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书立说四年间——党中伟挖掘整理红色故事记实

 新父母在线 2023-07-17 发布于湖北

著书立说数年间

——党中伟挖掘整理红色故事记实

                     本报通讯员 党贺楠

一、应邀赴汝州捐赠书籍

2023年2月19日上午,风和日丽。河南省唐河县《张恒光传记》作者党中伟应邀来到河南省汝州市档案局,举行《张恒光传记》一书的捐赠仪式(同时捐赠的还有《吴寿青烈士传记》共8种书籍)。

张恒光(1899—1985),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源潭镇张岗人,终生从教。1916年考入河南省立信阳第三师范,1922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受教于著名语言文学家黄侃教授。毕业后应聘到母校省立信阳第三师范任教,不久又被聘请到河南省立开封初中任教,在此培养出了赵紫阳等风云人物。1936—1946年,他任河南省立临汝中学校长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掩护王晓舟、李协民、曾婉兰、王子厚、张旺午、张晓初等中共地下党人在该校进行革命活动。由于他的书画和教学出色,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的表彰,获得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佑任接见。1946年调入省立南阳师范任校长,并继续掩护地下党员王晓舟开辟豫西南革命根据地。

《张恒光传记》以详实的史料,记述了张恒光先生爱国为民、光明磊落、奉献教育、名垂青史的一生。《张恒光传记》的面世,是党中伟历经半年之久挖掘唐河县红色资源及其文化、传承革命历史荣誉辛勤努力的结果,是一个党姓族人为国家民族新时代振兴做出的有益奉献。近几年他挖掘、记录整理出《张恒光传记》《刘立轩的故事》《时乐濛在唐河的尘封往事》《苗清发的故事》《吴寿青烈士传记》《宛东红色系列人物传记》《抗美援朝老兵们的峥嵘岁月》中篇红色书籍7本,长篇红色专著《王晓舟传记》正在撰写中。这些书籍和文章分别被南阳党史研究室、开封市、唐河县等多家单位收藏,并填补了南阳、开封等市和唐河、方城、社旗、泌阳等县的红色史料空白。

         

二、四年撒汗成就《抗美援朝老兵们的峥嵘岁月》

从1950年12月开始,唐河县广大干部、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县共向部队输送3860名兵员,其中大部分入朝作战,149人牺牲在朝鲜战场。

2020年是抗美援朝出兵胜利70周年,党中伟开始搜集、采访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事迹。中伟说,这些志愿军老兵们,现在大都在90岁高龄以上,年纪最大的刚好100岁。虽然他们如今皓首苍颜,步履蹒跚,但回忆起过往岁月,老兵们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老兵们满脸的沧桑里,珍藏着战斗的岁月;胸前金灿灿的军功章和纪念章里,凝结着他们曾经的辉煌;庄严的军礼里,承载着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热爱。他们在讲述战场上那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时,曾几度哽咽,数次流泪。每次倾听他们的激情讲述,都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从中既感悟到战争的残酷,也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崇敬这些英雄的老兵们永葆忠诚的崇高信仰和力量。

数年来,中伟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采访和寻找抗美援朝老兵的活动都风雨无阻,先后在唐河县走访了健在的20多位抗美援朝老兵,聆听他们讲述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记录下了那段炮火纷飞的烽火岁月。

在走访老兵过程中,中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和困难。按照采访习惯,走访前他先准备了十几条采访提纲,不料大多数老兵都年事已高,听力严重缺失,如果问话,要贴近耳朵,还要大声,他们往往所答非所问,且牙齿脱落,吐字不清,听起来十分吃力,需要家人帮助解释。加之年代久远,有的老兵记忆模糊,讲述时断时续,只能耐心等待。有的老兵思路清晰,讲述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时,心情非常激动,讲个不停,中间还不能打断他们的讲述,否则会忘记下面要讲的内容。因此,需要快速记录。这样一来就打乱了事前准备的采访计划,只能按照每个人不同的口述进行记录。每走访一个老兵,大约需要3个小时左右。

为了获得老兵们更多、更详实的口述史料,中伟多次对他们及家人、朋友、战友采访记录。又根据老兵退伍证等有关信息,完善补充相关史料。然后又到县里退役军人事务局查找档案资料,以此佐证内容是否属实,纠正偏差。中伟在白天获得素材后,晚上重新整理凌乱的口述记录,最后根据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编写文稿。他先在纸上手写出草稿,经过修改后再誊写出来送当事人审阅,每写一篇文章要反复折腾三四遍。在写《抗美援朝老兵们的峥嵘岁月》一书中,用掉了200余支圆珠笔芯。2023年7月,终于完成了10万余字的书稿。该书填补了唐河籍抗美援朝战争老兵英雄故事的史料空白,让家乡的英雄故事永远传颂,以期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三、历尽艰辛写出地下党员刘立轩的故事

