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阶智能驾驶,究竟该怎么收费?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3-07-17 发布于上海

如果你是各大视频网站的深度使用者,那么付费订阅这个词,你一定不会陌生。从自动续费,到付费观看,再到“被警告”的超前点播,各种想尽一切办法让观众掏钱的订阅行为,受尽了用户的嫌弃。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付费订阅如今开始冲上了热点话题。

例如车载流量订阅、动力电池订阅,甚至连后轮转向、座椅加热等车载配置,同样成为了某些车企需要付费订阅的项目。

不过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领域,非智能驾驶莫属。智能驾驶功能,应该订阅还是买断?如果订阅,收费标准又该如何参考?这一系列问题,正在越来越热烈地被消费者所讨论。


但是,随着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不断普及,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逐渐清晰起来。

获得高阶智能驾驶,有几种方式?

当下,市面上主流的智能驾驶收费方式基本分为三种:一次性买断、车价包含、订阅。

首先来看一次性买断。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无疑就是那个被视为最大韭菜的64特斯拉FSD

特斯拉的FSD是很多人对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产生认知的开始,也是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软件也是需要单独花钱买的。


64,000元的FSD、32,000元的EAP,在特斯拉那里成为了话题度最高、但选装率最低的配置。虽说FSD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驾驶辅助,但很显然,中国消费者对软件付费,尤其是期货软件付费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按照长期跟踪特斯拉的Troy Teslike给出的数据,FSD在亚太地区的选装率从2016年大约3.5%跌到目前已经不足1%。

其次来看车价包含,或者说软硬件捆绑销售。小鹏和理想的MAX车型,是这种方式的代表。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方式是最容易理解的,只要买高版本车型,那么就能获得终身“免费”的高阶智能驾驶使用与功能升级。在这种方式里,智能驾驶软件仍然被当成是一种“配置”。自然,高阶智能驾驶的软件费用,也包含在了买高配多花的钱之中。


不同于特斯拉花钱买软件的行为,软硬件打包的做法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似乎更好接受一些,至少它们买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算力芯片与激光雷达。与此同时,整套高阶智能驾驶往往还与其他配置一同打包出售,比如小鹏的NAPPA真皮和理想的后排娱乐屏,消费者的获得感会更强。


第三种方式,就是现在越来越多车企开始机采用的订阅。

早在FSD刚刚进入国内的时候,特斯拉就宣布了FSD将以按月订阅使用的消息,在特斯拉的老家北美市场,这一方案已经开始执行了。此外,华为ADS 2.0高阶智能驾驶,支持买断、包年与包月订阅,而蔚来在发布NT2.0平台时,也早早地公布了NAD功能680元每月的订阅价格,并且有且仅有这一种获取方式。

为什么订阅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用户、车企与功能本身三个角度来回答。

首先,对于用户来说,按时间付费订阅的灵活性,可以大幅降低用户使用高阶智能驾驶的门槛, 让更多的人有动力去“尝鲜”。毕竟,相比一下子掏几万块,几百块还是要好掏得多。

而且,就像视频网站会搞活动送会员一样,所有软硬件收费解耦的车企,都可以用限时免费的方式,吸引用户来“入坑”。例如特斯拉的FSD限免体验、蔚来的买车送一年NOP+活动。如果功能足够好用,能让用户对功能产生依赖,那么用户付费订阅的比例也会大幅提升。


当然,肯定有人会算这一笔帐:买断的钱到底够订阅多久。以唯一在中国市场同时支持买断与订阅的华为ADS 2.0为例,36,000元的买断价格相当于4-5年的订阅费用,已经基本覆盖了大多数人的新能源车换车周期。


此外,不同于某些品牌支持每月租赁的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系统并非每个月都会被高强度使用,而其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趋势也还无法在当下看清。更不必说还有特斯拉这种FSD“买断却跟车不跟人”的奇葩商业模式,所以这份灵活性会驱使更多用户选择订阅。

