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野四大兵团司令名单出炉,最强四猛将均落选,连粟裕都感到意外

 雨夜听荷yu 2023-07-17 发布于四川

1949年2月的一天,江北的雪花飘散,第三野战军刚刚收拾起疲惫的身躯,结束了热血沸腾的江北大战。但就在这种辛苦背后,带来的是一份新的名誉与责任,他们即将迎来新的编制。

粟裕,这位始终坚韧不拔的将领,他本应该在这样的时刻露出胜利者的微笑,然而,他的脸上却罩着一层阴云,那份原本应该洋溢着喜悦的表情,被不高兴取而代之。

让粟裕失望的,是一份新编入的兵团干部名单。

这份名单上列举的是四大兵团的新任司令员,他们是七兵团的王建安,八兵团的陈士榘,九兵团的宋时轮,以及十兵团的叶飞。

然而,这份名单并未如粟裕所期待的那样,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01王建安:踏向华北,肩负使命的兵团副司令

1948年7月,豫东战役的硝烟已经飘散,山东的大地上已然回归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对于王建安,战火并未真正熄灭。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发来了调令,王建安被调往华北一兵团,任副司令,协助徐向前开展新的战事。这份调令犹如一个石子投进了宁静的湖面,激起了涟漪。

那里是战火最激烈的地方,也是党和人民需要他的地方。他默默地看着这份调令,看似普通的纸张上却写满了挑战与荣誉。

华北一兵团,虽然只是一个兵团的名称,但在那里有着徐帅的威望,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袖珍版的战略方面军的作用。被派往那里担任副司令,意味着王建安的级别已经达到了后来野战军兵团司令的规格。可以说,这份调令几乎就是中央对王建安的一种认可,认可了他的才干、勇气和忠诚。

王建安不由得想起了他在山东的那些日子,从山东纵队副司令到鲁中军区司令,虽然级别有所降低,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他记得那些在他调教下日渐强大的鲁中部队,记得那些铁打的主力兵们,每次攻坚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想起了从鲁南到莱芜,再到孟良崮,他们所走过的路,他们所创造的辉煌。

而现在,他要去华北,去开启新的战斗,去肩负新的任务。他知道,这是一种荣誉,但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责任。王建安深吸一口气,紧紧地握住了手中的调令,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决然和坚定。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挑战等待他去面对,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有信念,有决心,也有能力。他是王建安,他是一名兵团司令员,他将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一切。

02叶飞:粟裕长期战友与华野头等主力的崛起

叶飞,这个华野的十三个纵队司令中最独特的一位,也是粟裕最长期的战友,他们的关系可以追溯到长征的岁月。当时,叶飞被留在江南进行游击战,而粟裕是他的重要盟友。这是1935年10月的事情了,那时两人初识,便发现彼此思想深处的火花碰撞,情意深长的革命情感自此种下。

叶飞在新四军成军后,开始在粟裕的苏北指挥部担任纵队司令,那时的他,如同青涩的稚子,却怀揣着坚韧的勇气。皖南事变后,他再度跟随粟裕,担任新四军一师的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黄桥决战,挺进苏浙,这一切的经历让叶飞在粟裕的带领下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能战。

解放战争初期,叶飞的生涯出现了一次小插曲,但这个插曲却让他与粟裕的感情和信赖得以更深的强化。那时,叶飞被派去山东部队,作为新四军一纵的领导。但是,他的灵活机动战术在山东部队中并不被接受。

然而,当华中和山东合编为华野后,叶飞再度回到了粟裕的指挥下,第一战就歼灭了国军整个师,一纵也日渐成为华野的

03陈士榘:参谋长的逻辑思维和战术能力

当我们看到陈士榘成为兵团司令员时,虽然他的指挥能力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回顾华野的历史,我们还是能找出一些疑点。陈上将的战术是无可挑剔的,他在115师时期担任了林罗的参谋长,山野时期则是陈毅的参谋长。

在那个时候,我军高级别的参谋长,一般都是优选有黄埔经历的人选,然而陈上将并无此经历。可能因为他善于思考问题,有逻辑思维,这符合参谋长职位的特征。但是在山野时期,陈士榘的表现似乎并不突出。

04粟裕的战略安排与玩味背后的含义

粟裕在宏观层面的战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临场的兵力组织上。叶飞一纵被命令穿插分割整编的11师和69师,其中一部分部队被隔断在胡琏整编的11师后面。叶飞要求更多部队的援助,但是,他的请求却遭到了拒绝。电话线的另一端,叶飞和前指负责人几乎要爆发冲突。

1947年的夏天,陈士榘在华野的战局中扮演了新的角色。他受命指挥三、八、十纵出击鲁西南,从参谋长的岗位上,摇身一变,成为了兵团司令。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军往往受到国军的影响,参谋长的地位略低于下级部队主官。此次陈士榘的提升无疑是一种荣誉,但另一方面,也让人不禁猜测,这会不会是粟裕的一次精心安排,试图寻找一位更为得力的参谋长?

