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天齐庙的第一次探究,是在2017年10月。一个周末,我的朋友盛凯邀请我与他一起前往肥城市共同进行历史调查。对文物古迹一向很有兴趣的我欣然同意了。 10月28日我们乘一辆车,很早便开始了这一天的寻访古迹之旅。上午我们参观了堽城坝和北极阁。下午3时许,我们驱车到达了此行的第三站——肥城市湖屯镇张店村的天齐庙。 ![]() 下车后我们目光所及,看到的却是一座已倾颓的古建筑。它处于一座土台之上,由青砖建成。从庙门口磨得很是光滑的石阶可以看出,古时这里的香火想必很繁盛,来此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我们走进已坍塌的庙门,看到了许多建筑残件散乱在地上。虽说古庙的建筑只剩下些残垣断壁,但是从这些残件中仍可以看出,当年这座古庙是美轮美奂的。一些木构件经过了精雕细琢,上面有着复杂的纹饰。只可惜它们现在只是与荒草为伴了。从远处望去,这座规模庞大的古庙留下的废墟还是给人感觉震撼的。 看到的这处废墟,使我有很大的兴趣认知它的过往。经查阅史料,得知此庙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在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清乾隆年间、清道光年间、民国年间多次重修。它占地规模达到了13830平方米。山门高大,殿宇辉煌,方圆广袤,共有殿堂25座、道房6处,十分壮观。道观坐北朝南,前为山门,门内有钟、鼓二楼及雄伟壮观的天齐殿。两侧的偏殿里供有神像,除东岳大帝外,还有天齐娘娘、慈航真人、四大灵官等。东廊房北端有月下老人像,过去求婚的男女均到此叩拜。正殿的东侧有子孙娘娘殿,是求子处。庙内古碑古匾众多,记录了建庙历史和捐款的工商号及人员名单。 建国前,肥城天齐庙的香火很盛。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至四月初一,是天齐庙会。届时庙的周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内则香烟缭绕,钟鼓悠扬,磬声回荡,求神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后在政治运动中,此庙大部分被拆除,剩下的部分殿堂被用作学校。1984年学校搬离,便形成了我们参观时见到的废墟。庙内原有部分石碑,被运往碑林和博物馆保存。 参观完这处荒废的寺庙之后,又过了几年时间,我在翻看拍摄的照片时,忽然记起了造访过的这处庙宇。那么,在笔者的家乡山东省济宁市,有没有天齐庙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在手机的百度地图上进行了搜索。所搜的结果让我很是吃惊——在广大的鲁西南地区,竟有着数量如此之多的天齐庙。它们在地图上宛如满天的星斗一样分布着。济宁的任城区、兖州区、汶上县、泗水县和菏泽市的巨野县、曹县等都有分布。有的庙至今仍存,而大部分则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仍留下了“天庙村”、“天齐庙村”的地名。我感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于是接下来打算再去探索一下鲁西南各地的天齐庙。看看这些庙宇始建于何时、供奉何神、现存状况如何。 2022年7月,正值暑假期间,我的家人去了包头避暑度假,而我因为要参加几场重要的考试,留在了济宁。月底我终于完成了考试,想出门散散心,于是便将目的地定在了汶上县刘楼镇的天齐庙。它所在的村庄名为天庙村,是因着这座庙宇而得名的。我把车开进了村里,但是沿村中的道路行进了一圈,并没有找到庙。我下车问了问村民,他们告诉我,天齐庙在村庄正中的一处高台之上,原先的规模很大,但1966年在政治运动中遭到破坏,现只存一座殿,里面的神像也被移除了。 ![]() 我顺着村民的指示走到了那处高台,高台高出周边的道路约2米,有水泥砌成的阶梯可以上去。高台的主要部分现在成为了村里的全民健身广场,上面造了各种健身器材。唯一保留下来的殿位于高台的东南角处,殿前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我走进殿中,看到里面果然没有了神像,正中央摆放着一只硕大的香炉,香炉里面还余有许多香灰,看样子不久之前还有人在这里焚香祷告过。殿里的横梁已被悠久的岁月里人们所敬之香的烟熏得乌黑。四壁所用的青砖,由于不久前刚下过一场雨,空气还很湿润,上面凝结了些许水珠。来到这里确实能引人思古之幽情和对岁月之感慨。 当地村民看到我对这座古庙很有兴趣,便向我讲述了当地流传的和这座古庙有关的故事。传说这里最早是一处佛教的寺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偶然捉到一只“参娃娃”,吃掉便可飞升天界。于是,他便吩咐小和尚拿去煮熟,约好友一同享用。老和尚到了庙门口,等候好友的到来。小和尚贪嘴,过一会便偷吃一点,不一会就被他吃光了。小和尚怕被责骂,便想出一个办法:把煮参娃娃的汤泼到寺院内的地上,对老和尚说参娃娃跑掉了。不料参汤刚泼到院内,整个寺院便腾云驾雾,飞升天界。庙飞走后,当地村民在原址重新建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庙,后来就叫做天齐庙。他讲的故事确实很有意思。但是当我问及建庙的具体年代时,他却说根本记不清了。 第三次去探访天齐庙,是在2023年的5月。这一学年带高三毕业生是很紧张的,在监考第三次模拟考试之际迎来了难得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便去巨野县的天齐庙参观考察一番。 虽说是在另外一个市,然而这处天齐庙距离我的工作单位说不上远。它所处的位置,在巨野县的东南处,我开车只用了半个小时便到了。