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璏与挂耳

 汉月银山 2023-07-17 发布于陕西

   1983年,宁夏固原南郊发掘了一座北周时期的大型墓葬,据出土墓志判断墓主人为北周柱国、河西公李贤及夫人吴辉。出土了各类文物300余件,其中不乏域外制作的玻璃器、金银器等舶来品。在这些珍贵遗物中,有一柄锈迹斑斑、其貌不扬的铁刀,它与装饰华丽的仪仗刀剑不同,为实用战刀。史书记载,李贤在战斗中常亲冒矢石,上阵杀敌。这柄刀很可能就是他生前常所用的兵器,意义非凡。除此之外,它在我国兵器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刀环首、直刃,刀柄包银箍,刀身插入木质刀鞘。木鞘表面髤褐色漆,尾端套有银刀摽,鞘口及鞘身中部亦各有一道银箍,外连凸出的附耳。刀环至鞘尾的现存长度为86厘米,因刀柄处有残损,故推测原长接近1米。这柄刀不仅刀身犹存,装具亦完备,是北朝墓中所见最完整的一件。从外观上看,此刀最突出的特征便在于刀鞘上的双附耳,用于佩戴刀剑。使用时,在两枚附耳上各连缀一根绳索,绳索末端系在腰带上,就可以将刀剑横挂于腰间。

在南北朝以前,中原地区流行的是璏式佩剑法。剑璏(wei),材料有木质,骨质,金属质或者玉质,固定在鞘的外侧,上有长方形穿孔,用于贯穿腰带。如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有多件玉剑璏。除了剑,刀也同样用璏来佩戴,如绍兴漓渚东汉墓出土的附着刀璏的铜刀。

山海博物馆玉装具汉剑鞘

璏式佩剑法传播甚广,除中原之外,边疆地区乃至南西伯利亚、印度等地都发现类似的遗物,黑海沿岸撒尔马提亚人的遗物中有中国制造的玉剑璏,欧洲维京人所独有的维京剑中也有这种璏式配剑法。

现代复制的维京剑

使用璏式佩剑法,可以将刀剑较为牢固地佩戴在身侧,不易脱落或者移位,这是其最大的优点。

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着不小的缺陷——由于刀剑与腰带之间仅有一个固定点,因此当刀剑本身较短时,犹能大体保持平衡,不仅方便携带,也容易从鞘中拔出,如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御者所佩短剑;然而,当刀剑较长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其末端会下垂,与人体几乎平行,如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御者及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执兵俑上所示的。如此佩戴,行走或骑马时都不便利,在紧急时候亦无法快速出鞘。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秦王嬴政“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剑已有长达90余厘米者,推测当时秦王的佩剑应更长,拔剑时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因此仓促之间无法拔出,秦王几乎因此丧命。后来经大臣提醒,将长剑推向背后,才得以勉强拔出。

到了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骑马作战更为普及。然而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采用璏来佩戴刀剑,骑马时不甚便利。同时中原文化因战争的原因,异族的入侵而式微,这直接体现在两武器装备外形的变化上,个人认为这属于一种暴力影响文化走向,本土文明被动选择的的方式。

而公元5世纪时,伊朗地区的萨珊波斯出现了利用双附耳来悬挂佩戴的刀剑,这种新样式最初就是出于游牧者的需求——横悬的刀剑不会妨碍马背上的骑手。这属于当地本土文化出于实际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

到了隋唐时期,双附耳悬挂法基本上代替了璏式佩剑法,并且影响到日本。日本正仓院所藏的金银钿装唐大刀,装饰极为华美,采用的正是双附耳式刀鞘。

潼关税村隋墓壁画,双附耳环首刀
国内藏家收藏的一把隋唐刀

人类历史上东西方从未间断过交流、学习。璏在西方同样出现,双附耳影响东方。这些实用的小物看似不起眼,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文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物证。正是这种影响和交流才使得整个人类文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的。

部分文字段落图片来源于网路引用,特此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