这个疑惑在1948年春天得到了某种回答,张震出任华野副参谋长,成为了粟裕实际上最得心应手的指挥助手。这背后,似乎暗藏着某种难以捉摸的线索。

05陶勇与王必成:粟裕认可的杰出纵队司令

我们再来谈谈宋时轮,他是我军中一位杰出的老将,以其出色的功绩和骁勇善战而闻名。他的资历非常深厚,在华野的诸纵队司令中,除了许世友,没有几个人可以比肩。他所带领的十纵在阻击战中表现出色,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他们以'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豪言赫赫有名。

然而,在野战军中,进攻能力毕竟是胜利的关键。这也就注定了十纵,尽管在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为缺乏足够的进攻能力,他们不能成为头等主力。因此,在评价宋时轮的指挥水平时,与叶飞、陶勇、王必成、许世友和王建安等猛将相比,他们在攻防能力上都有更好的平衡,没有明显的短板。

宋将军担任九兵团司令员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中央对宋将军的信任也是无可质疑的。但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是否还有更优秀的选择?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陶勇。陶勇的四纵是华野中歼敌数最多的部队。陶勇本人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他经常冲到一线指挥,个人气质中充满了威烈和迅猛。

粟裕并没有因为陶勇的系统渊源对他有任何的成见。在察觉到陶勇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勇将之后,粟裕迅速将他纳入自己的麾下,重点培养。在新四军重建后的新四军一师,叶飞是一旅旅长,陶勇是三旅旅长,两人都是粟裕的铁杆部下。

对于陶勇,粟裕没有任何的保留,他把自己的用兵指挥的法则全部教给了陶勇。黄桥决战中,陶勇在粟裕的指挥下表现得非常出色。粟裕甚至帮他改名,从张道庸改为陶勇,甚至介绍了对象,主持婚礼,如同大哥对待弟弟一般。陶勇完全接受了粟裕的性格和指挥风格,但是他过于坚韧,直率,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的结局并不如意,这或许正证明了那句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新四军北上后,四纵的陶勇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大战,甚至在围攻孟良崮的主力纵队中也占据重要位置。他的指挥才能与叶飞不相上下,无法分出优劣。如果粟裕站出来为他们争取机会,陶勇是否会比宋时轮、陈士榘、王建安更优秀呢?也许不会更强,但至少能够并驾齐驱,有一比之力。

王必成,六纵司令,他的经历与陶勇相似。最初他也在红四方面军,后来转入新四军,凭借他的勇猛被人称为王老虎。粟裕对他也极为赞赏,新四军重建后,王必成被任命为一师二旅旅长。

可以看到,粟裕对叶飞、王必成、陶勇的青睐程度几乎可以从他们分别任旅长的职位看出。他们为何能成为华野最强的三大纵队司令?为何每次大战都有他们的身影?原因很简单,他们对粟裕的感情最深,对粟裕的战法最熟悉,战场上理解意图最快、执行最准。

王必成的唯一遗憾可能就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二打涟水,与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硬碰硬,造成了较大的伤亡,而且涟水城也被敌人占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战场,除了粟裕在苏中占了上风,其他地方的解放军都处于被动,如山东部队被王耀武压制,陈毅与薛岳在津浦路大战也吃了不少的亏。涟水之败其实是国军整体装备水平和部队素质超过解放军的结果,除非有像粟裕那样的高超指挥水平,否则解放军基本都会吃亏。这是大势所趋,非一二人之过。

粟裕对陶勇和王必成的中意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都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和领导才华。然而,对于许世友,粟裕也认为他是兵团司令的合适人选,为什么呢?

那是一个一个夏天,华野指挥部一片忙碌。粟裕正在细致的安排着下一阶段的战事。在他眼前的地图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标明了未来战斗的可能区域。两个纵队的指挥权需要交给一位有能力的将领,而他的选择落在了许世友身上。

粟裕对许世友的信任源于过去的战斗经历。虽然曾有争议,但两人都深知,在战场上,争论和分歧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达成战斗目标。粟裕将手中的笔落在地图上的名字上,轻轻点/span>

同样是在那年,济南战役即将爆发。国民党军杜聿明带领大量兵力准备援救包围中的济南。粟裕主张以打援重于攻城,决定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鲁西南,准备拦截敌军。这个决定引起了许世友的疑虑,他直接电报中央请求改变部署。然而,毛主席坚定地回应他:“一切听粟裕指挥。”

虽然许世友与粟裕有过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这些争论而变得紧张。许世友与华野的将领们都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曾主动提出帮助陶勇回南京养病。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这种生死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当粟裕得知毛主席亲自点将让许世友赶紧结束休养,速速上任指挥济南战役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知道,许世友是那种可以在危机之中稳定全局的人,他的存在让人有信心,让人放心。国难思良将,许世友就是那个在危难中冲锋陷阵的良将。

所以,即使他们曾有过争议,但在决定战局的时刻,他们都能放下分歧,选择最适合的人担当重任。这就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关系复杂而深厚,矛盾和信任并存,最终目标是为了共同的胜利。那为什么许上将没有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呢?

华野的三位将领,陶勇、王必成、许世友都因为各自的原因,没有在即将发生的淮海战役中亮相。其中,许世友因为腿部严重受伤,无法南下,而被迫返回胶东养伤。

在那个风冷的夜晚,许世友坐在简陋的营房里,看着伤腿,他心中充满了遗憾。他想参加淮海战役,他希望能在战场上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但此刻,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去做这些。

然而,在坊间,人们传言中央或许会考虑在渡江后的战局中,将山东剩余的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组成新的兵团,由许世友出任兵团司令。这个传言中的数字“十一”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这可能是许世友未来的位置。

可是,这个传言在百万雄师渡江南下之后,就像是被大江的波涛淹没了一般,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因为此时,已经无需再组野战兵团,那个“十一”的位置,像是被历史悄悄的遗忘了。

然而,即使在历史的洪流中,许世友的声名未曾黯淡。他在南京军区的任命表明,中央仍然对他寄予厚望。也许,那个“十一”的位置,真的是曾经存在于某个人的计划中。

然而,陶勇、王必成和许世友都未能入选兵团司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1955年大授衔评定上将军衔的过程。尤其是陶勇,他的将军生涯在此之后,走向了一个非常遗憾的结局,这无疑让人深感惋惜。

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人物和事件交织着,演绎出一幕幕让人惋惜,也让人深思的故事。而对于陶勇、王必成和许世友这三位将领来说,他们的故事中充满了未完成的梦想和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