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良华 | 办好教育集团:教授校长的顶层设计与行动研究

 新用户93938795 2023-07-17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作者简介

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哲学、课程思想史研究。


摘 要:2018年12月,笔者就任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经过调研和学习,凝练了核心价值观、校风和管理思维等集团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改革总原则,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兴发教育打通德育智育通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共事、共识意识增强教师发展内在动力,推动了学校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的系统改革。这也是笔者对此前形成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的一次验证。

关键词:教授校长;教育集团;校长领导力;积极教育学;人格教育;兴发教学


我成为校长与我早年受教育的经历相关。我小学时语文成绩还不错,但数学成绩不好。每次上数学课,总是走神开小差。到了考试的前几天,就极度紧张、焦虑。初中期间,我不那么恐惧数学了,但到了高中,数学学习再次成为一个严重困扰我的问题。幸亏在高三时我遇到了一位善解人意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姓金,每周只讲一两个典型的数学题,然后让我们做大量的变式题。典型的数学题是母题,变式题是子题。金老师的这个办法让我们受益匪浅,我的高考数学成绩接近满分,这既与那年高考数学题简单有关,也与金老师善于教数学有关。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一位不善教的老师会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恐惧;一位善教的老师会拯救学生,让学生受益无穷。高中毕业后,我报考了师范专业,希望成为一名让学生受益的好老师。

大学时,我发现自己喜欢阅读和写作,尤其喜欢阅读和思考哲学、心理学问题,喜欢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文学和历史。大学二年级时,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于是,我开始梦想做一个中小学校长,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当校长,也像他那样给学生上课,让更多孩子不再像我当年那样过得那么难受。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当老师和当校长。我相信,如果能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校长和老师,就有足够大的空间去发挥我的优势。

这个梦想一直持续到2018年。那年,广州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现在有一种“柔性人才引进”的制度,大学教授可以在不改变工作单位、户口、档案的情况下,到广州做兼职的校长,最好做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我对这个思路比较感兴趣,这个朋友承诺把我的想法传递给海珠区教育局的领导。后来,海珠区教育局的领导找我谈话,并与我敲定了这件事情。2018年12月26日,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成立,我正式就任集团总校长。集团由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领衔,成员学校包括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海珠区知信小学、海珠区金影小学,共覆盖5个校区。

《信息时报》报道了集团成立的消息并指出,“(刘良华)此次与教育集团携手合作,不仅可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和深入推进创设良好的平台,更能让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更接地气,将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科研水平的提高。”[1]

一、角色调适与转换

(一)融入共同体,确立办学思路

我1992年参加工作,在湖北黄石市十五冶子弟中学担任过一年的英语教师。后来,我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攻读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其间,又在西南师范大学附中兼任过一年的初中英语教师。硕士毕业后,我在中山医科大学教务处做了两年的行政工作。这些经历对我做集团总校长颇有助益。但是,对于我而言,做集团总校长是一个新的角色,我遇到了真实的困惑和困难,需要调整和转换角色。

在正式成为集团总校长后,我发现,老师们的忙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工作负担比较重,因此,很少有空闲的时间静下来听讲座、做报告、读书或写作。校长更忙,除了学校的事务,还要参加各种会议,应对各类检查。

就我自己而言,我首先需要融入这个共同体。但我能够做什么,我最初没有思路,只是跟其他校长和老师一样按时上班和下班。期间,我主要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我每周参与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行政会,听他们总结上一周的工作落实情况、本周的工作重点以及校长和中层干部分工合作的思路。

第二,我会偶尔参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组的集体备课,了解他们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困惑与期望。

第三,我会偶尔到教室听课,事先我会让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去跟老师沟通,征求授课教师的同意。授课教师同意后,我就去听课并在课后做简短的交流与反馈。我只是肯定他们的优点,很少提出缺点或改进的意见。我的想法是:评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教师的优点。至于何时可以在肯定优点的前提下,提出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需要等待时机。

第四,我会找机会跟各个学校的校长做非正式的访谈。同时,我也会让校长帮我安排小范围的教师访谈。比如,午餐之后,我会跟两位或三位教师做半小时左右的访谈,但尽量不占用老师的午休时间。

