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伫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气势恢宏、威严雄壮。 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步入,正是名为“艺术长廊”的国博西大厅。厅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时期的典籍《列子·汤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国博为何将这个故事放在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1 国博“愚公移山”浮雕,以徐悲鸿客居印度时所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由雕塑家曾成钢主持创作,长36米,高12米,面积略大于一个标准的篮球场。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出自《列子·汤问》中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其出入,带领子孙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的言行感动了上天,两座山被搬走了。 1939至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愚公移山》。1940年2月,徐悲鸿正式开始创作《愚公移山》画作。为了创作便利,他选择当地人充当人物模特。 徐悲鸿在《我在印度》中记述:“大腹便便的炊事员拉甲枯马尔啼亚很'荣幸’地成为主要模特儿之一,高兴、认真、随叫随到,做了开山、劈石、挑土等很多画稿的'范人’。因是巨幅创作,历时足足一个月。” 也有人问起为何要在中国历史题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徐悲鸿说:“虽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1940年4月2日,徐悲鸿在致友人的信中说:“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的起一伟大之图。”可见创作《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心间盘桓20年之久的宏愿。他在欧洲求学期间,看到那些深沉宏大的西方历史故事油画时,已萌生了为本民族历史故事绘写巨制的宏大理想。 徐悲鸿在这幅画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原则,则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机时刻,徐悲鸿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毛笔画就顶天立地之人体,自信坚定,气势磅礴,整幅画面凝聚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着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愚公移山中的“移山”,既是古代典籍中的“移山神话”,又是抗战期间各民族团结实现的“移山壮举”。以此作为国博中央厅的背景墙,恰如其分。 2 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文明时代,神话充当着人类早期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早期最有认同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载体,被看作是文化的祖先。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体现出中国人“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 神话在民间广泛而长期流传,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沈金浩告诉库叔,愚公移山所包含的阳刚、进取精神,与儒家思想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虽千万人吾往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信念一起,造就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为理想勇于献身的民族精神。 毛泽东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愚公移山般的钢铁意志和血性胆魄,揭示出了紧紧依靠人民这个“上帝”是中国共产党人唯一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使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真心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下定决心,万众一心去改天换地的精神标识。 滥觞于远古的愚公移山神话故事,由此完成精神层面上质的飞跃,真正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精神。 3 3000多年来,“中国”一直传承着中国人的共同价值。 国博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表示,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华5000年不同朝代缔造了从不断裂的大一统国家的格局,这使我们有了共同历史。从地缘维度上看,最初的“中国”从中原的中国,发展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这使我们有了共同家园。从内容维度上看,“中国梦”不是虚幻的,有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其本质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使我们有了共同追求。共同的叙事,便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镜鉴。 事实上,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时期,每有重大抉择和时代任务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愚公移山精神,就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曾经破败凋敝的中国,如今被人民建设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发、气象万千的中国,不断创造着“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和“中国震撼”,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历久弥新、不断绽放出时代光芒的写照。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张神根指出,近代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多次被打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到今天,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团结奋斗,所得所获十分不易。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老百姓要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重获应有的地位,就需要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团结一致、不懈奋斗。 正如国博原馆长吕章申所说,选择“愚公移山”是因为这里面有三性:“历史性、艺术性、革命性”。国博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选择这一主题放在其最重要大厅的最醒目位置,其寓意不言而喻。 “愚公移山”,非一日之功。经过十多年高质量快速发展,国博藏品总量达到143万件,不仅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馆舍,在收藏、研究、展示和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国博还大力推动云端服务,打造国博中央厨房,建设智慧国博。云端国博聚合了56个虚拟展厅、100个展览专题网页、50多部短视频,让更多文物藏品和精品展览走上云端,触达千家万户。 在这座恢宏的历史殿堂里,浓缩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演进之路,更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国博每年吸引近千万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国家博物馆之一。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