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文,习新医,为民服务

 微言喜语 2023-07-17 发布于江苏

韵之


——纪念新四军“义务军医”罗敏修   

新编《歙县志》、《徽州近代人物》有载:罗敏修(1906~1979年),1930年上海南洋医学院毕业,授医学士位。1933年在上海创办立德医院,抗战后归里,在岩寺办徽州医院,为在徽州推广西医卓有贡献。1938年3~5月新四军在岩寺期间,叶挺军长誉之为“义务军医”。   

罗敏修先生生前曾在其《水调歌头七十岁自唱》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研文,习新医,为民服务”。笔者虽未与罗敏修先生有过直接的交住,但在徽州区建区初期曾与其小儿子罗日全结交多年,不仅听罗日全讲述过其父亲的往事,还看过其父遗留给他的收藏,读过罗敏修先生的诗词遗稿《词韵》。此文结合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以及其子罗日全的保存等,撮要叙述罗敏修先生“研文,习新医,为民服务”的行迹,借此缅怀、纪念这位历史人物不平凡的一生。


一,“研文”   

罗敏修先生是学西医的,五年的大学专业学习,使其不仅精通医用英文和日文,而且通晓医用法文和德文,曾翻译过《化验手册》等医用书籍。只是很少有资料提及其“研文”方面的成就,罗敏修先生的《词韵》遗稿足以说明其在古诗词方面的功底是相当的。其中的《哭母四首》和他1943年填的《烛影摇红-怀友》词应该算得上是其代表作。


《哭母四首》


一 :极目萧条九月秋,凄风苦雨更添愁。慈颜竟别悲哀动,懿训长承涕泗流。回想病情伤变幻,追怀遗语在弥留。功劳难报终身恨,强慰严亲泪暂收。


二 :千里奔波累父亲,只缘儿女寄风尘。园蔬野藿甘茹苦,淡饭粗衣惯耐贫。夜课残灯常伴子,晨炊余火每分邻。可怜弟妹俱黄土,莫慰慈怀少四人。


三 :秋来何事倍神伤,玉露西风冷北堂。点点丰山愁不尽,悠悠水恨绵长。良箴在耳推慈德,博爱存心济故乡。菽水承欢虚愿望,一庭凉月泣寒窗。


四 :烽烟寇骑半乾坤,瘦菊寒枫正断魂。入室不闻阿母唤,趋庭犹记老人言。王修哭社诚能感,曾子居丧礼尚存。月落乌啼思孝曲,满天霜气幂山村。


《烛影摇红-怀友》


砧杵声催,练江木落秋风急。一时高会聚良朋,欢乐重相识。弹指年光过隙,更那堪,骊歌别客。水枫凌露,篱菊傲霜,寒天凝碧。千里关山,锦书寄语长相忆。家园芳信负烟云,历乱愁如织。怎奈欺人发白,数归期,还将腊日。竹风扫径,松雪留明,梅花含色。


罗敏修先生的“研文”不仅提现在诗词方面,他在收藏方面境界也是相当的。我曾在其小儿子罗日全处见过罗敏修先生生前收藏的古钱币和部分字画,其收藏的古钱币品种虽不是太多,但大多是精品,其中秦半两和汉五铢币就有好几枚。其字画收藏至今仍有印象的一幅是“杨州八怪”之一罗聘画的《鬼》,虽有残破,但绝对是精品。还有两幅书法墨宝,一幅是有“江南半才子”之称的曹文植为其妹五十大寿书的贺幛,一幅是清宰相曹正庸为其姑母(曹文植之妹)五十大寿书的贺幛。曹氏父子的墨宝均得之共藏是很难得的。透过罗敏修先生生前的诗词和收藏是足以说明罗敏修先生是扎根文化底蕴深厚的徽州大地,热爱生活追求有品位生活的。


二,“习新医”