第五,我会让校长邀请几位高年级的学生跟我聊天。我需要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感受以及对学校的期望。

第六,我会在各个学校做有关“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同时,让所有班主任把我拉进家长微信群,以便了解班主任与家长在微信群的交往主题和交往方式。我承诺,我只在群里体验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我会主动退出微信群,尽量不干扰班主任的工作。

第七,我会向德高望重的中小学校长和专家学习,邀请时任广州中学校长的吴颖民先生做我的“师父”,同时做我们集团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顾问。我的理解是,“师徒制”是校长和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上述调研和学习,我逐渐找到了做集团总校长的工作思路。我发现,老师和校长会参与各种形式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或集团推行某个主题的教育改革,他们会克服困难,努力参与相关主题的学习和培训。这正是我做了集团总校长之后,经过将近半年调研发现的一个重要“抓手”。我希望在集团发起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教师共同体的凝聚力。有了工作思路,我就实现了从大学教授到总校长的角色转换。

(二)凝聚人心,持续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落实

作为教授校长,我所理解的校长领导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学校思想管理,强化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凝聚力。在作出教育改革的决策和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领导会根据改革过程中的反馈信息,随时随地作出调整,甚至会作出折中妥协,这是经权智慧。从这个视角来看,所谓领导力,其实就是领导的经权智慧。二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持续推动。我主要通过制定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办学理念。顶层设计主要体现为两个文件:一是《集团章程》,主要指集团组织管理的整体设计;二是《集团课程改革纲要》,主要指集团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定顶层设计的大致框架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落实:一是如何落实《集团章程》的组织管理,以此推进集团化办学的管理运行。比如,我需要落实每月一次由集团所有校级干部参加的“集团行政会议”,落实每周一次的“家长学习星期五例会”的讲座主题和视频录制。同时,需要组建集团《教育周报》编辑部,让《教育周报》成为集团教育改革的重要评价机制和电子档案袋。二是如何落实《集团课程改革纲要》设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这需要组建集团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讨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需要落实每月至少两次的校际联动的课例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确定了兴发教学的大主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个学期的改革主题,确保“每次只做一件事”。这需要考虑教育改革的优先项目,寻找一个易见成效、易被教师接受、易推广的项目作为突破口。

二、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一)确立集团核心价值观——积极教育学

在就任集团总校长的当天,我就召集三所学校的校级干部进行了首次集体学习,讲述了我对未来集团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体期望,重点推荐了我所理解的积极教育学,并将其作为集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后来,我做了有关“从No, Because到Yes, And”的专题讲座,成立了积极教育学研究中心。

积极教育学的“积极”主要有三层含义:积极乐观、积极主动、积极暂停。

第一,积极乐观,就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释和看待自己碰到或遇见一些障碍、尴尬或令人不愉快的事件。大多时候我们很难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个世界的解释风格或归因模式。积极心理学主要推荐三个解释风格或归因模式:将坏事归结为外因而将好事归结为内因,倾向于自我肯定和自我表扬;将坏事归结为偶然性而将好事归结为必然性;将坏事归结为个别现象而将好事归结为普遍现象。

第二,积极主动,就是遇到问题或危机之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抱怨他人。积极主动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主动学习,以自己阅读、自己检测、自己验证的方式发展自学的品质;二是主动改变,以试错的方式解决困难;三是主动投入和主动创造,以“有主见的自学”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创见。匈牙利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将全身心投入的状态称为“福流”(flow,也译为“心流”)。一旦进入福流状态,人就会全心全意专注于手头工作,把不快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2]

第三,积极暂停。积极暂停是对积极乐观和积极主动的补充与补救。积极暂停至少需要三个意识:一是底线意识。底线是随时随地有暂停意识的刹车。不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二是示弱意识。示弱意识就是在激烈冲突的当下,需要有一方主动示弱以避免过激的行为和过激的话语。三是不启发意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倡导的教育古风,可惜后来被误解为“启发教学”。“不启发”的教育原则就是克服好为人师的冲动,不过度施教,让孩子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赢得进化的优势。

