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听那雨声(随笔)

 长白山6666 2023-07-17 发布于黑龙江

广西百色市百色高级中学教师 卜创杰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7月11日   14 版)

  早上起来,循窗望去,窗下的篮球场上到处都积了一层薄薄的水。应是昨夜下的雨,许是我睡得太死了,竟没有听到一点风雨声,由是可惜了一番。因为对于雨,我总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看着这眼前即将消去的雨水,渐而心里冒出了许多有关雨的诗句。今人和古人描写雨的诗歌和文章甚多,大抵这天降之水,千古同喜,古今同感。余光中先生有《听听那冷雨》的名篇,他通过雨声诉说着游子浓厚的乡情。苏轼在黄州沙湖道遇雨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却唯独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郑板桥夜半听雨,他“夜阑卧听风吹雨”,方知民间疾苦,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是我想,不仅仅是雨,秋月春风,流水落花,大江高岭,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总能勾起人特别的情愫。这些本来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事物,最后都带上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落红再也不是无情物。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见月思乡,闻秋悲故,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已经深刻地融进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一份镌刻在炎黄子孙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我从小就喜欢雨。少时听雨,也曾胡诌过两句诗“雨打芭蕉肥红瘦,滴入荷塘惊鱼虫”。有荷有鱼,那应是夏季的雨。现在回过头来再细看这两句,对于夏季的雨来说,“滴”似乎用得太温柔了些。我的家乡在岭南之地,对于这样一个典型的南方小镇来说,雨是村庄的常客,一年四季都少不了。四季的雨,各有各的特点。都说春雨贵如油,家乡的春雨滋滋如细线般润万物而来,但有时也会下得颇叫人心烦。夏季的雨,急促而暴躁,有时也会来台风雨。我年幼时最喜欢夏季的雨,尤其是夜半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雨大风急,而我却在室内听着屋檐水汇流,心里特别安定。

  秋雨嘛,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的雨打在人身上会惊起一身冷战,凉凉的,仿佛在催庄稼人快点收粮食。冬雨则不必说,冬天天气本来就寒冷,若雨下得久一些,湿冷的天气更加叫人烦躁。

  不过百色的四季是少雨的。我在桂林读了四年大学,身边从百色到桂林读书的同学多有不惯,因为在桂林有时候一个星期能下四五天的雨。如此天气,衣服自然难干。于是就听有人说,实在是怀念百色上午洗衣服下午就能干的天气。两地的气候差异可见一斑。即便如此,百色的雨下起来在气势上也丝毫不逊色。在我房间的阳台上,每逢下雨总能够看到天上一道接着一道的闪电,叫来往的行人措手不及。电闪雷鸣之余,抬头即是漫天黑云,不一会儿就仿佛夜一般,低头则是狂风卷着树木,从树上伸出来的树干就好像要被风撕断一样。雨由于风的缘故,一般是斜着下来的,偶见披着雨衣艰难地在风雨中前进的行人,竟心生可怜之感。

  记起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窗外忽然也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声嘈杂,学生的情绪也跟着躁动起来。眼看新课难以为继,于是我叫学生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霎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我的灵魂仿佛也融进了这雨声。听着听着,脑海里忽然反反复复地闪现苏子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写的两句诗——“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然后我把此诗分享给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苏轼大半夜不睡觉要去听涛声?我又转而想到,当初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授课时,有一次雨声正大,恰如此境,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听雨声”四个大字。于是,我更加来了兴致,问大家,为什么古人要听雨声,听涛声呢?学生一时都陷入了沉默。

  沉静之余,忽而又念及蒋捷的孤篇压南宋之作——《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诗罢,一股悲凉之感竟从胸中袭来。我问学生,蒋捷写了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他听得单单是雨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其实蒋捷听雨,他听得何止是雨,更是自己一生的经历,其中饱含了多少人生飘零、岁月流转之感。此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词人内心的那份辛酸与释然,陶潜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吗?由此我们就不难了解苏轼为什么要夜半拄拐听涛声,闻一多先生叫学生听雨了,这诗中的涛声和那千古的雨声,不正是一曲同音吗?

  所以,让我们学学古人,慢下脚步去听听那雨声吧!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在一个埋头苦读、废寝忘食的早晨,在一个雨水滂沱的长夏,停下来,去听听那雨声,感悟雨的柔情,雨的热烈。这未尝不是一场同吃饭喝水、读书识字一样重要的人生修行。

  责任编辑:谢宛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