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风寒型面神经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加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1周为1个疗程,共2周。结果:治疗组在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生活能力等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风寒型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配合川芎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 我们采用针灸配合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加减,比单纯用针灸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住院诊为面神经麻痹风寒型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14~54岁,平均35岁;病程1~15天,平均5天。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参与《神经病学》[1]:患者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裂较大,眼球转向上方,鼻唇沟变浅,口角低斜,面部被牵向患侧,流泪流涎,食物潴留,患侧不能闭目、蹙眉、皱额、鼓腮、吹口哨、部分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减退。病前有受凉、受潮或面部受冷风刺激等病史。②中医参考《络病学》[2](风寒袭络证):因吹风受凉而起病,口眼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口角流涎,伴恶风寒,发热无汗,面色苍白、板滞。倦怠嗜卧,头痛鼻塞,面肌颈项发紧,耳后乳突疼痛,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疗方案:两组均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加用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改汤剂口服。取穴:患侧颊车、地仓、翳风、阳白、四白、太阳、承浆及双合谷等。皮肤常规消毒,选用28号毫针,其中颊车与地仓互透,阳白、四白、太阳、承浆向患者瞳孔方向斜刺,行轻刺激,以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1次/日。治疗组配合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加减(川芎20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g,白芷8g,薄荷10g,炙草8g,羌活5g,僵蚕10g,全虫3g,白附子6g,丹参30g),由本院煎药机煎汁150ml,2次/日温服,连服2周。 疗效判定标准[3]:①痊愈: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面部表情肌大部分功能恢复,仍有轻度歪斜。③有效:仅部分功能恢复。④无效: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sup>检验及t检验。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配合川芎茶调散联合牵正散治疗风寒性面神经麻痹较单纯用针灸治疗效果好。见表1。 讨 论 面神经麻痹,《内经》称之为“口”、“口僻”,《金贵要略》称“僻”,《三因方》称“口眼斜”、“吊线风”等。 面神经麻痹及早使用针灸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为医界共识。针灸具有行气活血、化痰消痛、舒经活络等作用,然而有疗效不显或疗程较长者,配合川芎茶调散加减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本方原为治疗风寒头痛的名方,现移用于风寒性面神经麻痹,理则一也,皆为本方善治头面风寒之病。方中川芎、白芷,辛温通络,能引诸药上行于头面,二药止痛之力著;荆芥、防风、细辛、薄荷,祛风散寒;白芷、羌活化湿;牵正散搜风祛痰;丹参活血通络。全方共奏疏风散寒,化湿通络之功。故对风寒引起的面神经麻痹,药证相符,疗效显著。惟有少部分患者连续使用2周以上,出现口干、目赤头晕不适,此为风寒湿已去,过于发散伤阴所致,应当停药或易滋阳通络之品。 参考文献 1 吴江,贾建平,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9-121. 2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6-82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