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误杀》:证言也可被操控

 赖建东 2023-07-17 发布于广东

证人证言也可能不靠谱。

证人证言有极强的主观性,导致证人证言很容易失真。“从本质上说,证人证言是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映象, 再由证人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信息。”证人证言都是事情发生之后,办案人员找到证人,证人根据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回忆、针对办案人员的问题进行回答,表达出来的言词证据。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普遍证明,证人证言非常容易失真,证据风险比较大。“证言内容的失真既可以是证人有意而为之,即'能真而不欲’,也可能是证人无意中造成的,即'欲真而不能’,可能发生在感知、认知、记忆或陈述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电影《误杀》非常形象地展现了证人证言的失真过程和失真后果。《误杀》的电影剧本被多个国家翻拍上映,但主要剧情没有改变,讲述的都是类似的一个杀人故事。为了帮助家人逃避发了追究,让大家无意识地帮助自己作伪证,男主人公带着全家去外地经历了一遍坐大巴、看拳赛、买蛋糕、逛夜市、看电影等,而且刻意让证人记住他们这一家子人来过。在与证人接触时,还会刻意提醒证人记住一个错误的日期,让证人证言都证明案发时,主人公全家都在外地,主人公全家都没有作案时间,最终所有证人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伪证。
以印度版本的《误杀瞒天计》为例,为了让证人证明自己全家没有作案时间,主人公做了大量工作:
其一,为了让餐馆老板证明自己家人没有作案时间,主人公在经常去的一个餐馆,主人公与餐馆老板聊天时,不断跟餐馆老板讲,他10月2日带着家人去听讲经,10月3日早上到会场,高玛严德讲经,讲得非常棒。
其二,为了让自己的员工作证自己家人没有作案时间,主人公又以同样的手法,把同样的故事,跟自己公司员工讲。让自己的员工了解到他们一家人的行程和去向。
其三,主人公一家人为了让巴士售票员为他们不在场作证,就去坐一次他的巴士,首先制造忘记取钱的情节,让巴士等他去取钱,进而让售票员印象深刻。在车上,再利用可爱的小女儿与巴士售票员愉快交谈,让巴士售票员继续加深对他们一家人都印象。过了几天,他们一家人又刻意与巴士售票员偶遇,大家再一次愉快地交谈起来。再次谈论起他们此前坐巴士的事情,而且把上一次坐巴士的日期改成了10月2日(实际上并非该日期),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10月2日相遇的事实强加到售票员的脑海中。
小女儿:大叔。
巴士售票员:你好啊,你们怎么在这里?
妻子对主人公说:维杰,你不记得他了吗?我们10月2日来到这里听高玛严德讲经,然后第二天回去,他在巴士上面售票。你还去了取款机取钱。
主人公维杰对妻子说:啊对,在2号,听经之后,我们3号又回到车上。你就是车上的售票员。
巴士售票员:对。
妻子对主人公说:你记性真差。
主人公维杰:抱歉啊。
巴士售票员:没关系。再见。
主人公维杰:再见。
就这样,参观老板、公司员工、巴士售票员等,所有人的证言都证明,案发当天主人公全家都没有在本地,而是去其他地方听讲经了。电影中每个作证的人都没有撒谎,但事实上又都做了伪证,因为人的记忆通常没有那么好,过了一段时间,通常都只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对于具体时间往往记不清楚,主人公非常巧妙地运用了人类记忆的这个特点。
由于证人证言直接证明案件事实却又容易失真,导致证人证言一旦失真,出现偏差、错误或者证人故意颠倒是非,就会直接影响案件事实的查明,影响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甚至直接导致判决出现错误、偏差。
赖建东律师介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