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一句“好好吃饭”,几多乡思涌上心头

 一中大语文 2023-07-17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美食类网络文艺在生活节奏全面加速的当下广受欢迎,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青睐它内部呈现出的“慢”的内涵。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境实则是人们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体现出一种更具现代性话语特征的“家味”叙事。

主创者在关注食物的同时,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挚情感,借美食的味道讲述情感的韵味。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的食物供给者与大自然相融,将大自然的原生样态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他们对着镜头开怀大笑,展示自己捕获的战利品,每一张笑靥背后都是对现有生活的满心欢喜。这承载着他们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自我认可的获得感和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幸福感。《风味人间》通过微观视角深度诠释“幸福”的味道。夫妻店和老字号等常常出现在镜头里,简单的食材在店家们手中变为吸引四方来客的美食,他们的“打情骂俏”和彼此揶揄成为另一道风景,这是超越美食本身的默契和信任,也是家和万事兴的真实写照。

天地精华孕育万物生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游子们寻觅家乡美食来怀念家乡的人与物,相似的味道让他们实现精神回乡,乡愁得到短暂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缓解。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与向往还能使散落各地的同乡人相聚,在陌生的城市空间中获得家人般的陪伴。食物成为子女与父母、个体与群体、家乡与异乡的情感联结,是最具地域特色和情感属性的生活符号,并在艺术手法的加持下更具人文气息。

(摘编自郝静静《一句“好好吃饭”,几多乡思涌上心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入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紧密融通,实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通过故事情节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不断引导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定位为“中国式的热血与浪漫”的某视频账号主打“国风+剧情+特效变装”,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在主人公与其所扮演的孙悟空、关羽、赵云等角色之间的联结中,传播自强不息、重义轻利、家国情怀等传统价值观,在互联网上获得了众多年轻群体的青睐与追捧。正如一位用户评论道:“希望总要被燃起,给每一个努力的人加油!”

此外,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还具有文化传播与价值观传承的功能,通过对传统文物的介绍、对古代文明与传统价值观的应用,在镜头的讲述中增进用户的理解与认同。央视系列短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五分钟时间,介绍每一个国宝背后所蕴含的往事。《鹰顶金冠饰》一集,在诙谐幽默的讲解中提升了用户对厚重历史文化的接受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将传统价值观寄托于每一则生动的故事里,在这样的“对话”中拉近了沉淀上千年的文物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实现传统文化的“软着陆”。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从而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因此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传播当下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节奏的生活与美食类网络文艺的“慢”的内涵广受欢迎之间的情境,实则是人们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

B.游子们在异乡的城市谋生,寻觅与家乡有关的美食,相似的食物可以让他们的乡愁得到短暂治愈。

C.内涵丰富、受人青睐的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其传递的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当年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D.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先预设受众群体,再制作相关视频,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食来自劳动者的辛苦,网络视频呈现了食材采集过程,劳动者辛苦的背后有着收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B.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要从人民生活中挖掘新故事,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制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才能焕发生命力。

C.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增长迅速,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大 众”走向“分众”。

D.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时间层面上将过去与现在相连,在社会层面上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美食是舌尖上的历史,美食文化是文化长河中一支波澜壮阔的生活欢歌。

B.《寻味顺德》节目通过真实的视觉和听觉、营造的味觉和触觉虚构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家乡场景。

C.美食类网络文艺是一种将美食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寻找食物中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的文艺。

D.徽州臭鳜鱼是取一斤半左右的鲜鱼,净身抹精盐,码进木桶,压上青石腌制几天制作而成的。

4.当今时代,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破圈”传播?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5.某美食博主在异乡定居,工作之余,在街头拍摄各地美食的相关视频,视频让观众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B(“相似的食物”错误,原文是“相似的味道”)

2.C(“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大众’走向'分众’”错误,原文是“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

3.B(A项,是讲中华文明与美食文化,不适合做论据。C项,是对“美食类网络文艺”的定义。D项,重点讲臭鳜鱼的腌制方法,不适合做论据)

4.①不断从人民的生活中挖掘新故事,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紧密融通,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②创作者要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最广大范围地吸引用户。(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美食类视频让在他乡生活且怀念和向往家乡味道的游子们的乡愁得到短暂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缓解。②美食类视频背后的真挚情感及其讲述情感的韵味,也是一道风景,吸引着观众。(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