(二)确立集团文化——刚柔相济、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刚柔相济的方向。道法自然也称为教育的“自然法”,其核心精神是刚柔相济,外柔内刚,以柔克刚。一旦确立了道法自然的大原则,就会走向上善若水、刚柔相济的实践路径。刚柔相济是道法自然的方法。刚与柔相反而相成。真正的刚柔相济是在空间上的外柔内刚,在时间上的先柔后刚。外柔内刚强调当事人从外表上看足够柔和、和善与温暖,但内心必须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坚持正义。

(三)凝练集团校风——科学、民主、和谐

立足于刚柔相济、道法自然的集团文化,我们凝练了科学、民主、和谐的集团校风,这意味着集团校长、教师和学生要将科学、民主、和谐作为流行文化和日常思维方式。集团化办学的所有工作尤其是管理工作,必须将科学、民主、和谐作为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集团成立之后,2019年2月18日,我组织召开了第一次集团教师大会,做了主题为“我心中的理想学校”的报告,倡导科学、民主与和谐的校风。我认为,集团要追求以科学的方法提升集团办学的合理性,科学显示刚性的意志力;要强调以民主的方法保障集团办学的合情性,民主显示柔性的爱意;要强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谐是对科学与民主所造成的张力的一种缓和与缓冲。

这意味着集团管理者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形成决议之前,必须先经过科学研究和民主讨论,需要集团管理者事前调查民情,事后尊重民意,将和谐共处、凝聚人心作为集团化办学的最高目标;必须将民主讨论、科学研究、和谐共处作为集团和学校的第一哲学。

如果做到了科学、民主与和谐,我们的学校就有了叶澜先生提倡的底线、底色、底蕴,我们的孩子就会既自由竞争又相互合作,自信、自学、自食其力。就学校而言,科学、民主与和谐至少有两个特别的内涵:不仅为学生提供科学、民主与和谐的课程,而且为学生提供科学、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方法。理想学校或未来学校就是用科学、民主与和谐的精神照亮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或未来学校之道,在科学,在民主,在止于和谐。

(四)确立管理策略——关系思维、转换思维、整合思维

为了强化集团文化和集团校风,集团提倡关系思维、转换思维、整合思维的管理策略,这也可视为中国古典教育中的经权智慧。经权智慧是孔子和孟子反复强调的大智慧。《论语·子罕》提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经权智慧的“经”是经典、原则,“权”是权衡、权变。用现代人的说法是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所以,我们特别将经权智慧视为刚柔相济、道法自然的补充说明。

总之,刚柔相济、道法自然的集团文化以及集团总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集团培养目标与教育改革战略,皆属于集团顶层设计。我通过系列教师学习、家长学习和校长学习的方式,向集团校长、教师和家长全方位渗透集团核心价值观。集团《教育周报》每次都有“教育对话”专栏。其重要目的在于:通过总校长与校长、教师、家长的对话,不断强化积极教育学,形成集团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共识,同时汲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智慧,让教育对话成为总校长与教师实现沟通和情感连接、建立共同经历和民主关系的重要平台。

三、“新六艺”教育:教育理念与教改思路

在做集团总校长之前,我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3]

第一,重新思考和解释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按照《春秋公羊传》提供的“三世说”,社会总体上呈现为三个状态:一是据乱世(可称为“乱世”或“不发达社会”),二是升平世(可称为“小康社会”),三是太平世(可称为“发达社会”或“大同社会”)。据乱世往往推行“奖励耕战”的刚性教育政策,太平世往往推行柔性教育政策。也就是说,与重视体育、劳动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乱世相反,太平世更重视智育、美育和情感教育。升平世介于据乱世和太平世之间,因此不得不既重视体育、劳动教育与法制教育等刚性教育,又强调智育、美育和情感教育等柔性教育。德育(主要是法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情感教育一起构成刚柔相济的“新六艺”教育(简称“德、智、体、美、劳、情”)。“新六艺”教育可以聚拢为三个模块:(1)文武双全,含智育和体育;(2)劳逸结合,含劳动教育和美育;(3)通情达理,含情感教育和法治教育。

