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前没有棉被冬天怎么御寒2

 钟家台 2023-07-17 发布于湖北

其实,虽然棉花在宋元时期就传入我国,但是当时却并没有普及开来,只是被人们当成一种观赏植物。直到明朝,才在朱元璋的严令下得到推广。在棉被还没有出现以前,古人只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御寒的问题。

古代的穷苦人家到了冬天时,大多用柳絮和芦花充当被子的填充物。虽然这两种材料无法和棉花相比,但是也能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明朝著名戏曲学家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中,就记载了这种情景:“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古代的穷苦人家冬天用芦花、柳絮,这也是为生活所迫。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家,是不愿意用这两种材料的。在古代,除了芦花和柳絮之外,最常用的御寒材料还有葛、麻、蚕丝和羊毛。古代的普通人,身上穿的一般都是粗布麻衣制成的“褐”,到了冬天就在衣服里塞进一些“纩”来御寒。

古人所说的“纩”,实际上指的就是丝絮。在《小尔雅》对“纩”是这么解释的:“纩,绵也。絮之细者曰纩也。”古代的丝絮有很多种,差一点的是由葛、麻丝制成的,古代的普通人一般都选择这种材料来御寒。再好一点的则是由丝绸制成的,这种丝絮是古代大多数有钱人的选择。对于古代的贵族来说,他们是不用担心如何过冬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不但有炭火还有狐裘皮毛用来御寒,这种由动物毛皮制成的短袄,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襦”。

在古代,能够穿上“纩”制成的衣服御寒,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待遇了。对于古代的大多数穷苦人家来说,很多人只能穿更差的“缊”来御寒。这个“缊”指的是用乱麻旧絮制成的衣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破衣烂衫。例如孔子的弟子曾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他当年不得志的时候,穿的就是由“缊”制成的衣服,而且一穿就是十年。这种衣服撸起袖子就能看到胳膊肘,正所谓:“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因此产生了“捉襟见肘”这个成语。

在古代,最好的御寒物当然是动物毛皮了,例如狐裘或者羊皮袄。但是这两种东西都比较昂贵,一般人家都用不起,只能用柳絮、芦花来御寒。但是这两种材料的保暖效果确实不太好,无法帮助古人抵御寒冷的冬天,所以古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不少可以帮助御寒的物品。例如北方的土炕,晚上睡觉前烧的暖暖的,一整夜都不用担心寒冷,还有日常用来御寒的手炉、汤婆子等,这些小物件在冬天都非常的实用,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