g,黄芩10g,炮姜4g,苦辛宣泄。病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遗症,胁痛、纳呆、大便时溏的,原方加砂仁末(后入)4g,白术、茯苓各10g,醒胃健脾。如肝炎尚有活动及乙肝患者,加虎杖30g,茵陈10g,或与土茯苓30g,秦艽10g交替用,清热利湿。肝胆失于疏降,而见恶心呕、纳呆化迟的,加姜半夏、焦枳实各10g,炒竹茹5g,泄胆和胃。丁氏临证心得:谢某,女,28岁,营业员。初诊:1987年10月。因工作疲劳,并多烦恼,心情不畅,时感胁痛,两胁左右,无明显分别。经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但症状依然存在。经过中西医治疗,时轻时重,不能向愈。诊时面颧色赤,自诉有灼热感。并且头昏乏力,懒不欲动,睡眠不实,纳谷乏味,时欲太息。两手脉细,按之弦;舌红,苔薄白。分析病情,属于肝郁气滞,络脉不和。治当疏泄肝胃,兼以和络。二诊:上次就诊时,曾着意劝导,并得家属配合,药后自感适宜,症状有了改善。检查没有病灶,自己亦放心了。胁痛见轻,并得熟寐,纳谷亦见转香。原议出入再进。前方去橘叶、厚朴花;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5剂)后经调理而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