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竹林书院 ![]()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己成人的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传》之五章 ![]()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作为真正的仁君和君子来说,最后还是要归到自己身上。你有两个臣,一个臣是个坏臣子,另一个臣是个好臣子,但是用不用还在于你嘛,所以最后还是要归到自己身上来。责己,归到这来,这一节就是谈责己的。 “见贤而不能举”,看到贤人不能够把他举荐出来,除了那个臣子见贤而不能举而外,你本人有没有失职的问题啊?你自己错用了臣子,你又该怪谁呢?怪你自己嘛!所以就叫作“见贤不能举”,这个好臣子,你不能够把他举荐出来,不能够提拔他。 “举而不能先”,这个要求更高了。你要提拔他,你要举荐他,又不能先,什么叫先?先用。其他人都用完了,这个当什么长,那个当什么长,最后你才再提拔到这个贤人,这个叫什么?命也。命,怠慢的意思。你对这种人怎么能怠慢呢?应该尊重嘛,是不是啊? “见不善而不能退”,看到那个不好的臣子,你不能够辞退他,贬他的官,不用他。“退而不能远”,你即使把他辞退了而又不能远,所谓“不能远”是不能够流放他,还是把他留在朝廷上,不当组织部长,那就当宣传部长,双流做不好,弄到邛崃去,调个位置,对不对啊?这个叫“退而不能远”,从那个位置上退下来,你还是要用他嘛,没有流放他嘛。这个叫作什么?过也,错误!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啊?是贤人你就要用而且要重用,而且要提前用,是这么一个意思嘛,对不对?“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都是过错。“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呢,也是错误。 那么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看到贤人,必须用而且快用、重用。看到不贤的人呢,马上辞退,而且还要把他赶出朝廷。 说到用人,是你用臣子,臣子用人,都应该是你的责任,都该由你管。这两段主要是说如何用人,用人的根据是什么。之所以一个人是坏人,之所以另一个人是好人,谁来评价他?谁的眼睛最亮?人民!为什么人民的眼睛最亮?那是因为所出的政策也好,所出的措施也好,最直接影响的是老百姓,对不对?治国要懂得这个道理嘛。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因此,就提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来了:“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深刻得很!《大学》讲得很透彻,把根调找到了。 “好人之所恶”,这个“人”是老百姓,不是指天子,不是指国君。“好”,喜欢。喜欢人之所恶,老百姓不喜欢的,你去喜欢。“恶人之所好”,你讨厌的是老百姓喜欢的,这个是反起来说的。“拂”者,违背也,违背了老百姓的好恶,此为拂人之性。 结果是“菑必逮夫身”,灾难就来了,就要直接影响到你自己。“身”是自己嘛,自身嘛。灾害就要降临到你身上。为什么这儿要加一句“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呢”?原因(就)在你用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还是为百姓,就是这个问题。 纣王,他喜欢飞廉、恶来(这些人)①,(飞廉、恶来)那时候一天到晚争钱,争美色,修房子。纣王就用这种人,但是他用的这种人,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恶人,就是整老百姓的人,对不对?纣王就喜欢飞廉、恶来,把贤臣比干挖了心,这个就是昏君、坏人。坏的领导者就是拂人之性,和老百姓不是一条心,这个就叫作“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喜欢的是别人不喜欢的,不喜欢的是别人所喜欢的,这个就是叫作和老百姓走相反的道路,其结果就是“菑必逮夫身”,“ 菑”是古“灾”字。这个灾祸,就一定要降临到他的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这是一个总结。上面说应该怎么用人,应该怎么用好人,应该优先用好人;应该怎么把恶人赶走,“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不用坏人。 这些都说完了以后,最后的结论出来了:“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这个大道就是喜欢好的,讨厌坏的——好好恶恶之道,这也就是君子大道,用人的大道。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忠”,尽心的意思。 “信”,诚诚恳恳的意思。君子有大道,就一定要尽心的、诚恳的来得之。这个“之”,是指贤者。君子应该有好好恶恶之道,就一定要尽心、尽诚来得到贤者。“泰”是指奢侈,“骄”是指骄傲。“以失之”,用骄傲、奢侈的这种态度(来对待贤者),就要失去贤者。“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这个(是)针对谁在说呢?(是针对)国君在说。前面已经说了,什么是贤臣,什么是奸臣。贤臣应该怎么处理,好臣应该怎么处理。最后归结到国君,一定要分清是非,分清善恶,用贤臣,逐小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样的话,孔子、孟子也讲过,要亲贤人远小人。作为国君、天子来讲,那就是一个用人的问题,你用哪种人?前面举了很多例子,也对你说了,小人你就要“放流之,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对于贤人,你就要做什么呢?不仅要用,而且要先用,“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是你的错误!不仅要用,而且还要提前用,要重用。这就是用人的问题,和你说清楚了。 最后的总结,就是这两句话:“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前头一句,忠信以得之,要尽心尽力地去得到贤者,任用贤者;后一句讲,不能有丝毫骄傲或奢侈的心去对待贤者,两方面都说了,是讲的用人之道。到这儿为止,总的是谈用人之道。《大学》的用人之道,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爱贤恶恶。”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作为国君来说,有两件大事:一个是用人,一个是用财。(前面)把用人之道解决了,最后一段说用财。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财有一定的规矩,是很有道理在里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生财,不生财怎么行呢?是不是?不生财,吃都吃不饱。生财还是有大道的,是国家很重要的问题。“则财恒足矣”,“恒”字当成“常”字讲,就是经常的能够满足了。做到哪几样就可以满足了呢?就是“生之者众”,所谓“生之者众”就是生财的人多,大家都有事情做,士农工商都在尽心做事;“食之者寡”,消耗的人是少数,那就是人人都在为国家做事。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为之者”,指聚集财富的人、生财的人 疾,快。大家都在生财,积极地生财。“用之则舒”,“舒”是“慢”的意思,消耗得慢,消耗得少,不是一下子就把它用完了。 做到了“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国家的收人就“恒足矣”。都是勤快人了,没有懒人了。消耗(财物)的或是岁数大了的人,或是小娃娃, 有能力的人都在做贡献。“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说生财的形势。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把这个国家搞好,财很重要。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这里又出现了两种情况,大家注意一下:一个是以财发身,一个是以身发财,这个很重要。贤良的国君或天子,就是以财发身,用创造的财富来发身。所谓“以财发身”,就是把所创造的财富散发给大家,而不是他一个人把它独享。当年尧舜这些贤君把民众努力创造的财富分配给大家共同来享用,他就得到了美誉,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当然他就发身了,所谓发身,就是得到人民的拥护。 不仁者就是“以身发财”,那些昏君或不仁者,就是“以身发财”。什么叫以身发财?就是靠你自己的名誉去把所有的钱拿到自己这里来作为私用。“以财发身”,是把聚集起来的财,不是拿给自己而是散发给人民。“以身发财”,是把财富聚集起来,不是分给人民,而是自己一个人去私吞了。“以财发身”与“以身发财”的区别,就在这里 那么哪种人是“以财发身”呢?仁者。哪些人是“以身发财”呢?不仁者和昏君。这里就给我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所谓 “生财有大道”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民创造的财富应该怎么安排或分配?人民创造的财富是分配给人民享用还是你个人独占,这就是“以财发身”和“以身发财”的两种不同的表现。“以财发身”就是仁者,大家创造的财富应该大家使用。昏君就不同,大家创造的财富是我自己的。这里就有一个聚财的问题和散财的问题。而作为生财的大道,该聚财还是散财呢?很明显,(是)散财,所以就有“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