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五方的镇物

 古磨盘州人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古人迷信,为了防止河妖兴风作浪,便在河边建一座宝塔做镇物。农家盖房子,房梁的几个方位,也得有镇物。建一座皇城,镇物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清朝乾隆时期,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中五方就有五个镇物,对应的明朝建北京城时,也曾经建设过“五厂”,你说这东西是迷信吧,有时候还真的说不清。
比如奥体中心建成后,硬是在奥体公园南面中轴线延长线的位置,修建一个类似几根钉子的建筑,这到底是为了个啥?
北京城的东镇是神木厂。神木厂现在还有遗址,位于崇文门外,神木厂的长廊建筑在修建的过程中。神木厂最早建于明朝北京城建设时期,朝廷从南方采集的木料经过大运河到北京城东边的神木厂,等待加工后用于京城的宫殿。神木厂一直保存到乾隆时期还在,据说,乾隆皇帝还两次参观神木厂,他见到了一颗木料有60尺长,两边骑马的人都互相看不到,可见木料的直径超过2米。乾隆还写过一首《神木谣》。
为什么把神木厂作为东边的镇物呢?因为东边属木。
南边的镇物是烟墩,也叫燕墩。北京永定门城外的一个青砖围起来的土堆,上面立着一块乾隆时期的碑,碑上刻了乾隆写的两篇文字。很多人路过估计也不太注意,不过老北京都知道燕墩。
燕墩最早是元代的烽火台。在元代的时候,这样的烽火台应该有很多座,但是到清代的时候就保留了这一座。烽火台里是点火的,南方属火。
北京城的西镇有好几种说法,最远能说到妙峰山,不过,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觉生寺的大钟,即现在的大钟寺。
话说当年北京因连年征战,死人太多,所以,永乐大帝朱棣就自写了30多万字的佛教文字,让人刻在一口大钟上。每次敲响大钟,就是在为那些失散的冤魂祈福。大钟早先在紫禁城,万历年间运转到万寿寺。天启年间,说万寿寺敲钟不吉利,于是,大钟就被弃用了。
清代雍正皇帝信佛,将大钟运到觉生寺,并制造了专门的钟架子。现在再去大钟寺欣赏那口大钟,真的让人叹为观止,重量45吨,钟周身密密麻麻地刻了30万字,没有错字,且均匀布置,没有出现大的留白,这样精湛的技术真的堪称奇迹。
西边属金,大钟正好是金属,能镇得住。
北镇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积水潭的通济祠,二是指颐和园的昆明湖。
昆明湖之前叫瓮山泊,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引西山和昌平百浮的水进城,瓮山泊是个蓄水池,后来,乾隆皇帝改造三山五园,将瓮山泊改造成清漪园,即颐和园。北方属水,昆明湖水正好是北镇。
当然,为了防止昆明湖水泛滥,乾隆时还在湖的东南岸放置一头铜牛,以铜牛镇水。
北京城的中镇是景山,它正好在北京中轴线上,是紫禁城的依靠。
元朝时候中镇是琼华岛,明朝之后,紫禁城东移了。景山最早是中海和北海里取土堆成的,后来建紫禁城的时候,筒子河里取土又堆高了一些。
元末明初,为了防止元朝人反攻,便在土堆上存放了很多煤,以防元朝人围城后燃料缺乏。后来,那座山又称为煤山。清朝顺治皇帝把煤山改名为景山。景山称为紫禁城的依靠,自然也就是北京城的中镇了。
中间属土,景山为土山。
五大镇分布在北京城的五个方位,分属金木水火土,它们相生相克,共同护佑着北京城的安全。到底能不能发挥功用,谁也说不清。
也许五镇是一种建筑美学,没有设置,就是建筑设计上的缺陷。就像风水说,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官上的习惯,或者心理上的暗示。假如没有照顾习惯,大家都会觉得别扭。
记得去悬空寺的时候,远远地看见寺庙高高地悬在空中,真的觉得非常不安全。好在悬空寺周边还有很多柱子在支撑着这座千年古寺。可到了寺前一看,这些柱子都是悬空的,它们不过是给人增加安全感的摆设,根本起不到支撑作用。
北京城的五镇,我依然觉得没有实用价值,假如以此作为一个话题,引入大家走近北京的景点,这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也是我宣传北京五镇的主要原因。
北京城的五镇,真的有保佑北京城的作用。

南城的燕墩

大钟寺的大钟

景山的万春亭

昆明湖边的铜牛——角度摄的太差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和发表3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北京晚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