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脾第一良药——白术,可祛痰湿、消积食、口腔糜烂、止腹泻、利尿、安胎、止汗

 咸鱼片 2023-07-17 发布于广东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亦作云头术或仙鹤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类植白术属,主要产于我国浙江、安微。它原来野生于山区或者丘陵地带,所以叫山精,山里面的精华。属于一种补气类的中草药。

相传,汉武帝巡视东部,遇见一位老汉在稻田做农活,老汉头上环绕着只有高深道行人才有的白色光环,汉武帝见之,不耻下问跟老汉求教,老汉回答说:我85就已经发白齿落,后来有一个道者教我辟谷的方法,只吃白术引水,没有多少日子就返老还童,长出乌黑的头发,生出了新的牙齿。《抱朴子》记载:“南阳文氏,汉末逃难壶山中,饥困欲死,有人教食术,遂不饥。数十年乃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转胜”。故白术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药”“脾脏第一要药”等;

白术的药用部分为根,一般在冬季叶子枯黄的时候采挖,所以叫冬白术。这个采挖的时候呢,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断面是黄白色的,或者带有棕色,还有一些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木部具放射状纹理;烘干者切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闻之气味清香,嚼起来有点甜,稍微有点辣,而且有点黏性。
其药性甘温、苦,入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的功效,《医学启源》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主肌热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神农本草经》曰:“白术,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名医别录》曰:“白术,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药性论》曰:“君,味甘,辛,无毒。能主大风湿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黑。治水肿胀满,吐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纳食不香、腹胀、便溏泄泻,倦怠乏力等症状,常与党参、伏苓、甘草等药物配伍,组成了很多健脾胃的经典名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治疗由于脾虚中阳不振所造成的水肿或痰饮内停等症,可与桂枝、伏苓等药配伍,如《涂匮要略》中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肿者,可与黄芪、伏苓、猪苓等药同用,治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者,又可配伍山药、苍术、车前子等药,如《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带汤。
有的古籍记载单用本品可治汗出不止,与黄芪、防风等药物配伍,可治疗表虚自汗。另外,对于内热所导致的胎动不安,白术常与黄苓配伍,以温中健脾,起到清热安胎的作用。
简单来说,概括起来白术主要治疗为脾虚脾湿所致之诸证。脾虚运化失职,运化水谷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气短、面色萎黄、纳少胀满、便溏或泄泻等;运化水湿失常,水湿停滞则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气弱,卫气不固则自汗;脾虚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其总以脾虚、脾弱、脾湿为主。
在中医里面,脾主运化,承担着运输与转化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责任。脾主运化,有吸收与转化两个作用,吸收就是把精微物质或代谢产物吸收进入脉内,再转输膀胱排出体外;转化就是吸收进入的水谷精微,脾能将其转化为对人体有用的气血津液,这个过程称为运化。
我们吃进去的各种食物和饮料,先到胃,胃是个粗加工厂,将饮食水谷加工成能够被小肠吸收的食糜,输送到小肠,小肠吸收其中的精华,称为水谷精微。
胃和小肠的这种功能,是脾运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脾的运化,胃和小肠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各自的工作。
故我们不能单纯的看到胃和小肠的功能,在临床上,每一个脾虚的病人,都表现为胃和小肠的功能障碍。如腹胀、腹痛、嗳气、呃逆、反酸、便秘或腹泻
脾就是这样运化的,不去具体做什么,但是,胃和小肠共同运化出来的精微物质,必须由脾统一调配给肝、肾、心、肺。其中,谷气随脾阳左升归心、肺,谷精随胃阴之右降归肝、肾;因此,《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意思是说脾胃化生谷气谷精濡养四脏。
没有脾的这个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布散,人做什么也就没有力气。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中医说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之母”“五脏之本”,也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脾胃就像轮子的中轴,而心、肺、肾、肝之间构成轮子的外圈,中轴一转动,带动轮子转动。故《四圣心源·劳伤解》云:“已土(脾)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胃)右降,谷精归于肾肝”,这句话概括了脾胃运化谷物的结果,同时也言明了脾脏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
所以,脾喜升,善升。因为唯有向上升才能布散,达于胸中,然后敷布全身,这是脾的第二个生理特点,主升清。
这个升,是和胃的降相反相成的,脾和胃,一升一降,升清降浊,才能精微敷布,浊气沉降,才是一个和谐团结、欣欣向荣的家挺,才是一个气血旺盛、生机勃勃的健康身体。
所以,脾气总是处于向上升发的状态,这样它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如果脾气虚弱,就是脾的功能不足,不能上输了,这个总枢纽调度无力,转运不动,那么,这些物质(精微、津液)就瘀滞在肠胃之间了。“脾胃者,仓廪之官”,仓库里的东西满了,调度不出去,于是,发生各种瘀堵了:胃中满了,就会导致腹胀——不再是酒足饭饱的惬意,而是腹胀不舒的难受;水饮——有时候有人胃里水动荡的声音别人都能听得见;浮肿——水湿运化不开,蓄积停留于脏腑之间,发生胸水、腹水,停留于皮下发生水肿。
脾这个总枢纽是得罪不起的。一旦得罪了,它发个脾气,给你点颜色瞧瞧,就是这一身的水肿(肥胖)。
还有一点,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它的功能特点决定的。脾主运化水湿,本身就湿漉漉的,如果水湿重,加重了它的负担,自然它是不乐意了。
这里我们需要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前些日子河北的洪水。我们说,大地的水循环是在太阳的作用下实现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一个特大号的大锅,满满一锅水,想在几分钟就烧开,无论锅底下是什么火,就是孙大圣神通广大,请来雷火神,也得需要点儿时间吧?
河北的洪水,就如大地这个特大号的锅里突然加入了满满的水,太阳虽然想尽力蒸腾,但是,无奈水太多,何况天空阴云密布,阳光照射不进来,这个锅里的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短时间内烧开,蒸腾了。
脾气虚弱以后,不能运化水气,饮食摄入的水气或者是感受外界的湿气,就不能蒸腾气化,也就是烧不开锅了,于是,水湿在体内停留,蓄积,出现各种水湿壅盛的症状,如身体困重,疲乏无力、浮肿、如胸水、腹水,如水湿停留关节导致的关节肿胀疼痛等。
由此可见,脾气虚弱的结果就是水湿泛滥。水湿泛滥,就是水湿中阻,中阻,阻于中也,中,脾也,脾气虚衰,来自饮水水谷的水液没有脾的运化、蒸腾,不能输布、滋润全身,反而在身体中瘀积下来,也就是出现脾虚生湿的这种病理现象。
所以脾气虚弱以后,不但倦怠无力,这个肢体沉重,水肿、一按一个坑,好久也起不来,全身乏力、畏寒,往往与湿浊阻滞有关,不完全是气不够造成的。
另外这个脾虚很容易出现泄泻,大便塘薄,这也是湿浊内盛,另外引起痰饮水肿,或者妇女的白带过多,清稀。
所以在脾虚证当中,经常出现了脾虚而有湿邪,湿浊内盛的情况。
白术,作为“脾脏第一要药”,它性甘温、苦,苦能燥,故白术就是一种偏于温燥的药物,它能满足脾在病理状况下喜温燥恶寒湿的需要,所以它为脾所喜。一方面它既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一些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它也能够有效的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湿浊内阻的情况,所以在脾虚而出现的这种湿邪阻滞、倦怠乏力、身体困重、或者吐泻、痰饮水肿、白带过多这样一些证候当中,白术是最合适的,因为,从脾喜温燥恶寒湿的这个角度来说,它为脾所喜,既能够补气健脾,又能的够通过燥湿利尿,有效的排出因为脾虚而停滞于内的这种湿邪。
脾虚证:白术可以和人参、党参、黄芪这一类药配伍使用。
① 脾虚引起的湿浊内停:四君子汤
② 脾虚引起的湿盛导致泄泻: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
③ 脾虚引起的痰饮:苓桂术甘汤。
④ 脾虚引起的水肿:五苓散、四苓散
白术之所以能够安胎,也是和它的补脾气密不可分,用于脾气虚,或者脾虚湿浊内停,在早期出现了吐泻,影响了这个胎儿的发育。如果没有这种吐泻或者湿浊内阻,也是因为脾气虚,不能有效的充养胎儿,出现胎动不安。
此外,白术还可以补益气血,美白润肤,适用于气血虚引起的皮肤粗糙、面色萎黄、色素沉着、面部色斑等。现代研究也证明了白术的美容功效与其化学成分有关。古籍记载,将白术研为细末,蘸酒或醋,均匀涂于面部,可以美白、祛痘、淡斑。需要注意的室,白术外用美容,少数人会出现面部损伤及皮肤过敏反应等,这种情况应立即停用,及时就医。
《刘涓子鬼遗方》的术膏方涂疮上,治汤沃人肉烂坏,此为白术用于外科的最早记载。

