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竹林书院 ![]()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已成人的 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 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传》之一章 ![]()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① 结束诚意一章,孔子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听讼,吾犹人也。” (《论语。颜渊》)吾,我。犹人,和人一样。听讼,讼就是争论嘛,双方争论的时候,我去听讼,我去当法官裁判,吾犹人也,我还是和其他人一样,跟法官一样,我做得到。 但是有一条:“必也使无讼乎!”我(孔子)当法官的时候,就和一般当法官的不一样。一般当法官的就是(判断)哪些对哪些不对,裁判了就完了。孔子的想法是“必也使无讼”,希望整个世界的人,都不要出现(诉)讼。哦,这个就高级了,就是要使人人都成为圣贤,人人都没有(诉)了,法院都要关门了,公安局都要关门了,尧舜之治(就实现了),当然这个是孔子的希望、理想。 那么怎么才能够不出现争论呢?关键问题是要做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没有诚意的人,“不得尽其辞”,说谎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把话说完,把他理由说完,无情者,就是没有诚意的人,(就是)坏人、小人。“不得尽其辞”,(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他说的话别人都不听,他没有必要说;另外一个可能是他本人良心发现,他不说假话了。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诚意,都能够真诚。 ![]()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推开来(阐述)。“畏民志”,这在文言当中叫动词提前,使人的想法都能够时时刻刻处于敬思当中。处于敬畏当中,让人想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窘况),说不得谎话,说不得瞒心昧己的话。“此谓知本”,这个也叫知本。那么恐怕大家有一个疑问,前头说的才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嘛,曾子在这里怎么又说诚意是本呢?究竟知本这个本是诚意还是修身?我们可能有这么一个想法,就要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槐轩把它解释(清楚)了,槐轩说,《大学》上所谓的修身,只从修身这两个字来讲,没有具体内容,那么修身只是一个概念。 怎样才能够修身呢?前面那几个就是修身的具体内容:正心、诚意、致 知、格物。这四个合拢,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合起来才有修身这两个字嘛。这个话说得很通泰,不然为什么曾子在这(里)又要强调“此谓知本”呢?那是不是和孔子所说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一致了呢?槐轩认为是一致的,此谓知本包含了修身,(修身)具体地说有诚意、正心、致知、格物(等功夫次第或内容)。因此槐轩就得出结论:所谓修身者,即诚身也。说具体一点,修身就是诚身。修身是不具体的嘛,修身只是个方法,怎么修嘛?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就这样修,一步一步来的。 所以,曾子在这里再一次的强调,所谓知止,就是要修身,修身就是诚身,诚身首先(要)解决正心的问题、解决诚意的问题。那么心与意的区别又在哪呢?《大学恒解》以心的发动处为意。心者,身之所确定的一个看法。念头跟看法有区别,看法是已经成了一个概念了,意是什么呢?(是)一闪的那个东西,(是)念头。 《豫诚堂家训》上有两句话:“念头好而是非分明,实践乃为诚意。”就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念头,一闪念的东西,慎独就是把一闪念的好的东西让它成为意见,不好的东西马上就故掉了、消灭了、去掉了,善恶清楚,对不对? 所以从意到心最后表现在你身上、你的行动(上),作为诚身来讲,已经是指你有所理解,有所行动,做得好不好(已经)从你身上表现出来了。但是,你的身有没有诚,必须要从意和心两方面去研究。从意到心,就是脑筋形成的一个概念、做的一个决定了。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修身的过程,修身必须有这个过程,不然修身是一句空话。把修身翻译出来就是你要使自己合乎德,合乎天理良心。但是(这样说)不具体,怎样才能修身?必须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过程来实现),修身是结果,对不对啊? 既然修身是本,怎么诚意又是本呢?因为修身就是诚身,修身是空的,诚身具体了。修身和诚身两个看起来是不同的,修身是你要很好地修持自己或者修炼自己,但是如何修炼?达到目的需要(做)什么?必须诚身。从意到心,最后反映到身上,身必须是诚的!所以在《传》的最后,为什么又要提“此谓知本”呢?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的《传》之一章,重点谈的(是)诚意。在整个《大学》的功夫次第当中,诚意是一条很重要的内容,用槐轩的观点来说叫作“立德之基”,诚意是基础。通过格物和致知,就能够实现诚意。但是,诚意是作为《大学》整个功夫次第的基础,因此我们上一次所学习的,不仅谈了诚意,而且谈了格物,谈了致知,谈了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止于至善。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