刚到这里我便望见了一座高大宏伟的庙门,庙门东侧有一座文物保护碑,说明它是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 ![]() 巨野县的这座天齐庙是我造访的所有天齐庙中规模最大、也是当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庙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占地面积10余亩。天齐殿前的几块石碑是重修该庙的记录,也向人们介绍了庙的历史。庙的始建年代为唐朝中期,距今已有1300年左右了。明朝万历年间,善士陶敬聚社集资对庙宇进行了重修,现有石碑为记。清代时,巨野县天齐庙又于康熙、道光、光绪年间不断增修扩建,规模日臻完善。建国后,天齐庙一度遭到破坏,仅余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三大殿。2000年,在当地人士张传芳的参与下,广结善缘,筹款对庙宇进行修缮与重建。2014年开始,在原有殿堂的北面,又新建天齐大殿,我这次参观的时候该殿仍在建设之中。 庙内与石碑并立着的是一株古槐,它在古老的天齐殿之前。据殿前坐着的一位老者告诉我,这株槐树与庙同龄。如此算来,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现树围5米余,然岁月荏苒,树早已朽枯中空。现仅存外皮10厘米许,却依然虬枝繁叶,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树的枝干及周围的栏杆上系满了红色布条,这是人们为祈福系上去的。 古槐北侧便是天齐庙历经各种劫难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天齐殿、三皇殿与文王殿。这三座大殿均面阔三间,青砖砌壁,灰瓦覆顶,古雅肃穆,犹显庄重典雅之风。天齐殿的正中央供奉着的是黄飞虎,别名武成王,是民间崇拜的东岳大帝,旧时皮革业所信奉的行业神袛之一。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地府即十八层地狱。天齐殿中他身披黄袍,束有红布,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得特别有威严。三皇殿中正中央供奉的是人祖伏羲,对于他笔者并不陌生,曾去过多座庙宇。这里他的造像只穿着树叶制成的简单衣服,手里拿着他最为著名的创造——八卦图,在他的头顶上还长了两只角。在殿门外还有一座2008年立的石碑,上书十三个大字“人祖爷显灵圣救苦救难救百姓”。可见人祖伏羲在整个鲁西南地区,是广为受到人们的尊崇的。文王殿中祭祀的是周文王,殿顶的瓦上长满了青草。 ![]() 其他的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和华佗庙就都是近些年来重建的了。这里的没座阁和庙中均供奉着不同来路的神仙。有一位参观过这座庙的旅游博主在论坛上曾写道:“庙中除了供奉着伏羲、神农、包公、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太上老君等道教神仙,也有着如来、弥勒、观音等佛教大腕。当然,还有只属于本地的金山老母。作为'女山神’,她却被当地村民赋予了'万能’的神奇法力——不管你是求平安还是求姻缘,无论是考试求过还是工作变动,老母一切都可以包办。所以这位老母在此地的香火远远超过了'正统’诸神,而且被授予多面锦旗以示表彰。总之,这里的原则就是让群众少跑路,为群众办实事,只跑一次,求遍诸神。”这一段论述让人觉得确实有些好笑,却也很契合庙的实际情况。 除了可以烧香求神以外,古庙也承担了当地棋牌室的功能。庙内一些老年人在真武殿前打麻将、玉皇大帝前斗地主。真乃难得的人与神和平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由此也可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神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诸多有趣之处。 第四次造访天齐庙就在第三次造访之后没几天。一直知道笔者工作单位所在的唐口镇也有一个村庄名为天庙村,但并未亲自到访过。这天下了班以后,到这个村庄里转了转。这座村庄处于张桥村与河南魏村之间,面积不算大,北邻龙拱河,南面便是刘林遗址——它是春秋时期邾国的都城遗址。 ![]() 来到这座村庄之后,我便向当地村民询问这里是否曾有一座天齐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回答我说:“以前这个村子有过,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 “还剩下什么遗迹吗?”我接着问道。 他用手向我一指:“那片树林便是以前天齐庙所在的地方,庙被拆了以后,砖瓦都被村民拿去盖自家房子了。现在剩下的也就几块石头,没人用被留在了原地。” “好的,谢谢您!”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了过去,看到这座庙宇果然只剩下了几块石头,连一片瓦砾都没有了。庙的原址被村民们种上了树木,一阵风吹来,几棵小树随风摇摆着。此情此景让人有几分思古之幽情。 第五次造访天齐庙是在2023年7月,这一年中最为繁忙和劳累的五月和六月都已结束了,一场场重大的考试都已经是尘埃落定。假期中的我想起了前四次探访过的天齐庙,觉得有必要再去探究一座天齐庙。我在师生群里面问了一下有谁想与我一起去泗水县泗张镇的天齐庙遗址。这些高考已结束的毕业生们有许多表示了想去的愿望,但可惜的是由于本人的车上位置有限,只能满足前三人的愿望。最终确定与姜邵腾、沈俊丞和沈俊臣同去。 而这处天齐庙遗址,对于笔者而言也不是完全陌生的。当我只有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在泗张镇的圣公山矿泉水厂(现已改名为济宁清泉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工作,曾经去过那里两三次。天齐庙遗址就在这处矿泉水厂的对面,父亲还领我爬过那座山。不过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所见早就回忆不起来了。 