2021年7月,作者在唐河县古城乡王惠村石桥寺访友中得知: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时乐濛(原名时广涵),1947年3月,时任鄂西北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的他,在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5月,他从鄂西北辗转来到唐河境地,得到昔日同窗刘立轩的帮助与掩护,在刘立轩的家乡石桥寺渡过了一段特殊的岁月。中伟一连几天冒酷暑先后走访了好几位历史见证人以及知情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走访,终于完成了《时乐濛74年前在唐河的尘封往事》一文。地下党人刘立轩在白色恐怖之下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八路军时乐濛等感人故事使中伟深深感动,敬仰之心,油然而生。为此他决心撰写《刘立轩的故事》,把他的感人事迹收集整理成册,供后人传颂。

真实的故事需要翔实地按照人物的足迹,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始末,力争真实的再现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光辉形象和非凡业绩,决不能像写小说那样随意刻画、虚构故事情节。因此,中伟首先来到刘立轩家,采访他的儿子刘启明和他儿媳赵长怀夫妇二人。从赤日炎炎的夏日,一直到风雪交加的农历腊月二十六,期间中伟数十次来到他家走访。

接着又四处询问打听,只要听说哪里有刘立轩的线索,就不辞劳苦奔赴到那里。作者走访了石桥寺耋耋之年的村民们,电话又采访了刘立轩在商丘长女刘家锐(离休)和远在青海的次女刘家镭(退休),电话还联系了在河北居住的离休干部刘培策,6次到唐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查找刘立轩与时乐濛为“贾鸿章被八路军误伤致死”的证言材料。还与王惠村党支部书记刘荣清一起,奔赴驻马店西平县采访了著名作曲家谭胜功(1999年3月和6月,他受时乐濛委托两次来唐河石桥寺采访刘立轩的妻子张桐轩和他的儿子、儿媳等人,并撰写了《时乐濛47年遇难记》)。9月18日,作者又与刘荣清一起赴京,采访了时乐濛之子时涵先生,时涵说,父亲生前给他讲述了1947年5月至11月间,刘立轩伯伯在白色恐怖下置生死于度外,掩护其父在唐河石桥寺渡过的那段艰难岁月。在京采访期间,石桥寺在北京民政局工作的姚昌德,又向中伟赠送了军旅作家陶大钊撰写的《时乐濛外传》。这本书1991年1月在《北京晚报》上连载,其中29—30日刊登了《讨饭》章节。作者又先后采访了湖北荆门退休干部刘汉亮(他同刘立轩是族兄弟)、许昌画家张学笺(他的大姑张荣光是刘立轩的婶母),经过多方走访和查找,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和极其珍贵的照片。

一年来,在采访、搜集素材过程中,中伟不停地奔波,车马劳顿。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刘荣清的大力支持,他把搜集到的星星点点材料和记录下的只言片语,经过梳理加工,2022年7月,终于完成撰稿,辑印成册。

四、两年心血撰就刘庆吉英雄事迹

2021年7月下旬的一天上午,骄阳似火,中伟冒酷暑在古城乡王惠村石桥寺走访耄耋老人。当他汗流浃背走村串巷时,正在树荫下纳凉的几名老人看到他走过来,热情地向他打招呼,中伟驻足寒暄问候时,老人们告诉他,唐河县在解放前夕有一个叫刘庆吉政委的南下干部,为掩护民兵、保护粮食不幸被捕,残遭敌人酷刑,奄奄一息。他宁死不屈,后在押往南阳途中被解放军救下,落下终身残疾,1967年去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西大岗烈士陵园墓碑上有他的详实记载。其中一位从未谋面的老人自我介绍道:“我叫陆文会,是刘政委的大女婿”。听了刘庆吉的感人故事,中伟忘掉了饥渴和炎热,当即就让老陆带他去西大岗一探究竟。老人关心地说,已十一点多了,你不要命了,坐在树下汗不停的往下滴,天这么热容易中暑,明天再去吧。

第二天上午,中伟与陆文会一起来到陵园。陵园里那座最高的墓碑就是刘政委安息地,此碑立于1979年,墓碑周围杂草丛生,有一棵杂树树枝遮挡着碑首下面的文字,中伟爬上底座,折断树枝,但碑文布满了灰尘,模糊不清,只好打道回府。第二天中伟拿条毛巾和一瓶矿泉水,再次来到陵园把墓碑擦干净,拍了照满意而归。

随后,中伟又在《唐河县历史》第一卷上看到了刘政委的名字。遂又多次走访陆文会,把他知道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又联系到在南阳市的刘政委长子刘宪印,让他把其父的事迹也写一写,然后两次走访了刘政委的小女儿刘丽和她的女婿张伟平。作者在整理刘庆吉碑文时,发现“前年南阳地区演出,刘庆吉的壮烈事迹催人泪、激众情,满座为人赞叹!为之感动!”字样。