白术品种

《名医别录》将术分为赤、白两种,赤术即苍术,白术又名山连。
① 苍术:苦温辛烈,燥散之性有余,而补养之力不足;
白术:微辛,苦而不烈,燥散之性不足,而补养之力有余,
苍术和白术,相同的地方,就是四个字,就是健脾燥湿。
白术以健脾补气为为主,主要用于脾虚有湿,偏于虚症,苍术以燥湿为主,以健脾为辅,主要用于实症。
古人说白术用于卑监之土,卑监就是低洼,就是不足的意思,卑室卑躬屈膝地卑,监,监理、监视的监,卑监之土,就是比较低的,就是脾胃偏虚。
苍术,适合于敦阜之土,敦就是高地,阜就是阜心,敦阜之土,就是东北那个阜心,高出来土堆,敦阜,就是说有余的,偏于实证。
故一般脾虚气弱用白术,脾为湿困用苍术,止汗安胎用白术,发汗散邪用苍术。这是因为白术能够固表,苍术能够发汗解表,所以白术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苍术用于外感风寒。
另外白术还能利尿安胎,可以用于脾虚的水肿和脾虚的胎动不安,苍术还能祛风湿,或者说还能明目,可以用于治疗夜盲症或者风湿痹证,尤其是湿浊偏盛的痹证,所以白术和苍术相同或者相似的,就是健脾燥湿,但各有侧重,不通的是兼有的功效,白术能够固表,能够利尿,能够安胎,它有相应的主治,苍术能够解表,能够祛风湿,或者说能明目,它又有它不同的主之,所以这样比较出来,比较全面。