这一次我们一行四人的队伍的队伍,在我历次对于古迹的考察中可谓兴师动众。我们一早从济宁市任城区出发,经历了将近三个小时的奔波之后,来到了泗水县泗张镇的天齐庙遗址。 ![]() 泗水县在济宁市的东部,与泰安市、临沂市接壤。它境内多山,我们今日造访的天齐庙遗址便是位于群山之中:西方与南方为姑幕山,东面为白马山,北面为龟山,形成了一个大致为梯形的山间盆地。天齐庙遗址又名姑蔑城遗址,位于盆地的北部,南陈河从它南面由西向东流过。这里的山间小路很是狭窄,我们找到了一处地方把车停下,随后步行走到了天齐庙遗址。这处遗址是一块高出周围地表1.5-5米的台形高地,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有面积4500平方米。1988年,国家文物局对这里进行了发掘。发现这处遗址延续时间长,文物内涵复杂,从上至下共分为七层:第一层为现代耕土层,第二、三层为周代文化层,第四层为商代文化层,第五层为岳石文化层,第六层为龙山文化层,第七层为迭压在生土中的大汶口文化墓葬。 我们沿着这山间的小路走着,同时观察着这座高出周围地面很多的遗址。走着走着我停了下来,指着一处出露的地面说:“这明显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 “老师,”沈俊臣向我问道,“什么是文化层呢?您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你来看一下这里出露的土层,”我指着向他说道,“一般情况下随着地层的沉积作用影响,越古老的堆积就越在下方,而新近形成的堆积则位于上层。在考古学中,如果地层中出现了人类使用的工具、建筑的遗迹、人类的骨骸等能反映人类古代曾在此进行活动的信息,那么这样的地层就称为'文化层’。你看这片土层之中,有着大量的石块。仔细观察的话,明显可以看出这些石块并非天然的,有明显的人工加工过的痕迹。土层之中还能见得着一些碎陶片。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以石器和陶器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用具,石器明显是磨制过的,这便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特征。” ![]() “老师,”姜邵腾接着问道,“那这处遗址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层文化层呢?又怎样能判断出来这些文化层属于什么时代呢?” “这说明此处人类生活居住的时间非常久远。如果我们去挖开一个城市垃圾的填埋坑,我们就会发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与二十一世纪时人们扔掉的垃圾是不一样的。有生活经验的人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每一层的垃圾都是什么年代被扔掉的。而这些文化层也是一样,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文化、周代文化各有其特点。如前三个文化层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以石器和陶片为主;后两个文化层则进入了青铜时代,出土文物中就会有金属器具出现。有这么多层文化层说明从大汶口文化时期直至周代,一直有人在这里生活。周代人们搬离了这里,后来直到明清时期又有人来到这里修建了天齐庙和这座村庄。再到后来天齐庙又被破坏,便形成了我们今日见到的这座遗址。” 这次探访之前我查阅了相关的史料。据泗水县的县志记载,此地区在远古称“姑幕”,夏商时期归属卞明国,周代与秦代称蔑邑,汉称姑蔑城。《左传》中便有关于它的记录:“三月,(鲁隐)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1]这一则记载表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三月,鲁隐公和邾仪父(子克)在蔑地进行了会盟。当时邾子克还没有受周天子正式册封,所以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对他表示尊重。阴公管理鲁国国政,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会盟。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评审专家詹子庆教授研究指出,姑蔑国的历史长达千年以上,原本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上古老的东夷族的一支。商代时一度成为商的属国。西周初年,周公东征践奄,姑蔑国人一部分留居鲁地,另一部分随徐、奄、熊、盈等部族南迁,辗转流徙于苏浙交界的太湖地区,后定居于今浙江龙游一带,曾对越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2] 泗水县泗张镇的天齐庙遗址中龙山文化的遗迹遗物较为丰富。房址、灰坑、墓葬均有发现,器物以陶器为主。商代遗存发现有房址、灰坑、沟和墓葬等,分布范围较广,遗迹遗物也较丰富。周代遗存最为丰富,不仅堆积厚、遗迹多,打破及迭压关系也很复杂。灰坑、墓葬和陶窑均有发现。文化面貌同鲁故城同时代遗存接近,年代约当西周早期至春秋末期。考古发掘的资料可与史籍记载相互印证,这有力地证明了姑幕(蔑)国在泗水的存在及其历史的久远。 五次对于天齐庙的探访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鲁西南大地为什么会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天齐庙?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种信仰又是从何时开始具有的呢?接下来笔者会专门撰文对此进行研究与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