刘庆吉的英雄事迹,在唐河县城家喻户晓,七十年代后期,由多人记述。1977年唐河县文艺宣传队创作员党万树找到刘庆吉的妻子李敬存进行采访,把她的口述整理成文,根据刘庆吉的英雄事迹,以他为人物原型编写了评书《青松挺立唐河畔》,后改为《虎胆英雄刘挺飞》,参加了南阳地区曲艺会演,由评书演员张明全演出并获得一等奖。又听党先生说,这段评书被收录到1978年《唐河文艺》第二期书中。作者又马不停蹄联系到图书馆刘馆长,查找本书,经过两个多小时翻阅,终遂夙愿。他把评书内容复印,遗憾的是:本评书只写了刘庆吉掩护民兵撤退被敌人包围和与敌交战一段,被捕与营救过程没有续写。为此,中伟再次联系党万树,请他找出44年前采访李敬存的原稿。党万树说,时已久远,不知能否找到,只能试试。两人一起来到唐河县戏曲艺术中心党万树的办公室,在诸多的书稿中经过半天查找,终于找到了厚厚的一沓“评书手稿”,作者如获至宝。由于时间久远,书稿字迹已模糊不清,看起来很费劲。中伟听说原文化馆馆长朱树斌曾写过刘庆吉的事迹,遂通过多方打听找到朱树斌,但朱树斌说,当年准备写,由于资料不足而就此搁笔。后来又听说原县二轻局局长包明欣也写过刘庆吉的事迹,接着又联系包局长,他也是因资料不足而未成文。后又两次去县委档案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武装部、劳动人事局、民政局、老干局查阅档案无果。

所幸,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唐河县组织史资料》书中,查找到了刘庆吉在唐河先后任职的有关资料。2022年又两次去源潭镇走访,当走访郭文森、薛远杰两位老人时,他俩告诉中伟,小时候,听说有个卖剪子的是地下党,被敌人逮捕在源潭区公所受到了敌人的百般折磨。后来听说刘庆吉当年以卖剪子为掩护从源潭来到唐河县城,赊给城关居民吕志法一把剪刀,后发展他和其妻宋书云为地下党员,中伟又找到了吕志法的儿子了解情况。后又听说昝岗乡岗柳村委曾庄村88岁的老中医涂兴连了解一些有关刘庆吉的事迹,于是在2023年4月20日,作者专程来到他家走访,了解刘庆吉的有关情况。

为写好刘庆吉的英雄事迹,中伟两年来经过多次奔波,走访了他的儿女、女婿和知情者。终将刘庆吉的有关资料收集补充完备,为撰写刘庆吉的英雄事迹奠定了雄厚的素材基础。

五、辗转努力弄清老战士党志忠事迹脉络

2019年春,河南省党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党中选提出编簒《河南党姓志》一书。中伟作为本书副主编,主要负责“河南党家村”一章的撰写和组织稿源。同年6月,中伟到马振抚镇二烈村委党岗自然村采访。村支部书记党学刚组织、召集了几位德高望众的党姓老人,介绍本村的来历、党氏大德乡贤,以及立功受奖的退役军人等。走访曾在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党金献宗亲时,得知他父亲党志忠是解放前参加解放军的,并拿出了一张泛黄破旧而又皱巴巴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说在其父党志忠2007年去世后,在整理遗物时偶然发现了这张1951年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中伟小心翼翼地把证明书伸开铺展在桌子上,上面清晰地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等人的名字。面对这张“革命军人证明书”,作者激动万分。放下党家村村史的编写,两次来到30多公里外的党岗,走访了党志忠的大儿子、次子、四子和五子(其中三子在湖北),把他们的口述一一记录下来。接着通过关系查找档案,首先到县武装部、民政局查找,无果后又到县工商局查阅,工商局档案室管理人员说此档案已转入县委档案局,遂到县委档案室查找,因在县档案局查找资料需单位开证明,中伟只好到县党史室找到了王留云开介绍信。然后,拿着介绍信又到宣传部宣传科盖章,经宣传部副部长签字后,拿着介绍信开始查找,查了半天管理人员说,此档案又转回县工商局,到工商局查找,但管理员说,此档案于某年某月某日又转回县档案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县档案局查找到了党志忠的档案,其档案资料竟多达60多张页。中伟费尽周折,最终自己花费60多元复印一套回去研究使用。在掌握了党志忠生平事迹详实资料基础上,作者以纪实文学的体裁撰写了《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坎坷人生》一文。《党氏家族报》在2019年7月20日以《党志忠:一生坷坎·矢志忠诚》为题整版发表,引起了全国党氏族人的赞誉,称此文为本年度本报重磅好文,党志忠的事迹也被党氏族人所感动。后党志忠的事迹又收录到了2020年12月31日出版的《河南党姓志》一书中。2021年春,题为《一生坎坷写忠诚》赞扬党志忠的文章也刊登在了唐河县《唐州风》杂志上。

