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新用户54146142 2023-07-17 发布于江苏

两宋最不缺的便是文人,无论是朝堂还是江湖,无论诗、词还是文,都有无数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但就有这么一位神人,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词,后人盘点大宋词人时他总是因为数量而被忽视。但其中两首不仅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其中名句更是后辈文人模仿与化用的热门。

他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虽也因为数量太少而未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但一篇《岳阳楼记》足以力压众人,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没错,他就是无论为人、为官、为政、为文,均是大宋顶配的范仲淹。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

浩荡数千年的中国史上,只有27位谥号为文正的人,宋代得到这个谥号的仅9位。

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认为文是道德博文,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致。

“正”这个字给到范仲淹这位北宋文坛上最刚直、最无私的长者,可谓是恰当其位。

他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正如元好问所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是孔子书中梦寐以求的“贤臣典范”。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大概由于正直过头,范仲淹一生都“爱管闲事”,真正做到了自己文中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在江苏收盐税时,看到堤坝年久失修风险极大,便写信给当地官府让他们兴修水利,结果刚开始修没多久,暴雨突至,民夫们纷纷逃走。天降黑锅,范仲淹差点因此丢官,幸好有那位后来“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他一起担起了责任。

回到朝堂也不闲着,身为一个小小的秘阁校理,一个类似皇家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就胆敢借着皇帝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时“挑刺儿”。他明着指责皇帝在内殿给太后祝寿不合礼仪,实则剑指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要求她还政于皇帝。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受到仁宗的重视,给了他“谏官”的职务,让他发挥刚直无畏的精神。但范仲淹并没有跟风助力皇帝清理“太后党”,而是实事求是地维护太后。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正因为他是站在大宋战略全局的高度,为大宋的长足发展而发声,为生民谋福祉,从不囿于私利与人情,所以哪怕是一力主张并主导了改革,也不曾像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一样毁誉参半。即使是排挤他的政敌,也无法在道德和人品上给他泼脏水,令他名节受损。

别说政敌了,就连真正战场上的敌人,对范仲淹也十分钦佩。他曾被派到与西夏战争的前线,排兵布阵颇有章法,连敌人看了都忍不住感叹“今小范夫子胸中自有百万雄兵”,然后悻悻而退。

而范仲淹最经典的两首词,正是写在与西夏对战之时。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公元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民风彪悍,又是良马的出产地。他们马快刀急,擅长游击战,如汉唐时的匈奴般难以歼灭。

为了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于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集兵于延州城下,一时朝野震惊。

公元1040年,因边事吃紧,宋仁宗将范仲淹召回京师,知永兴军,后又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已经五十多岁的范仲淹退则治理农桑、发展商业,开办书院、兴办教育,进则亲率军队筑城、打仗,将西夏军队杀得望风而逃。

公元1043年,李元昊被迫请求议和,向北宋称臣。可以说,范仲淹以一己之力,开了文官带兵打仗、战胜异族的先河,在北宋朝堂上更显绝尘。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也正是在陕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期间,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塞上的秋天,碧蓝的天空高旷辽远,白云悠悠,黄叶翩翩。从蓝天到旷野再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都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夕阳西下,映照着天尽头的山峦,芳草萋萋,一直延伸到落日余晖都照不到的天边,沉入一片幽深的黑暗。

羁旅的乡愁,在无眠的夜里弥散,连好梦都不再光顾,只能为自己斟上一杯酒。

本想借酒浇去胸中块垒,不想酒入愁肠,却化作点点相思泪痕。

这首词笔力沉郁雄健,声情并茂,意境阔大深远。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这首词本为写乡愁,却被有心人弹劾,说范仲淹散播消极情绪。

或许是为了反击,范仲淹写下了另一首主题和情绪相似,笔调却更为悲壮慷慨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的气候寒冷,刚入了秋,大雁便迫不及待地向南飞去,丝毫不肯留恋这一方水土。

群山环抱,暮霭沉沉,长烟茫茫,城门紧闭,大风中传来凄凉的羌笛声、激昂的号角声和马嘶人喊的训练声。

许多无法入眠的夜晚中,想要借一杯浊酒,来解一解乡愁,回首望去,却还没能勒马燕然,又何谈归期呢?