不同炮制品种的作用特点

白术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炮、炒、煨、焙、烧、蒸、浸、洗、煮、炙等。在炙法中有不加辅料,也有加辅料者。辅料有米泔、土、蜜、酒、麸、人乳、绿豆、牡蛎、面、姜汁、醋、盐等,《本经逢原》对白术的炮制方法有较详细的阐述:“入诸补气药,饭上蒸数次用;入肺胃久嗽药,蜜水拌蒸;入脾胃痰湿药,姜汁拌晒;入健脾药,土炒;入泻痢虚脱药,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利水、破血药,俱生用。”现将现代应用较多的主要炮制方法及不同的功效发挥方向简述如下。
生用功效以燥湿健脾、利水消肿为主。主治脾胃虚弱,脾不健运,水湿内停,症见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目眩心悸者。
制用包括生白术、炒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焦白术

生白术

生白术含挥发油较高,故燥性较大,其燥湿健脾之力较强。

炒白术

白术炒后,健脾功佳,故健脾和胃常炒用。用于:
① 脾胃虚弱:常与人参、茯苓、木香等同用,具有补脾止泻的作用。
② 痰涎内停:常与干姜、人参、半夏(姜制)等同用,具有健脾和胃,温中化痰的作用。
③ 肝旺脾虚:常与白芍(炒)、陈皮(炒)、防风同用,具有补脾泻肝的作用。

麸炒白术

白术麸炒后,健脾益气之功增强。用于:①脘腹痞满:常与茯苓、党参、炙甘草同用,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②中气下陷:常与芪、人参、升麻等同用,具有益气升陷的作用。③气虚自汗:常与黄芪、防风同用,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

土炒白术

白术土炒后,燥湿健脾止泻之功增强,用于:
① 脾泄:常与莲肉、茯苓、麦芽(炒)、陈皮同用,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
② 脾胃虚弱:常与人参、枳实、陈皮等同用,具有健脾、除湿的作用。
③ 胎动不安:常与熟地、姜杜仲、酒当归等同用,具有养血安胎的作用。
④ 带下:常与山药(炒)、人参、白芍(酒炒)等同用,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
⑤ 脱肛下血:常与生地(蒸熟)同用,其有健脾补血的作用。

焦白术

白术炒焦后,避免了滞气的副作用,有消食醒脾的作用,可用于脾虚腹胀和泄泻等证,又有医家认为可以有止血功能。

用法对白术功效发挥的影响

酒送服

用酒送服者有《济阴纲目》九味香附丸,以香附子、当归、芍药、川芎、白术、黄芩、小茴香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酒送服。能养血和血,行气调经,治妇人血虚气滞,月经不调。又如《太平圣惠方》干姜散,以干姜、吴茱萸、白术为细散,以热酒调服,治脾胃阳虚,寒气上逆,致患膈气,食后呕逆,心胸中绞痛。用酒者,主要取温中活血之效。

醋送服

用醋汤送服者有《太平圣惠方》厚朴散,以厚朴、丁香、白术、枳壳、草豆蔻、川芎为细散,用醋汤调服,温中散寒,降气止噫,治产后脾胃伤冷,心胸气滞,咳噫不止。

姜汤送服

用生姜汤送服者有《医统》丁香半夏丸,以丁香、红豆蔻、半夏、白术、陈皮为末,姜汁打糊为丸,生姜汤送服,治脾胃虚寒,呕吐吞酸,痰饮咳嗽,胸闷等证。
在服用时间方面,有《普济方》活络汤,以白术、杜仲、牛膝、附子、炙甘草、人参、官桂、川姜、当归为细末,温服,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祛寒化湿,通络蠲痹,治寒湿脚气,筋骨手足疼痛。

配伍对白术功效发挥的影响

健脾补虚

白术—人参
二者为健脾益气补虚的常用结构。二者合用名为参术膏《集简方》,治一切脾胃虚损,益元气。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入肺、脾、心经,性禀中和,不寒不燥,大补人身之元气,最善补气生血,健脾养肺,又能生津止渴、宁神益智。白术味甘苦性温,入脾、胃经,甘能健脾胃之运化,苦能祛内停之水湿。《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人参和白术相配伍,相须为用,相互促进,甘温之性,缓中补脾养气;苦温之性,燥湿温中健脾。《绛雪园古方选注》云:“白术健脾阳,复人参保脾阴。”两药共使脾胃之气得补,气机升降得顺,阴血津液得生,诸疾皆可自愈。用于益气补血时,多配伍熟地、当归等;温中健脾时,配以丁香、肉豆蔻等;温中祛寒时,配伍附子、桂枝等,增强辛温之力。如人参丸(《圣济总录》)用人参、甘草、白术、旋覆花、麦门冬、前胡、枳壳、木香,治风邪上客,头旋目眩,痰逆恶心,胸膈痞闷,咳嗽痰涎,喘满呕逆,不欲饮食。

