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又叫“小肉疙瘩”、“小肉瘤”,是一团团边界清晰的小肉块,推起来能动,不红、不痛、不痒,生长速度总体不快,但长出肉瘤的点位多,而且切除后容易复发。 中医病症里没有“脂肪瘤”之说,而是称它为“痰核”、“痰湿膏脂”,辨证上属于痰气互结,即人体气血在经络血脉运行,当气不走了,和体内痰湿勾结在一起,出现“团团伙伙”的问题,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有专门的描述。 所以解决的思路是把痰化开,促气运行,瘤体慢慢消散。 而痰的产生,来自于脾,脾不健运、脾虚之后生痰,慢慢痰湿凝聚,当气也不循行的时候,出现气虚瘀滞的问题,如果瘀滞遇到痰湿,以痰结为核心,慢慢越长越大,最后在体表就凸显出大小不等的肉球。 无论是脾、气的问题,根源是正气不固,所以风邪浊气渐生。 去年过年时,我遇到一位脂肪瘤患者,最开始切过一次,结果半年左右的时间便复发了,他发现脖子和胳膊又长了2个,实在不想做手术了,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我这里。 一番检查后,我说:你不光有2个,大大小小有12处。 患者震惊了,有些小的他压根没注意,患者脉细弱,舌质淡,苔薄,形体较为瘦弱,精神疲惫。平时四肢常有倦怠乏力感,食欲不佳。 辨证后见方:党参、白术、生姜、鸡内金、昆布、白芥子 这6味药,在对付脂肪瘤上用三步调理: 第一步:扶正,党参、白术、生姜,党参当头,它是补气要药,扶正气目的是防止反复发作。 第二步:健脾,鸡内金、白术,一个健脾益气,一个化积消滞,既解决问题又防止伤正。 第三步:化痰,昆布、白芥子,软坚散结,利水化痰,尤其是白芥子,堪称对付顽痰的首选。 这6味药实际是协同作战,既化痰核又补脾胃,既消积又扶正,攻防兼备,把脂肪瘤的致病因素、破解难点和防止复发都考虑进去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再次见到患者的时候,发现他身上的脂肪瘤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稍微大的还没有消失,但也有了明显的减小 ![]() |
|
来自: 黄氏中医 > 《脂肪瘤!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