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原创 | 春林:阳新大杂烩

 相子诗生活 2023-07-17 发布于湖北

© 摄影:仙湖画廊

  阳新大杂烩 

 文/春林

© 摄影:作者提供
上次清明节,我回阳新老家探亲,返程时在县城汽车站院内等车的时候,看到不远处小吃店的门眉上赫然挂出一个纸牌,上面写着“阳新大杂烩,5元一份”。尽管我肚子并不饿,可是这个响亮的名字却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感觉久违的一丝亲切感涌上心头,也一下子勾起了我的食欲。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走进小吃店,要了一份“阳新大杂烩”,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不错,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
并非大鱼大肉,也与山珍海味毫不沾边,这对我有如此魔力的东西不过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杂烩。
杂烩是中国菜的一种传统做法,由多种食材混合烹烩而成,一菜多样,琳琅满目,各地传闻很多,五花八门,也各具特色。阳新地处鄂东南紧临江西,是隶属湖北省黄石市的一个小县城,我的老家就位于县城十几公里外的偏僻乡村。“阳新大杂烩”这道美食就诞生在这些民风朴实的村野农家,虽说谈不上声名远播,在中国的美食辞典里也找不到它的名字,却是家乡人难以割舍的最爱。
大千世界,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可谓数不胜数,取名“杂烩”的烹调品种也不胜枚举。“阳新大杂烩”作为我的故乡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道菜肴,在我们老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且久负盛名。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这么多年,对于这道美食我至今仍念念不忘,情有独钟。
虽然阳新各地制作大杂烩的方式方法有些细微差别,但几个常用的食材基本上不可缺少:油面,干炒面,折子粉,猪血丁,苕粉丁,豆腐丁,干竹笋,黄豆芽,黄花菜(金针),油渣和猪油等。咋一看,这么多食材品种令人眼花缭乱,但总体来说,还是以面条(油面和干炒面)和粉条(折子粉)为主,其它食材则根据需要酌量取舍。但并非这些食材的简单堆积就能做好一道美味的“阳新大杂烩”,每种食材加入的顺序、食材多少的比例以及加入食材间隔时间的掌控都有技巧。那些长期承办农家筵席的专业人员熬制的“阳新大杂烩”尤其正宗美味,让人吃起来满口留香,余味不绝。
我虽没有亲自参与过熬制这种大杂烩的经历,却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对于熬制杂烩的过程也略知一二。首先将干竹笋和黄花菜用水浸涨泡软,再与黄豆芽一起剁碎,然后放入铁锅翻炒,炒好后盛起来放在一边备用。将阳新特有的折子粉捏碎为长约一寸左右放入水烧开的大铁锅内,然后依次放入干炒面、苕粉丁、豆腐丁、猪血丁,油渣、猪油以及之前炒好的黄豆芽、黄花菜和干竹笋一起熬制。几分钟后再放入拧碎的油面,添加适量的水和佐料,熬制成粘粘的糊状即可以出锅。这里面要强调一种重要的食材——油渣,即肥肉榨油所剩下来的肉渣,它是增加大杂烩香味的关键食材,没有它就没有那种特有的香味了。
一提起“阳新大杂烩”,让我无法不生出无限感慨。每年大年三十,我们那儿的山村农家都有熬制大杂烩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大年三十吃过早饭后,大人就开始准备熬制大杂烩所需的食材,临近中午时分,家家户户就开始在自家的一口大铁锅里熬制大杂烩,瓦房的屋顶上空纷纷冒起炊烟,空气里到处弥漫着四溢的香味。因为我们老家是年三十晚上吃团圆正餐,而中餐就吃“阳新大杂烩”,这早已成了心照不宣的习俗。熬好了大杂烩,每人盛上一碗,自己找个地方吃将起来,或站着,或坐着,或蹲着,那种感觉、那种味道还有那份情怀至今让我回味不已。邻里之间还会端出自家刚出锅的大杂烩,彼此攀比互相评论一番。
锅里吃不完剩余的大杂烩怎么办呢?就用一口大瓷缸盛装起来,冬天气温较低,可以保存若干天都不会变味。由于食材众多,熬制一次大杂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都会特意弄得多多的,不光是为了大年三十中午吃一餐,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留作过年接下来的几天备用。于是,新年到来,人来客往,喜气盈门。到了吃饭时间,如果有需要,就把瓷缸里的大杂烩弄一些回锅热一下,简单快捷,之后盛起来端上桌,一盘诱人的别具风格的美味佳肴就大功告成了。
除了过年,“阳新大杂烩”还是我们老家乡村置办筵席的招牌菜肴。无论是家庭的红白喜事或是集体祭祖之类群体性活动,全村乡亲得以有机会聚在一起大摆筵席,场面热闹非凡。筵席开始后的第一道菜必定是“阳新大杂烩”,它不仅最先出场,而且是万众瞩目,就像领衔主演的大明星要即将登场。满座食客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甚至还急不可耐的喊着“大杂烩,大杂烩”。一会儿,满满一大钵香喷喷的大杂烩端上桌来,色彩斑驳,油光闪亮,清香扑鼻,仅仅只是看一眼,就让人耳目一新、胃口大开。席上的乡亲,争先恐后的你一勺我一勺,刚刚端上桌的大杂烩很快就见了底,被瓜分的干干净净。满座的乡亲无不赞不绝口,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筵席置办成功的关键也是看这第一道端上来的大杂烩是否正宗美味,而接下来依次端上桌的其它菜肴却好像都成了陪衬。这种筵席的风俗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
久别故乡的我,至今仍惦记着这一口“阳新大杂烩”的味道。偶尔回到家乡,我也会应邀参加宗族乡亲举办的筵席,而每次都让我特别期待和浮想联翩的依然是那即将端上桌的第一道菜——“阳新大杂烩”。每每吃进嘴里,感觉都是清爽可口,香味浓郁,那种难以言状的感觉让人久久回味。多少年过去了,这种“家”的味道一直让我萦怀于心,难以忘却。
除了满足口福,“阳新大杂烩”也是乡亲们彼此之间建立感情的纽带。每当一家熬了大杂烩,通常会给亲朋邻居端上一碗,让他们也品尝分享一下劳动成果。每次村里筵席后剩余下来的大杂烩也会被分发馈赠给各家各户,这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节。
朴素的情谊,和谐的乡邻!
“你家的杂烩味道真不错”、“真好吃”、“手艺真好”,如果能得到这样的夸赞,当事人必将喜笑颜开,满满的成就感。
如今,“阳新大杂烩”早已走入故乡的千家万户,只是由于食材的繁杂以及不易长时间储存,通常只在寒冷的春节期间或食客众多的筵席上才能看到。偶尔在沿街的小吃店也惊喜的发现其踪影,正与我上次在县城汽车站等车时偶遇的那样,让人倍感亲切,不由自主的伫立遐思。
几种极普通食材的有机搭配,却在无意中激发了人的味蕾,让故乡的亲人如此迷恋,让远方的游子欲罢不能,以致成为一道美食,一种习俗,一份浓浓的亲情与乡愁。
(2023年7月14日于赤壁)

作者简介:春林,湖北阳新人。1968年生。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化学系毕业。高级工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