第二,确定了教育改革的总原则。这个总原则就是道法自然。教育改革历来都呈现出在人文主义(可称为“人文法”)与自然主义(可称为“自然法”)之间钟摆运动的特点。当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过于强调人文法时,教育改革就会倾向于自然法的道路。立足于自然法的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教育是从动物和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及其节奏中寻找教育改革的秘密。道法自然意味着以自然为榜样,从自然法中汲取改进人文法的灵感,强调在人文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而并不指望彻底回归自然。彻底回归自然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第三,按照道法自然的总原则,确定了德育改革的基本路径。德育改革宜顺应人的天性,同时又需拿出勇气,以理性节制人的自然欲望。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存在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冲突。情感主义主要包括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伦理学;理性主义伦理学主要包括义务论伦理学(动机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结果论)两个主要派别。立足于道法自然的德育改革则介于两者之间,其基本目标是通情达理,基本途径是班级管理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班级组织的改革,重视班干部轮流制、班干部竞选制、增设班级管理岗位;二是主题班会和主题队会的改革,让学生主持主题班会或主题队会,班主任退居幕后,成为学生的导演或支持者;三是重视班歌、班徽、班训、班服等班级文化符号的设计,通过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来形成积极的班级文化。

第四,按照道法自然的总原则,确定了智育改革的基本路径。智育改革主要指知识学习及其教学方式的变革。历来的教学改革主要分化为两种教学方式: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一般被称为发现学习;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一般被称为接受学习。从自然法或整体主义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知情互动(情理交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三者可统称为兴发教学。

第五,按照道法自然的总原则,确定了体育改革的基本路径。现代教育面临的比较紧迫的问题是:教育在发展智力推进文明的同时,如何防止因过度文雅而走向文弱?或者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教育在重视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同时,如何保卫和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如果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是民族强大的基本途径,那么,劳动教育和体育乃是五育并进的前提与基石。强大的民族不仅强调“文明其精神”,同时也重视“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的基本形式是道法自然,动静结合。在静止有余而运动不足的当下,尤其需要强化运动,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四、以兴发教育打通德育智育通道

集团总校训为“刚柔相济,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包括智与仁,“质”涵括勇气、刚毅、野性。孔子提出“文质彬彬”,主要是为救时人之弊,时人之弊主要是“文胜于质”。因此,集团希望强化被现代教育所忽视的身体的强健与思维的批判性。

在此基础上,集团设计了“培养通情达理、文武双全、劳逸结合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与通情达理对应的是德育与情感教育,与文武双全对应的是智育与体育,与劳逸结合对应的是劳动教育和美育。通情达理、文武双全、劳逸结合构成德智体美劳情“新六艺”课程的核心概念。

在德智体美劳情“新六艺”课程中,知识是德行的起点,德行是知识的终点。但在从知识到德行的过程中,需要有中间环节。按照康德或蔡元培的思路,从知识到德行需要将情感作为中间环节。情感教育(直接的情感教育)与体美劳教育(间接的情感教育)共同构成从知到意的动力系统与中间环节。集团将这个动力系统称为兴发教育。因此,集团课程改革有三个特别之处:

第一,将立德树人、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这是集团教育改革战略目标。在“五育并举”或“新六艺”课程之间,各个教育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其中,德育是核心目标。此目标一旦达到,其他目标则顺势而成。因此,集团将德育课程或人格教育作为第一课程。

第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外,特别添加了情感教育。我们将情感教育作为从知到意(意志教育是德育的核心)的中间环节与动力系统。缺乏这个中间环节,人格教育就失去了动力系统,人格教育、立德树人终成水中月、镜中花。