白术—黄芪
白术、黄芪为益气养血、健脾利湿、固表止汗、托毒生肌的常见结构。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两经,为补气升阳之良药,长于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强壮营卫、利水消肿。白术味甘、苦,性微温,入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效。两药相伍,相须为用,共收健脾胃、利水湿、益气血、强营卫之功。如《本经逢原》谓黄芪:“同白术、防风则远脾湿。”《不居下集·卷之七·玉屏风散》云:“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临床加减治疗脾胃两虚,气血不足所至的虚损证;风湿在表,卫阳不足所致的肢体困重、疼痛、汗出恶风诸症;治疗气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证;脾气不足,中气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证;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证。如万全逍遥散(《济阴纲目》),用人参、黄芪、白术、白茯苓、柴胡、甘草,治妇人血风劳,五心烦躁,心悸怔忡,恍惚忧惧,头昏目眩,夜多盗汗。

白术—甘草
白术、甘草为常用的健脾和中配伍结构。
白术苦甘温燥,长于健脾燥湿,又有止泻之力。甘草得中和之性,入脾胃而有调补、缓急之功。二药合用,甘草补中,能促进白术健脾作用的发挥,并和缓其燥性;白术健脾,能助甘草补中益气之力,有较平和的健脾和中作用。《本草思辨录》云:“甘草,乃白术补虚之佐使。”临床常用于脾胃气虚之食少、体倦、便溏;肝脾不和,腹中拘急作痛;脾胃不和之吐泻。如六一散(《鸡峰普济方》)又名白术六一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白术、甘草治脾胃不和,心腹痞闷,胁肋[插图]胀,口苦无味。呕秽恶心,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肠虚自利,肌体瘦弱,膈气反胃。若益气健脾,多配人参、党参、黄芪、茯苓等;健脾温中,配附子、肉桂、干姜等;健脾化痰,配陈皮、半夏、五味子等;托疮生肌,配黄芪、熟地、银花等;利水消肿,配茯苓、猪苓、泽泻等。其配伍结构可见于各种功效发挥方向中,但于滋阴清热、祛风散寒、行气等方中,甘草用药频率相对较低,可能与甘草缓和之力较强有关。
白术—山药
白术、山药为常用的补脾养肺、燥湿止带配伍结构。
山药甘平,入肺脾肾经,具有补脾养肺、益肺固肾、养阴生津的作用。白术燥湿健脾、益气生血之力大于山药,山药补肾强精之力大于白术,两者同用可以健运中焦、益肺气、强肾固精,并且治疗脾肾两虚,湿邪注于下焦之带下。代表方如完带汤,以白术(土炒)一两、山药(炒)一两、人参二钱、白芍(酒炒)五钱、车前子(酒炒)三钱、苍术(制)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治疗白带,方中用量体现动静相应,其中白术、山药用量重至一两,为柴胡、黑芥穗的二十倍,轻重相济,为“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之典范(《傅青主女科》)。
白术—茯苓
白术、茯苓为健脾益气、利水除湿的常用组合。
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茯苓以利水渗湿为要,二药伍用,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肿可消、饮可化,诸恙悉除。用于健脾益气时,多配人参、黄芪、扁豆、山药、甘草等;利水渗湿,配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消食,配麦芽、山楂、神曲等。临床用于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为患,饮停心下,振振有声,头晕目眩,痞满吐泻,食欲不振,以及脾虚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如三白汤(《医学入门》),用白术、白茯苓、甘草,用治伤寒虚烦,或泄或渴。

健脾消食

白术—鸡内金
白术、鸡内金为常见健脾开胃组合。

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能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鸡内金甘平无毒,可生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积、助消化,还可固摄缩泉,化结石。二药伍用,白术偏于补,鸡内金善于消。白术多用、久服有壅滞之弊,故与鸡内金伍用,其弊可除,二药相合,一补一消,补消兼施,健脾开胃之力更彰。《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白术多服久服,亦有壅滞之弊,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则补益与宣通并用。”张锡纯运用不同用量,作用略有所偏,白术量大者偏于健脾胃,如资生汤;鸡内金量大者偏于消积除满,如鸡胵汤、鸡胵茅根汤;等量应用则健脾消积,补泻平调,如健脾化痰丸。施今墨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焦白术、生内金伍用。白术炒焦,意在加强健脾止泻作用;鸡内金多取生品,目的是保持其有效成分,以增强治疗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欲不振,食后不消,痰湿内停,脘腹胀满,倦怠无力,或泄泻等症。如益脾饼(《医学衷中参西录》),以白术、干姜、鸡内金、熟枣肉,上药4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为泥,作小饼。用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常作泄泻,完谷不化。