其次,对于车企来说,智能驾驶并非一个“一劳永逸”的配置,而是一项需要不断迭代、维护、运营的数据服务,是一笔细水长流的投入。那么,付费订阅同样“细水长流”的收入模式,会更加匹配这样的研发投入。对于功能不断升级完善,车企有更为充足的动力和资源。


此外,由于智能对大数据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车企需要自家大量的车型进行道路与车辆行为数据反馈,在基于大数据进行相应计算之后,再将结果反推给用户。此时,如果采用高低配硬件差异的方式,就有可能出现更加走量的低配车型却无法生产更多数据的问题。


最后,从功能本身出发,因为有数据流的参与,智能驾驶其实已经不再是一项单纯的配置,而是一项服务。服务的本质是使用而不是拥有,以这样的思维来看,按时收费,也更合乎情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订阅模式下的智能驾驶,该如何收费?

智能驾驶该如何订阅收费?

对于汽车领域来说,按月订阅服务已经是非常灵活的存在了。但是在其它服务业与租赁业中,这也就是个“月卡”行为。而自从蔚来将电池灵活升级的最小时间单位从月改为天之后,我们看到了将订阅时长进一步缩短的可能性。


但是,分时订阅下的智能驾驶应该如何收费?无论是像停车场一样用时间计费,还是像高速过路费那样用路程计费,似乎都无法完整地涵盖智能驾驶的工作模式。

从功能性来说,智能驾驶能够有效缓解驾驶疲劳,并在大多数路况下提升行驶安全。而如果我们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解释,那么智能驾驶就是“找个机器人来帮我们开车”。自如,小鹏就用“AI代驾”来描述XNGP在用户通勤路线上进行自训练的功能。


那既然是代驾的一种,参考代驾的收费方案,或者与之类似的网约车收费方案,或许是一个合理的参照。

当然,相比代驾,智能驾驶依旧有着一些区别:

第一,智能驾驶在当下以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无法将驾驶员剔除,驾驶员依旧需要参与驾驶。第二,因为仍然需要驾驶员,所以驾驶员依旧是唯一的责任人,智能驾驶无法规避法律责任,无法替代驾驶员饮酒后的驾驶需求。第三,人工智能的表现不会因工作时长而影响,所以不存在长里程或夜间加价。

所以,最为理想的智能驾驶分时订阅,应是一个由时长与里程作为自变量、缴费形式类似于ETC的无感支付、最终总价不高于甚至应远低于代驾费用的方案,大抵相当于使用智能驾驶每公里的平均成本要低于3元。


以这个价格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蔚来NAD 680元/月的价格合理性。如果一个用户每年总里程是15000km,那么每个月680元、每公里代驾成本3元的情况下,NAD差不多要覆盖超过20%的里程,可以与代驾的费用打平或者更低。

这个数字很难达到吗?从研发的角度,一定是要远高于这个数字。但对于实际用户使用而言,在多数用户的平均数中,很有可能这个数字就会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当智能驾驶一旦有一次出了错,在很多用户那里的信任度,可能就会降到冰点。

给用户培育使用智能驾驶的信心,始终是智能驾驶产品开发与营销的重中之重。

写在最后

许多人认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离我们还很远,因为很多场景下智能驾驶的可用性依旧不高,可靠性依旧值得考验,而很多驾驶者依旧希望能够自己掌控车辆。但是,就像智能手机的快速迭代一样,配备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或许也会从某一个拐点起,开始加速淘汰未配备智能驾驶,或者只有基础功能的车型。


但从消费认知来看,现在的智能驾驶还有两个坎要迈过去。一个是信任度,一个是付费习惯。信任度在于研发技术的过硬,而付费习惯则是要去说服中国消费者,花了大价钱买了硬件,还需要再去按次、按时付费买服务。

但两者也是同样关联的。建立信任度和合适的商业模式之间,同样是鸡和蛋的关系。我们也相信,总有一天,高阶智能驾驶不再是一项配置,而是成为像曾经的发动机、变速箱一样重要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