第三,集团不仅重视情感教育的中间环节与动力系统,而且特别将体美劳教育作为第二情感教育与第二中间环节、第二动力系统。

集团将体育的第一目标指向体育游戏的柔性教育与意志力训练的刚性教育,第二目标才指向身体健康。即便集团提出每个学生必须在小学六年期间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能(跑步和游泳是必须掌握的前提性的运动技能),其首要期待也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兴起和引发学生合作交往的爱意与竞争的意志力,而并非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集团将美育的第一目标指向艺术游戏,并通过游戏本位的艺术课程兴起和引发学生爱自然、爱他人、爱自我的爱意,第二目标才指向掌握必要的艺术技能。即便集团提出每个学生在小学六年期间必须学会唱三首以上的歌曲,掌握两项以上的器乐技能,掌握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写一手好字,其首要目的也依然在于兴起和引发学生的怡然自得的爱意与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的意志力。

集团将劳动教育的第一目标指向自食其力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与感恩意识。一旦有了感恩意识与责任担当,学生就会有足够的内驱力与自我效能感。劳动教育的第二目标才是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也因此,集团建议班主任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将家务劳动作为首要作业,其次才是学科作业。要让学生尽早参与家庭决策与家务劳动。即便集团提出小学生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会做“四菜一汤”,其首要目标也不在于让小学生成为做家务的劳动力,而在于让小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决策、学会担当,不怨天,不尤人。由此,集团将陶行知的《自立歌》作为集团校歌的主体歌词,提倡陶行知“自立歌”精神。

五、重视与教师的共事、共识,增进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构建理想的校长—教师关系

理想的校长—教师关系应该通过共事和共识来构建。共事是目的,共识是实现目的之途径。

首先,找到一件大家普遍认可的教育改革的大事。通过共同完成这件大事,形成共同体的凝聚力。所谓同事,就是有共同的事情。人们以为只要在一起工作,就是同事关系。其实,同一个单位的人,如果只是一起工作,而没有共同要解决的同一件大事,同一个任务,就算不上真正的同事。当一个学校、一个教育集团普遍认可并共同致力于某件教育改革大事时,同事这个词语的内涵才能得到认证和充实。

其次,校长和教师要通过对话来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识。如果没有对话,校长的教育改革意图就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教师的需要和意见也无法转换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资源。

(二)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集团立足于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理想,制定了“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总体思路与实践路径”,提出了好教师的三个标准以及相关的实践路径。好教师的三个标准是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的路径是动静平衡,学习好的路径是“大五课程”(听说读写行),工作好的路径是兴发教学。

一是身体好。集团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推进教师做到动静平衡,让教师拥有足够的运动和足够的静修。足够的运动包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跑步、跳绳和打球三大运动,以及做饭、做卫生、做创意与设计三大劳动;至少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足够的静修包含睡眠、休闲和积极心态三个方面。鼓励教师保持每天7到8小时的睡眠。创造条件让教师办公桌兼有简易睡床的功能,让教师能躺下来午睡。倡导教师保持积极心态。

二是学习好。集团把培养能听说读写、知行合一的专家型教师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目标:教育讲座(听)、教师演讲(说)、教育名著选读(读)、教师写作与发表(写)、教育行动研究(行),每个教师必须完成“五个一”的任务。

三是工作好。集团倡导兴发教学,展开系列课例研究或校本教研。

第一,设计了“一个大脑两条腿”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一个大脑”是学校管理改革,“两条腿”分别是兴发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改革。兴发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回音、学思行和后排教学。班级管理改革的重点是班干部轮流制与增设班级管理岗位、主题班会、班级文化与班级活动。

第二,实施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开展课例研究。从2019年3月15日开始,集团共举行了五十多场校际联动的课例研究。

第三,开展设计研究。集团鼓励校长参与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兴发教学和班级建设的新观念融入教案。

第四,制定了用于听课和评课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兴发教学评价表。该评价表包括两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表。

第五,推行新听课文化和新评课文化。新听课文化包括不频繁走动、不接听电话、不交头接耳。新评课文化包括寻找教师优点、基于标准的评课、叙事评课。

第六,实施“有证据”的叙事评课制度。重点从三个方向收集课堂教学发生的事件并以此作为评课的证据:一是教师的课堂回音,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三是教学目标及其达成度。同时鼓励教师逐步由“基于视频图像分析的叙事评课”走向常态的“用钢笔录像的叙事评课”。