             六、数年努力完成《宛东红色系列人物传记》

为写好《苗清发的故事》,中伟六次到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进行采访,先后采访了苗清发的次女苗爱荣、三女婿谢永彬,苗清发的族孙交通站守护人苗万印以及交通站讲解员苗店镇政府退休干部刘万营等老人。又先后到苗店镇政府、社旗县政协找到了《苗店镇志》和《社旗文史资料》,查阅了大量有关苗清发的生平事迹和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史料。20211020日中伟到北京走访了赵克明,他告诉中伟,1942年秋他到大苗庄找其父亲时曾见过苗清发,虽然80年过去了,至今他还能清楚的记得与父亲见面时,父亲让他叫苗叔叔的情境。2022919日中伟又赶赴郑州采访了苗清发的四子苗章栓。在反复挖掘核实后,中伟以纪实的手法,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4万余字的《中共唐北地下交通站负责人——苗清发的故事》一书初稿,真实地再现了苗清发同志利用唐北地下交通站为党、为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场景。

在撰写该书过程中,中伟遵循真实、准确、客观、统一的原则,从拟定题目,征集资料,撰写初稿到定稿,每个章节都力求严谨细致。中伟在2023年3月12日赴开封与宁富海老师探讨本书编辑出版事宜;在《苗清发故事》即将出版之际,2023年5月24日,中伟受“乡土中原作者群”之邀,带领唐河5位文友相聚苗店镇,参观了中共唐北地下交通站旧址,探讨交流中共唐北地下交通站在当年我党开展地下活动对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积极意义。

数年来,中伟为写好《宛东红色系列人物传记》一书,深入社区、乡村,赴北京、湖北枣阳和荆州、郑州、开封、洛阳伊川、平顶山、南阳、社旗、泌阳、汝州、方城等地,以及源潭、大河屯、饶良、苗店、太和、祁仪、古城、城郊等乡镇,调查访问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老人、知情者、亲属上百人,用文字记录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征集到大量珍贵的原始档案,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英烈人物的照片及遗物,以及回忆录、纪念文章等各类资料,再与历史文献核实,反复考证,辑录成册,以匡地志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

《宛东红色系列人物传记》一书介绍了近30位英烈的英雄壮举,约20万余字。是一部讴歌英烈事迹、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史料性书籍。

七、“红色作家”根红苗正

这些年中伟呕心沥血挖掘整理红色革命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称作者为“红色纪实作家”。

“红色作家”自幼爱红。1972年,中伟正在上小学,母亲去襄城县看望外公,回来时在新华书店给他购买了《黄继光》和《邱少云》两本彩印连环画册。那时的他虽然连画册里的文字都认不全,但终日爱不释手地拿着连环画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尤其画册封面上两位英烈的英雄形象,深深植根于他幼小的心灵。黄继光张开双臂,纵身扑向敌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雕堡射孔,壮烈牺牲,年仅21岁。邱少云在熊熊烈火的荒草丛中,卧如磐石,纹丝不动,头上被烈火烤得豆大的汗珠往下掉落,只见他双目直视着前方,牺牲时年仅26岁。从那时起,两个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使中伟心灵深受震撼!英雄的壮举,令其敬仰和感动!

中伟说他从记事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上甘岭》,后来又看了《奇袭》《铁道卫士》《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奇袭白虎团》《长空雄鹰》等影片。每次看后,内心都无比激动,被无数英烈敢于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上初中一年级时,读到了作家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进一步了解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志愿军战士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军的艰难。从此,深深地爱上了“最可爱的人”。

听到的第一首歌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听到的第二首歌曲是《铁道卫士》影片的片首曲:“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着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那个美国兵呀……”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电影一直记忆在他的脑海中,歌曲歌词至今不断在耳畔回响。

加之中伟的叔叔党学泰,年仅18岁在松沪战役中为国捐躯,还有两位本族哥哥:一位是曾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赴缅甸的党中昌,另一位是19岁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党中端。另外,还有本族三姐党英的丈夫刘陶(地下党),曾在皖东区域搞地下活动,解放前夕,英勇就义,血洒英山。他们的英雄形象倍受族人敬仰,在中伟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了让后人铭记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和烈士们的英雄壮举,弘扬和继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把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永远载入史册,一代代传诵下去,中伟多年来搜集和整理这方面的材料,抢救性的发掘和记述他们的英雄事迹,从而不怕苦难,不计得失,废寝忘食,连年工作,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简介:党中伟1961年生,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英语专业。唐河县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唐河县曲协理事,南阳市红色文化促进会会员。)

党氏家族报——汇天下党氏,报家族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