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 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以明其治也。如热状,即所谓 心烦胸满,口干燥渴之热证也。其人当得数大之 阳脉,今反见沉伏之阴脉,是为热伏于阴,乃瘀血 也。瘀血者当下之,宜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也。 集注 李彣曰:血瘀内无实热,故外证但如热状,而其脉 不数疾,反无热也。烦满者,血瘀经气不舒;燥渴者。 血瘀津液不布。血属阴,瘀则脉伏于内,故为阴伏。 当下之,以去瘀生新也。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卷二十,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