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六十一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7-17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大国者,下流也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02

译文

大国就像是居于江河的下流,如同天下的雌性。天下的雌雄交配,雌性常以柔静胜过雄强,这是因为雌性柔静的缘故,所以适合处于下方。

所以大国能对小国做到谦下,就可以获得小国的拥戴;小国能对大国做到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有的凭借谦下以赢得拥戴,有的因为谦下而取得信任。大国不过是想要聚集更多的人加以畜养,小国不过是想要被大国所收容。那么这二者都能达成自己的愿望,大国尤其应当谦下。

03

正文释微

本章的主旨是讨论大国和小国之间应当如何相处。

章首的几句稍有异议,王弼本作“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诸本虽略有差异,但都将“天下之交”放在“天下之牝”之前,然今据帛书本考证,应为“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高明先生言:“由于今本语次颠倒或误重,本义全非,旧注踵谬袭讹,皆不可信。”

“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

意思是大国就像是居于江河的下流,如同天下的雌性。“大国者,下流也”,王弼云:“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者下流”也’。”

“天下之牝”,“牝”一字,在文本中已有明确的指代含义。古义是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总称,这里可引申为雌性之意。此句已经阐述了老子的基本立场:作为一方的大国,不仅不应以势欺压周围的小国,反而应怀柔弱之心,身处谦卑之位。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意思是天下的雌雄交配,雌性常以柔静胜过雄强。这是因为雌性柔静的缘故,所以适合处于下方。

此句中的“交”,指的是雌雄交配之事,高明先生言:“以雄雌交配为喻,说明牝近于道。”后世有些注家将“交”翻译为交汇之意,尽管这样的解释与上文可以勉强保持一致,但与下文却存在明显的分离倾向。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出于后世学者出于对性的羞耻感所致。关于这个问题,在第六章已有过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事实上,“牝”和“牡”所代表的不只是男女,而是泛指自然界一切的雄雌之兽,如《墨子·辞过》所云:“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由此可见,老子对于性别的强调并非出于某种分别之心,而是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

他观察到,天底下所有雌雄之兽(包括人类)在进行交配的时候,雌性通常居于下方。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表面上似乎被雄性“制服”,但是因为雌性内涵柔弱,往往能保持持久,而雄性则因为阳刚,难以维持一个强健的状态,这就是“以静胜牡”的道理。将这一观察应用到治理国家的原则上,大国作为“天下之牝”也应当学习雌性的这种柔弱,在外交事务中保持谦虚,稳重的立场,“宜为下”。

那么,什么才是“宜为下”的具体表现呢?老子接着说道: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意思是所以大国能对小国做到谦下,就可以获得小国的拥戴;小国能对大国做到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有的凭借谦下以赢得拥戴,有的因为谦下而取得信任。

小国在和大国的交流中间,因为小国尤其依赖于大国的市场和资源,所以,小国需要时刻清楚自身的地位,保持谦下的态度,以赢得大国对小国的信任。但老子同时也强调,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大国同样应当保持谦卑和克制,绝不可肆意践踏小国的尊严或倚仗军事力量欺凌之。互相尊重和合作才是外交关系中的基石,只有双方之间都保持一个平等谦和的心态,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之间的长久和平。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意思是大国不过是想要聚集更多的人加以畜养,小国不过是想要被大国所收容。陈鼓应先生说:““兼”是聚起来。“畜”是饲养。”

大国为什么要去征伐小国?其原因就在于其渴望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和人口,以增强自身的实力。而小国作为本就弱势的一方,自然也有向周围的大国寻求庇护的本能冲动。

如果双方都能保持一个平等,谦下的态度,就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进而达成一个稳定的共生共惠关系,对双方都有益处。而大国作为其中的主导的一方,更要保持谦卑的态度,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因此老子说: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那么这二者都能达成自己的愿望,大国尤其应当谦下。)

稍作拓展,本章所透露出的外交思想对现代国家格局也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它强调了一种相互谦和的外交态度。在大国和大国的相处之间,尤其要保持谦和平等,要避免将自己文化中的某些局部原则强加于人,尊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多样性。而在大国和小国的相处中,同样应以谦下为主,这不仅符合小国的现实需求,还体现了大国的胸怀和气度。通过维系这种相互尊重与谦卑的态度,各国就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携手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其次,国家之间以谦下相处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大国虽然强大,但最终会到达转衰的极点;而小国看似弱小,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世界文明发展史已经多次证明,没有哪个国家能长期保持其统治地位。

如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曾在其著作《现代世界体系》中提出了霸权国家这一概念。在他的理论中,霸权国家是现代世界格局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影响力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一段特定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此期间,“一个国家可以将它的一揽子规则强加给国家间体系。并由此以它认为的明智方式创建一种世界政治秩序。在这种情势下,霸权国家会给予属于它的或受它保护的企业以某种特殊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由“市场”赋予的,而是通过政治压力获得的。”(《现代世界体系 第二卷》)

但这种霸权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发展呈周期性循环过程,霸权国家最终会缓慢而必然的进入衰弱周期,随后新的霸权国家崛起。例如,在现代世界发展体系中,已经存在过三个霸权国家:从1648到17世纪60年代的荷兰共和国,从1815年到1848年的英国,美国则是从1945年到1973年的霸权国家。

如果霸权国家总是恃强凌弱,将自身的价值倾向强加给不同文化、信仰的国家,可以试想,当这样的大国衰弱时,曾经被欺压的小国又会如何对待它呢?老子有言:“其事好还。”因此,应尽早以谦卑作为对外交流的基本原则,才有可能维护长远的国家利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