这里所讲的“新医”,就是有别与传统“中医”的“西医”。罗敏修是1926年,考入上海南洋医学院学医的,1930年毕业时授医学士位。先后受聘于慈航、惠生及新中国医研究院,在诊断、解剖、皮科、育婴、卫生等科任教。1933年,他租下上海法租界跑马厅路87号,创“立德医院”,开始悬牌行医。而且是边教书,边看病。其中他受聘的惠生高级助产校当时附设有平民产科医院,是慈善机构,别人上一堂课两块银元,他只收一元。他的一首打油体诗《示诸生》是他当年教生涯的真实写照:“铃响到讲堂,点名呼一场。念完油印句,吸尽石灰香。老旦鬓发白,三花脸自妆。为期诸子懂,辛苦又何妨?”教学实践中,有感于当时的劳动妇女不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且在生育上,常常连生命也得不到保障。他告诫学生:要呼吁社会,大力提倡新法接生。


“寇骑纵横国不安,江南江北万家寒。”罗敏修《十月十五夜望月》。1937年,迫于时局不安,罗敏修携一家老小从上海疏散回徽州,沿途看到逃难的老百姓骆绎不绝,十分感慨。几经辗转,在岩寺租下房子,创办了黄山脚下较早的一家西医诊所“徽州医院”。还设了产妇科,由其亲属也是学生的程振翠和程日芬(即田井,“皖南事变”前为中共岩寺区特派员)担任助产士,积极推广新法接生,使这一新事物在古老的徽州大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全国解放,百废待兴。上海、杭州、合肥的卫生医疗单位都邀请其去共事,他均婉拒没去。1952年,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抛弃个体诊所,携医疗器械,与老中医金霁时、方建光,西医沙怡如等组建了岩寺联合诊所并任所长。1960年以后,又参与了岩寺区卫生院(现黄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的组建工作,并一直担任负责人,默默地战斗在基层医疗一线,为西医在黄山脚下的推广做了最大的努力。

三,“为民服务”


上世纪中页,在黄山脚下岩寺一带,罗敏修先生不仅是医术远近闻名的,而且医德是有口皆碑的。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无钱的:也无论是有权的,还是无权的,只要上门求医,都一视同仁,认真诊治,绝不厚此薄彼。即使是下班后或节假日,甚至是在吃饭或者深更半夜,凡请他看病,皆有求必应。且任劳任怨,从无嫌烦的字样。


也正因为罗敏修先生高超不凡的医术和“医者仁心”的精神品质,早在1937年底,罗敏修先生就应黄诚(北平学联主席)之聘,担任七政训练班岩寺工作团义务医师。


1938年春,岩寺成为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站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便陆续汇集到这里整编,罗敏修先生的“徽州医院”自然就繁忙起来。叶挺军长赞誉他是“新四军义务军医”。陈毅老总也常到他的“徽州医院”和他谈形势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闲暇时还一起下过围棋。1959年,政府征集革命文物,罗敏修先生将陈老总当年送给他的那副围棋交给当地政府(现存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翌日,从沪杭退驻岩寺的宪兵团就抄了“徽州医院”(红色堡垒户),抓走程振翠烈士(罗敏修的姨妹和助手,1936年参加革命,奉命坚持原地斗争,被叛徒出卖后牺牲。)和罗敏修先生。后来又抄了几次家,终因查无实据,罗敏修先生才在当地群众联名强烈要求看病的呼声下,被保释了出来。此后,他就在特务的秘密监视下看病行医多年。


解放战争时期,罗敏修先生先后多次冒生命危险,深夜步行三十余里山路,到黄山游击队驻地,给游击队指战员疗伤治病。


全国解放后,罗敏修先生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基层医疗事业中,从不以“曾有功与革命”者自居,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的初衷,扎根基层,几十年如一日,履行着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天职。据其子罗日全回忆说: 在他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上班去是给人看病,回家来仍要给人看病 。既使他六十多岁时,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词的概念,仍经常出诊,每逢这种时候,母亲总会叫我们兄弟中的一个去陪伴。就是在他卧床不起的最后岁月里,还常常在床边给人治病,且从未见过他收取一钱一物。


“救死扶伤,数十年如一日,爱国进步,尽毕生为人民。”是罗敏修先生当年去世时悬挂的一幅挽联。罗敏修先生解放初期曾当选为皖南区各界代表大会代表,是歙县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作者:韵之2023年7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