白术—枳实
白术、枳实为常用健脾消积、消痞除满的配伍结构。

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枳实辛散温通,破气消积、泻痰导滞、消痞止痛。枳实辛散性烈,以泻为主;白术甘缓补中,以补为要;枳实以走为主,白术以守为要。二药参合,一消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以达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之功。《医方集解》云:“枳实力猛,能消积化痞,佐以参术,则为功更捷,而又不致伤气。”《珍珠囊》言白术:“得枳实,消痞满气分。”《药鉴》言白术:“君枳实,有消痞之妙。”临床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饮食停滞,腹胀痞满,大便不爽等症;也用于肝脾肿大,内脏弛缓无力,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如半夏枳术丸(《脾胃论》),半夏、枳实、白术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治饮食内伤。枳术丸中枳实、白术用量为1∶2,以补为主,主治脾虚气滞,枳术汤中枳实、白术用量为2∶1,以消为主,主治气滞水停。对此两方的用量比例,《张氏医通》云:“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若变枳实为枳壳,以下气宽中、降浊泄秽为用,与白术相伍,则为常用的健脾宽中组合,能健脾益气、行气消痞。《药鉴》言枳壳:“如脾胃湿热,生痰有食者,入白术四分之一。”

白术—苍术
白术、苍术健脾燥湿、行气除满,常合用以治疗脾虚痰食不运。
白术补脾燥湿,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郁、祛风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止汗;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不能聚而为患,人则康复无恙。临床用于脾胃不健,纳运失常,以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或湿阻中焦,气机不利,胸脘满闷,呼吸不畅诸症;也用于湿气下注,水走肠间,症见腹胀、肠鸣、泄泻等症。如二术二陈汤(《古今医统》),用苍术(土炒)、白术(土炒)、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用治脾气虚弱,痰湿内阻,呕吐清水;亦用于湿痰头痛,脉弦细。
就两者的用量,《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健脾通便

白术—生地
白术、生地为临床用于阴虚劳伤证或阴虚脾虚引起的吐血、衄血等各种出血、便秘等的常见组合。
白术补脾运湿止泻,健脾布津通便。《本草正义》谓白术“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且以气胜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气也”,生地养阴清热凉血,润肠通便。二药健脾与养阴合伍,相制相济,并行不悖,而能阳运阴布,调畅腑气。临床可用于阴虚血热、崩漏下血、大便秘结等症,如小蓟汤(《全生指迷方》),以小蓟茎叶(洗、切、研,服汁)、生地黄汁、白术,用治阴虚血热,崩漏下血,血色鲜明,得温则烦,至于昏闷。
白术—升麻
白术、升麻为升清降浊、健脾通便的重要组合。
白术健脾燥湿,鼓动脾阳,芳香多脂,大剂量生用有通便作用;升麻升脾胃清阳,清升则浊降,两者同用,可调节脾胃功能。临床多用于浊淋、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如气化汤(《辨证录》,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黄芪、升麻)用治感湿气而成淋,其症下身重,溺管不痛,所流者清水而非白浊。

健脾温中

白术—附子
白术、附子为健脾益气、温阳燥湿的常见组合。
白术味苦、甘,性微温,入脾、胃经,功能健脾补中、燥湿利水,生用偏除湿,炒用功偏健脾;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气味雄烈,走而不守,行十二经,多用于壮命门之火,长于温肾散寒止痛。两者相伍,白术偏于补益脾气,附子偏于温补肾阳;白术偏于燥湿利水,附子偏于散寒止痛。二药相须为用,共获温阳健脾、燥湿除痹、利水止泻之功。张元素言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冉注伤寒论》言:“加白术,以身重著,湿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湿气于肌也。”临床主治风湿造成的痹证;阳虚所致的水肿证;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眩晕证;脾肾虚寒所致的大便出血和下利证。如术附丸(《普济方》引《指南方》),以白术、附子、橘皮用治洞泄。
白术—桂枝
白术、桂枝为祛风除湿、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常用组合,《本草经疏》论白术云:“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
桂枝辛甘性温,辛散温通,既能祛风除邪、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又能温中补虚、通阳化气。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又能燥湿利水,两药相合,桂枝温胃之阳,白术补脾之气。桂枝走表散邪,白术入内燥湿。两药一脾一胃,一散一燥,共使中焦得运,水气得行,风湿祛,脉络通,体康无恙。临床常用于风寒湿侵袭肌表经络,流注关节所致的骨节疼痛,关节肿胀诸症;胃内停饮,水入即吐的胃反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的水肿或下利证。如桂枝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以桂枝、白术、芍药、炙甘草用治寒泻。
白术—干姜
白术、干姜为温运脾胃、温中化饮的常见配伍结构。白术生者能健脾益气、培补中焦、生化气血;炒者能健脾燥湿,促进中焦运化之功;炒焦则最宜于食积内停、中焦不运之证。干姜最善温脾胃之阳,散脾胃之寒。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白术和干姜相配伍,一补气,一散寒,共使脾气健,寒邪散,湿浊除,诸症自解。临床常用于主治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呕吐、腹泻;用于治疗脾气不足的消化不良;寒湿内盛所致的骨节疼痛,肢体困重诸症或者脾气不足,胃内停饮的口淡、喜唾等症。如消饮丸(《外台秘要》卷八引《深师方》),以干姜、茯苓、白术、枳实治痰饮内停,胸满呕吐,耳聋,腹中有水气。