第七,建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周报制度。从2019年2月25日开始,集团坚持每周发布《教育周报》,确定好的、有示范价值的举措。到目前为止,已发布二百二十多期。

(三)增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教师培训以及提升教师领导力方面,集团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让教师彻底静下来,让整个学校静下来,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专业问题。二是如何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集团解决得比较好的问题也是这两个方面:一是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专业问题。集团倡导课程与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聚焦专业发展问题。二是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的办法是: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每届骨干教师培训的时间是一年,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一下午从4∶30到5∶45,引导骨干教师集体学习,我们称之为“教师学习星期一例会”。举办两届骨干教师培训班之后,骨干教师培训走向全员培训,时间调整为每周二下午。每周二下午教师会议的上半段,集团三所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观看“教师学习星期二例会”的讲座视频,视频由集团总校长或校级干部围绕教师感兴趣的某个话题提前录制,长度为25分钟左右。

好老师应该具备听、说、读、写、行五个核心素养。理想的教师发展就是围绕教师的五个核心素养来展开专门训练,集团称之为教师学习的“大五课程”。

第一类课程与教师的倾听素养相关。教师培训机构或校本培训的学校要为教师安排相关的讲座,教师则需要在听讲座或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升倾听专业讲座的能力和专业理解力。

第二类课程与教师的言说素养相关。教师培训机构或校本培训的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类似“教师如何演讲”的课程,但更需要为教师提供演讲的机会和平台,让教师在公共平台发表教育演讲或教育讲座,至少可以鼓励教师录制“演讲”的视频并向同行播放视频。教师需要在做讲座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言说能力,在言说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教育经验,提炼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第三类课程与教师的阅读素养相关。教师培训机构或校本培训的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类似“教育名著选读”或“教育名著导读”的课程。教师一定要亲自阅读而不只是听他人讲解,同时需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比如,学会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循环阅读”;学会借助有影响的“解读”,让自己“有主见地阅读”而不是头脑空空地阅读。

第四类课程与教师的写作素养相关。教师培训机构或校本培训的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类似“教育写作技巧”的课程,但更需要引导教师亲自写作,让教师在教育写作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理想或教育信念并尽量争取公开发表的机会。

第五类课程与教师的行动素养相关。教师培训机构或校本培训的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理想或教育信念,设计一个“教育行动研究”的小课题。通过行动研究来检验自己的教育理想并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

从这个思路出发,师范教育应该重视教育思想史、教育实习、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这四门课程的建设。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实习这两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教育思想史的重点是让师范生寻找自己遥远的精神导师,选择并敬畏教育史上的某个教育家,由此坚定成为好教师、好校长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教育实习的重点则在于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同时发现真实的教育问题。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师范生提供从事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在于推进师范生掌握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基本技巧与方法。教育研究方法的重点在于帮助师范生掌握从事教育研究的技巧和方法。

现在看来,师范教育普遍对这四门课程不够重视。由于师范教育没有为师范生提供足够充分的教育思想史的学习、充分的教育实习的训练,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就可能出现缺乏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的问题,就可能既不会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也不会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真实的教育问题。由于师范教育没有为师范生提供足够充分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充分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训练,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就可能既不善于课程开发,也缺乏教学改革的激情,就可能不善于运用具体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去研究教学,更不善于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师范教育与职后教师发展的关系也正在于此:前者为后者提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后者进一步落实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结 语

教育理论需要浪漫甚至需要某种偏激,但教育改革实践需要理性甚至需要折中妥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这两种气质会导致教育改革随时随地会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冲突。对于进展顺利的教育改革项目,我会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进展不那么顺利的改革项目,我需要跟各个成员学校的校长尤其是领衔学校的林秋玉校长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暂时搁置,求同存异。教育理论是复杂的,而教育实践比教育理论更为复杂,这就要考验校长的经权智慧了。

向下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梁建敏,蔡晓素.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华东师大知名教授将任集团总校长[N].信息时报,2018-12-26(03).

[2]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37.

[3]刘良华.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本文来源于《教师发展研究》2023年第2期,21-28页。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