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不等于落后, 中医不等于保守

 新用户10409029 2023-07-17 发布于黑龙江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起源和积淀经历过漫长岁月,并且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和优势的中医,无论是其众多的医疗技术发明还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都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作底蕴,并伴随其发展而发展。

中医发展的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为“致中和”。这种中和精神,是中国古代人追求的最高目标与最高境界。它具体体现在: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做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无论儒、道、佛,还是农、兵、医等各家,均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和归宿。②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做到人伦和谐,即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和睦,以和为贵,即“人和”。这种中和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仁爱温良、平和宽大的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医以传统文化为底蕴

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中医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中医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重视自然、社会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人(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

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基于这种人文精神,中医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阴阳协调、动静互涵的恒动观: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形气转化运动的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静有常,互涵平衡,意味着健康。运动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中医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中医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未病之先。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源头与底蕴。

中医发展的源泉是临床实践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特别激烈,人类的思维变化特别敏感,任何学术思想必须面对“生存竞赛与不进则亡的局面”。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医诊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数的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吸收传统中医药学之精华,总结临床经验,深悟经典之奥理,兼容新知,使中医药学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因此临床实践是中医发展的源泉。

首先,经验总结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例如1956年北京流行“乙脑”,死亡率极高。周总理命蒲辅周老中医为首,组织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小组,深入疫区,在医疗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提出38法、66方,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经典开发与医疗实践也密切相关。如姜春华提出“截断扭转”的治则,被认为是对温病治则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他认为治疗温病不能拘泥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到气才可清气”的顺应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断扭转”的原则,即重用清热解毒抑制病原,使病程阻断或缩短;早用苦寒攻下,迅速排出邪热瘟毒,及时凉血化瘀。此理论经各地验证,证明对中医温病(如乙脑、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肺炎、败血症等)的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可谓对温病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

再次,兼容新知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随着近百年来西医的逐步渗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亦不断增加,但不管进展如何,临床仍然是中西医结合、中医兼容新知的主阵地。中医与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两种医学又同是以认识人类自身为己任,以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为奋斗目标。

因此,在疾病的诊治中存在着众多的结合点。从临床实践入手,有利于分辨其异同,对比其优劣,进而取此之长,补彼之短,形成合理的结合,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在临床上取得肯定疗效之后,方能进行机制研究、理论探讨及剂型改革等。而上述研究结果的可靠与否,又需要回到临床加以验证,被肯定者将会发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的作用。因此,中医兼容新知“始于临床”又“终于临床”。

中医发展的模式是整体和谐模式

中医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员,必须与它们统一和谐。人要生存和发展,除了人体本身的和谐外,还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社会保持协调关系。如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阴阳调和而统一,五行生克制化于一体,这些都“和”而有序,是中医对人类健康的基本认识。

人体是有机的和谐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类宜主动地适应自然,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性

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人-家-国整体和谐一致观,可减少无谓的矛盾争斗,具备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又联系社会取类比象提出中医方剂之君臣佐使和谐一致的组方原则,体现治疗人体疾病如同治理社会一样,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协同努力。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传承的模式,不单是孤立追求身体健康,而是追求“顺应自然-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这样一种整体和谐状态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生命力。中医发展的模式涵盖了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下的各个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完美人生的追求。随着世界医学从“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使得西医学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因此强调整体和谐的中医日益受到重视。我们要抓住契机,与时俱进,完善中医整体和谐医学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