健脾止血

白术—伏龙肝
白术、伏龙肝为健脾止血的重要组合。脾主统血,若脾气虚寒,不能统摄,则血溢于外,导致各种出血。伏龙肝味辛,入脾胃二经,具有收涩温通之性,功能温中和胃、健脾摄血。白术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甘缓温通苦燥之性,既能补脾益气,又能燥湿利水。

《本草汇言》云:“又如血虚而漏下不止,白术可以统血而收阴。”二药相伍,伏龙肝主收,白术主补。二者相须为用,共奏温阳健脾摄血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的便血、崩漏诸证;也用于治疗脾阳不足所致的小儿腹泻证或用于治疗妊娠呕吐证。如黄土汤(《金匮要略》)以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之下血、衄血,及妇人崩漏等。

白术—白芍
白术、白芍为柔肝健脾、止泻止血之常用组合。

白术苦温刚燥,味甘补脾,能助脾胃之健运以促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脾统血,肝藏血。脾不统血日久,继发肝不藏血,肝不藏血,亦可继发脾不统血,二药合用,一则益脾气助脾阳以运之,一则养肝血敛肝阴以藏之。一阳一阴,刚柔相济,肝脾同调,相辅相成。临床多用于肝旺脾虚所致痛泻,如痛泻要方(《医学正传》)以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用治痛泄,又如地黄汤(《医学入门》)以生地、白芍、白术、黄柏、地榆用治脾气虚弱,湿热内蕴,血络损伤,致患血痢,腹中疼痛。

白术—地榆
白术、地榆为健脾止血常用组合。白术辛苦性温,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地榆苦酸微寒,为凉血止血药。白术使脾气旺而统摄有权治其本,地榆凉血解毒、敛血止血而治标,二药合用,能标本兼顾,相辅相成。
正如《雷公炮制药性解》言白术云:“防风、地榆为使”。可用于脾虚湿毒、肠络受伤之痢疾,日久不愈,大便时有血丝黏液者;也可用于脾弱络伤所致的大便下血。如白术丸(《洁古家珍》),以白术、泽泻、地榆、枳实、皂角子用治脾气虚弱,湿热蕴于大肠,致患痔疾,大便下血。

燥湿利水

白术—泽泻
白术、泽泻为燥湿利水的重要配伍结构。

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泽泻甘淡,性寒,入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渗湿。白术补中有泻,泽泻泻而无补,二者相伍,脾健水湿得运,湿利脾不受困,补泻同用,健脾除湿,相辅相成。该配伍治疗眩晕有丰富经验,主症是“苦冒眩”,言其头目冒晕之苦,有不可名状之意。另外还可用于治疗头痛头重、耳鸣、鼻塞等。临床用于脾虚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治疗痰饮内停所致的眩晕、头痛诸症;用于治疗脾虚湿盛所致的黄疸、呕吐、带下、腹痛诸症。
白术—薏苡仁
白术、薏苡仁为健脾利湿化痰的常见配伍。
白术健脾除湿,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除痹排脓,两者合用即能加强健脾利湿的功能,还能清利湿热,用治湿热腰痛,小便不利之证。加之白术健脾能消生痰之源,薏苡仁渗湿排脓以除已成之疾,二者又可用治痰证。正如《本经疏证》所说:“术性急,薏仁性缓,而合用之,恐其应速则嫌其缓,应迟又伤于燥也。”二者合用名为白术汤(《不知医必要》),以白术、生薏苡仁治湿热腰痛,腰部如击重物者。

燥湿止泻

白术—车前子
白术、车前子为燥湿止泻、分清泌浊的常用配伍。
《得配本草》言白术“合车前除肿胀”,两者合用名为车术散(《仙拈集》),分水丹(《石室秘录》)。白术健脾除湿,车前子清热利湿,清肺化痰,合用后清利效佳。临床常用于暑湿暴泻、水肿、小便不利及各种淋证。如车前子散(《太平圣惠方》),以车前子、贝齿、赤茯苓、白术、木通、赤芍药为细散,食前以温酒调服,用于浊淋。
白术—陈皮
白术、陈皮为补脾理气、燥湿消痰、止泻的常用配伍。
《得配本草》言白术:“入广皮,生津液。”白术与陈皮相配为一味白术散(《赤水玄珠》),功能健脾止泻,治久泻脾虚。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固表,为培补脾胃必用之品。因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白术既能补脾阳,又善燥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术重于补气,陈皮重在理气,两者相配,补而不滞,理气而不伤气,共奏健脾化湿、行气祛痰、止泻之功。临床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或食积、脾胃虚弱兼有痰饮者,如振中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以白术、当归身、陈皮、厚朴、生明乳香、生明没药用治腰腿疼痛,饮食减少者。