满地白霜衰草黄,多年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早已白发苍苍,却只能远眺着故乡的方向,流下滚烫的眼泪。

范仲淹的《渔家傲》同样是写塞外秋色,同样写长夜无眠,同样写借酒消愁,却真实地记录了军营中的生活,描绘了边塞秋天的萧条与寂寥,直率地表达了边疆战士的心酸与无奈。

有凄凉,也有壮阔;有悲悯,也有豪情;有忧虑,也有激昂。正是通过这些直观的表达,才更将他的英雄气概显露无疑。

在此之前,词只是诗之余,是饮酒享乐的花间游戏。从未有人将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范仲淹此举,可谓是一扫浮靡的大手笔。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回顾范仲淹的一生,可以用两个词来总结:逆光生长,向光而行。

他的父亲是唐代名臣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在吴越国为官。然而他的生母谢氏身份低微,只是一名小妾。

生父去世后,范家主母便将年仅2岁的范仲淹和他的生母赶出了门去。迫于生计,谢氏改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因此得名“朱说”。

随着逐渐长大懂事,范仲淹在兄弟们的风言风语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受到了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羞辱,便早早立下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志向。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五年苦读,他的生活极其贫困,但精神却极为专注。

他每天早上煮一锅稠粥,用筷子划分为四块,配上一点盐巴和两根咸菜,便是一天的口粮,因此还留下了“划粥断齑”的成语。

饿了只有白粥,困了就用冷水洗脸,就连睡觉时都不脱衣服,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据载,他在应天书院就读时,宋真宗曾到书院视察。所有的学子都一拥而上,想一睹天子的风采,最好还能在他面前刷刷脸。只有小范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看完热闹回来的同学问他为什么不想见皇帝,他说,“迟早有一天,皇帝会主动召见我的,到那时候再去觐见也不晚”。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26岁时,范仲淹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高中,如愿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当然,被皇帝召见时的范仲淹,还是顶着“朱说”的名字。

他中了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经济基础后便第一时间接母亲来奉养。

他想认祖归宗,将母亲归葬于老家,却被范家人阻止,担心他回来是要争夺家产的。

直到29岁时,在上书皇帝得到批准后,他才真正拿回属于自己的“范”姓。

“范”为姓,“仲”为排行,“淹”是什么意思呢?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为水所覆盖曰淹,长久滞留曰淹,这个由他亲自为自己选的字,很少用在人名中。

据王端来在《范仲淹问世-文正归宗更名考实》中考据,得出了一个结论:

宋代文人中尊崇隋末文人王通的比较多,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王通,字仲淹,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提出了诸子百家的五子的说法,“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其中的“文中子”即是王通。

王通家学渊源,自幼受儒学熏染,十五岁便可为师。他首次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对他极为赞赏,认为他是远远超过韩愈等人的“贤儒”。

范仲淹同父异母的兄长名为范仲温,或许是敬仰王通的同时,发现他的字与自己按序排辈的取名规则十分契合,于是直接取了“仲淹”二字为名。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范仲淹一生曾三次被贬,都是因为坚持心中的正义和真理,锲而不舍地追寻理想之光。

在贬至饶州时,妻子都病死了,好友梅尧臣写信给他,送上了自己《啄木》和《灵鸟赋》,劝他学一学那些报喜的鸟儿,管好自己的舌头,不要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范仲淹却硬核地表示,自己“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宁可做一匹四处奔波、劳累而死的千里马,也不愿做一匹安逸地老死在马厩中的废物马;宁可做一只日日为吃饭发愁却能翱翔云霄的大鹏鸟,也不肯做一只在草地中啄食草籽为生的麻雀,更别说笼中乞食献媚的鹦鹉了。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范仲淹做官只走直道,做人亦是如此。

他被贬官的三次风波中,两次都是因为与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同。多年以后,仁宗想让他们俩和解,亲自劝慰范仲淹,老范却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与夷简无憾也。”对公不对私,自己没有错,无论对方遭遇到什么,都不该向对方抱有歉疚。

他历来节俭,却“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晚年还在家乡创办了著名的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堪称中国第一个民间慈善组织,拥有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它的扶助范围也很广,不仅资助子弟读书,更兼顾养赡老人、弱女婚嫁等诸多方面。

虽饱经战乱与朝代更迭,义庄几度差点无法维持,但由于一辈又一辈范氏后人的努力,一直运作到了晚清时期。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这位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都一生公正无私的大家去世后,庙堂和江湖都为之而悲。

仁宗皇帝亲自为范仲淹书写墓碑“褒贤之碑”,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不同派系的官员都纷纷为他写下祭文,苏轼赞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黄庭坚直言“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就连偏远山村中的百姓都自愿为他戴孝。

即便到了多年以后,他依然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大儒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就连康熙皇帝也忍不住赞叹他是“济时良相”。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的少年,终于成为了照亮无数人的光,更成了照耀文坛千年的光。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