燥湿化痰

白术—半夏
白术、半夏为健脾燥湿、化痰止呕的重要配伍结构。

《得配本草》言白术“得半夏,止呕吐。”白术健脾燥湿,为健脾要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治湿痰要药;白术补脾胃之气,半夏降肺胃之气,白术治生痰之源,半夏消已成之痰,如《丹溪心法·头眩》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固二者为健脾燥湿、止呕消痰、止眩的重要配伍结构。治湿阻痰多,多配伍陈皮、茯苓,治眩晕,多配伍天麻。两者相伍,常用于胃气虚弱,呕吐不止或痰多目眩等。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以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治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

白术—五味子
白术、五味子为健脾敛肺、祛痰止咳的重要组合。
白术归脾、胃经,健脾燥湿;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功能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白术消生痰之源,五味子上能敛肺阴、下能滋肾阴祛痰止咳,二者相伍,脾、肺、肾三脏同调,标本兼顾。临床常用于新旧咳嗽气喘,尤以久咳虚衰者多用,如白术五味子汤(《幼幼新书》),以白术、五味子、丁香、人参、款冬花、细辛、生姜,治小儿肺气不足,外感风寒,咳嗽气喘。

固表止汗

白术—黄芪
白术、黄芪为固表止汗的常用组合。
白术健脾燥湿、益气止汗;黄芪固表止汗,防邪入里,如《不居下集·卷之七·玉屏风散》云:“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如《金匮钩玄·卷第一》中治疗盗汗以白术四两,一两用黄芪同炒、一两用石斛同炒、一两用牡蛎末同炒、一两用麸皮同炒。各微黄色,余药不用,只用白术。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粟米汤调下,尽四两效。邓中甲先生临证多用玉屏风散,白术15g,黄芪20g,白术是脾胃药而资其健运之品,脾健则运化有权,慢性病注重培本,是关键问题。
白术—牡蛎

白术、牡蛎为收敛止汗的常用配伍。

白术健脾止汗,牡蛎咸涩微寒,收敛固涩力强,但牡蛎质重,难以到达肌表,如《绛雪园古方选注》云:“好古曰:牡蛎咸寒固涩,虽能止汗,顽钝之物,非防风、白术引之,不能达于肌表。”此外,白术与牡蛎相伍,可避免牡蛎重镇之性,损伤胃气。临床用于自汗、盗汗,如白术散(《宣明论方》)以牡蛎(煅)、白术、防风为末,温水调服,不拘时候,用治脾气虚弱,风邪外客,肌表多汗,食则汗出如洗,少气痿劣。

白术—麻黄根
白术、麻黄根为健脾固表、敛肺止汗的常用配伍。

白术健脾益气,脾主肌肉,脾气健则分肉开合有司,从而达到止汗的目的,麻黄根归肺经,敛肺收涩止汗力强,为临床止汗之专品,既可内服,还可外用,两者一补一收,一脾一肺,止汗力佳。《本草经读》言:“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医方集解》言:“麻黄根专走肌表,引人参白术以固卫气为使。”临床用于自汗、盗汗,如母鸡汤(《景岳全书》),以人参、黄芪、白术、白茯苓、麻黄根、牡蛎等分,上用母鸡一只,同药煎任意服之,治产后褥劳,虚汗不止。

安胎

白术—黄芩
先生认为妇女妊娠时脏腑经络的气血均下注冲任以养胎,故阴血相对不足,气也相对有余,易化热化火,加之饮食多为大补之品,宜滋生湿邪,故湿热内攘、胎动不安,而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可祛湿清热以安胎。
白术苦温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补脾益气、健中增食、燥湿利水、固下安胎;黄芩苦寒而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去热安胎,又善除胃热,泻肝、胆、大肠之火。二药伍用,一补一泻,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增强安胎的力量。《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曰:“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方: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又如清·张璐云:“黄芩助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安胎,白术能补脾统血也。此惟胎热升动不宁者宜之”。
白术—砂仁
白术、砂仁为安胎止呕的常用配伍结构。
白术补脾益气以安胎元,砂仁芳香燥湿、行气止呕。《女科经纶·卷四》云:“故白术为补脾安胎之要药也,若因气者,多加砂仁,少佐木香以行气。”“养胎全在脾胃,譬之钟悬于梁,梁软则钟下坠,梁断则钟下堕。故白术补脾,为安胎要药。胎中痛者,非缩砂不止,必择连壳者研用之。”(《万氏妇人科·卷二·确论胎养胎教数条》)临床多用于妊娠胎动不安、恶阻诸证,也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呕逆、腹痛等症。如敦厚散(《辨证录》),以白术、半夏、人参、益智仁、茯苓、砂仁用于妇人脾虚湿盛,身体肥胖,痰多不能受孕。
白术—熟地
白术、熟地为养血安胎、补肾强腰的常见配伍。
白术健脾益气,熟地益肝肾、养血补血;脾胃健则胎元有所依附,肝肾壮则可培补胞宫,血气盛则胎有所养,两者组合可养血安胎,白术又可利腰膝,熟地固根本,故两者又可治腰膝不利。临床常用于血虚气弱之面白无华,心悸怔忡,妇女不孕、胎漏、月经不调、血少经闭等证。如止漏绝神汤(《万氏女科》)以白术、熟地、三七根末用治妊娠脾肾两虚之胎漏、胎动不安。

祛风除湿

白术—麻黄
白术、麻黄为散寒除湿、宣肺利水的常用组合。白术味甘,性温,入脾、胃经,能健脾补中、燥湿利水;麻黄辛温,入肺、膀胱经,功能散寒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两药相伍,一表一里,一散一补,白术走里,得麻黄之助,能并行表里之湿;麻黄得白术之助,虽发汗不致过汗,取前人所谓“湿亦非暴汗可散,使其微汗”之意。故二药合用,外治风湿所致的痹证,内能治水湿内停之水肿。
《本草思辨录》云:“白术除脾湿固中气,为中流之砥柱,其散表邪,非辅以麻黄桂枝附子之属,不能由肌肉而透皮毛,盖其味厚而甘,擅长于守也,麻黄桂枝附子为走表散风寒之剂,加以白术除湿,则为治风湿、治寒湿……而术惟有水气始用之。”临床用于治疗风湿袭表的肢体烦痛等症或者用于治疗水肿证,如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以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白术四两,杏仁 70个,用治湿家身烦疼;又如桂术汤(《仁斋直指方》),以辣桂、白术、麻黄、细辛、甘草、枳壳、干姜用治水饮内停,阳气不能宣通,痞满腹鸣,骨痛冷痹。
白术—香薷

白术、香薷合为宣散安中、利水消肿之良剂。

白术甘温,功专健脾运湿,安定中州;香薷辛而微温,上能宣肺气、开腠理、达皮毛,下能利水道,有彻上彻下之力。此外,香薷为夏暑妙品,与白术相配,辛苦相合,有芳化畅中之功。用于夏暑感湿或暑月感寒之发热、头痛身重、脾湿不化之腹痛吐泻,多与扁豆、茯苓、厚朴等同用,也治脾虚兼有风邪犯肺或寒湿内蕴之肢重身肿等证。李时珍称其二者:“治水之功,果有奇效。”如解热消暑散(《石室秘录》),以青蒿、干葛、香薷、茯苓、白术、白扁豆、陈皮各等分,用治时感暑邪,上吐下泻。

白术—防风
白术、防风为祛风除湿、健脾止汗的常见配伍。
白术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治疗纳食减少、体倦无力的脾胃虚弱证,又能燥湿利水,治水湿内停、脘腹胀满、全身困重、关节肿痛的湿痹证。防风入肝、脾二经,既能治一切风邪,除周身之湿,还能疏肝理脾、调肝脾之不和。二者相配,白术健脾,防风疏肝,白术燥湿,防风祛风,一补一散,共收和肝脾,祛风湿之神功。《本草纲目》引李杲论述防风与白术的关系:“防风,治一身尽痛……若补脾胃,非此(白术)引用不能行。”《雷公炮制药性解》言白术云:“防风、地榆为使。”

临床主治风湿偏胜所致的身体困重,关节烦痛诸症,多与羌活、独活同用;用于治疗肝脾不和所致痛泻配白芍、陈皮;表虚自汗则配黄芪、浮小麦等;解表发汗则配荆芥、苏叶等。如《〈傅青主男科〉注释》中用白术五钱,荆芥、防风、甘草、桔梗、苏叶各一钱,云苓三钱,陈皮五分以发汗。傅氏云:“此方妙在君白术,盖人之脾胃健,而后皮毛腠理始得开合自如,白术健脾去湿,而邪已难存。

白术—续断
白术、续断为健脾运湿、壮肾理腰的常用配伍结构。
白术健脾、利腰脐,如《重订石室秘录》云:“白术乃脾经药也,何以为正治肾经?不知白术最利腰脐,腰脐利则水湿之气不留于肾宫……上利胃而下健脾,且能祛湿以生肾……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血……”续断补肝肾,通利血脉,强筋骨。腰为肾之外府,二药合用,脾肾同治,相辅相成,用于腰痛效佳,且有健脾安胎之功用。临床常用于腰痛、经脉挛急等症,如活血丹(《世医得效方》),以干地黄、当归、白芍药、续断、白术、川芎面糊为丸,温酒送服,用治血脉不和,筋急行步不利。

毒副作用控制

一般认为,白术芳香性烈,能耗伤阴液,补益之性易使脾胃壅滞。刘涓子《痈疽论》云:“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本草经疏》云:“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术能健脾,此盖指脾为正邪所干,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足云。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本草害利》云:“凡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齿衄鼻衄,咽塞,便秘滞下者,咸宜忌之。肝肾有筑筑动气者勿服。”就如何减少白术的副作用,先生认为,在配伍环境方面,可以配用半夏、陈皮制约其壅滞之弊;在炮制方面,《景岳全书》提出:“制以人乳欲润其燥,炒以壁土欲助其固,佐以黄芩清热安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