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才能有智慧?

 Jeremy_苍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看《三国演义》,每次诸葛亮出场时,我都产生一种强烈的困惑:他那种远超常人的智慧到底是怎么来的?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也是常常困惑:在历史的巨大转向时期,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都如在迷雾中航向,不知何去何从,常人只有迷茫,可是,邓小平是怎么做出正确决策的?他的智慧从哪里来?
我们都是普通人,终其一生也遇不到三分天下、拜将入相的局面,也不大可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恰好站在一个可以力挽狂澜的位置上。作为平民百姓,目之所及不过一日三餐、吃喝拉撒、买车买房、结婚生娃。在如此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普通人能有智慧吗?
朋友间一起交流,也时常听人问到“如何才能有智慧”这样的问题,时间久了,禁不住想深入探究一番。
我能做的当然并不是教给别人如何有智慧,毕竟,那是古圣先贤们才能做的事。这里的反思,是根据自己的既往经验,检视一个人心智的懒惰如何导致没有智慧。有一点像,去芜存菁,给出反面教材。
既然沿着过去的老路成为一个没有智慧的人,那么,如果改掉过去的习性,是否就可以成为一个稍微有智慧的人呢?也许你可以根据这里面的反思,对照看看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看看从这些方面入手,是否会对增进自己的智慧有所帮助。
图片
努尔·利雅得(Noor Riyadh)灯光节,2021年。《STAR IN MOTION》,科尔特·维梅伦。星星的象征是对善和真理的认知。

01

什么是智慧?
很明显,智慧不同于智力。一个人可以很聪明、很博学、有知识、有文化、有才华、有能力、有实力,但是我们依旧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人不一定有智慧。
智慧,需要思考,但又不完全等于思考。智慧,更像灯光,是对生命真相的能见度,具有一种穿透力。
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时,我们都知道灯光照亮四周意味着什么,却难以用语言穷尽地描述灯光本身。
我们无法用语言穷尽地描述什么是智慧,但是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的智慧显露时,他看周围的一切都了了分明。
图片

斯图加特灯光艺术节装置,2016年10月


智慧只有在用的时候才能生发。就像灯,只有打开、照明的时候,你才知道它的亮度有多强。如果把灯关上,就算通着电,你也不知道它到底能照亮多大的范围。
一个专业运动员,不去真的把几百公斤的杠铃举起来,你就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力气。
同理,一位智者,我们觉得他有智慧,也是看到他思考了我们人人都觉得难的问题,或者他对一个人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给出了深度广度完全不同的答案时,我们觉得他有智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斯图加特灯光艺术节装置,2016年10月


图片
同时,当我们提到“智慧”,通常都不仅仅指向自身,而是和一个“超越性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比如,一个人想到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办法来赚钱,而且最后还真成功了,我们一般不会说这个人真有智慧,而是会说他“有商业头脑”。
而当我们说苏格拉底、孔子、老子、佛陀有智慧,他们留给我们的,无论你是否似乎不是这种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而是关乎生命的思考。
谈到智慧,不能不提哲学,毕竟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可是,翻遍哲学书,你看到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家反复讨论正义、美、知识、真理,却独不见哪一个人明确地探究智慧。而被誉为“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的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这,又该如何理解?
佛陀也讲智慧,但佛法中的智慧通常用“般若”来表示,以示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佛法中的般若是指向出世间的,也就是指向觉悟。一个人怎么才能在世间升官发财、儿孙满堂、延续香火不是它所关心的,它关心的是一个人如何解脱痛苦,如何从生命的牢笼中获得真实的自由。
图片
“Line Describing a Cone”系列,作者:Anthony McCall

02

智慧从哪里来?
智慧,离不开思考。一个不思考的人,谈不上有智慧。
当刘备三顾茅庐时,年仅26岁的诸葛亮拿出地图,侃侃而谈“隆中对”,这不是天纵英才的挥毫之谈,而是诸葛亮静观天下时局,饱读诗书,仰观俯察后,得出的韬略之见。
清算“四人帮”后,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到底该怎么做,先做什么,什么是关键问题,这些,也不是灵光闪现,神来之笔,而是他在赋闲时就时时刻刻在心中思考、酝酿的问题。
图片
比利时克诺克海斯特灯光艺术节,2021年
智慧,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在大问题、真问题上的照见、应用。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真问题,就没有真思考。
只有研究真问题才能做出真学问。
爱因斯坦说,如果仅有一小时处理某个问题,他会花55分钟定义问题,5分钟解决问题。
智慧不是在“思考何为智慧、怎么获得智慧”中产生的,智慧是在努力解决生命中的“大问题”的时候涌现的。
一个人必须从问题入手,从自己最关切的问题发问。如果离开了问题,那么思考就失去了锚定点,就像对着天空放箭,根本没有靶子。这样的射箭练习,一万年也没有办法精进技艺。没有明确、具体的问题,心智的灯光就像手电筒的灯光一样无法聚焦,这样的光照出来的区域自然也是模糊一片。
写论文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叫“问题意识”,也就是你必须带着一个明确的问题来开题,如果没有“问题意识”,那论文很容易落入资料堆砌,说的都对,却不知所云,解决不了问题。
一个人没有智慧,是因为他没有认真思考过“大问题”。
图片
“Line Describing a Cone”系列,Anthony McCall
每个人一出生,基本资质差不多,为什么几十年过去,有的人越发深刻,有的人毫无成长,却越发浅薄?甚至有时你会觉得他的心智和年纪之间不匹配,身体已经来到中年、甚至老年,但是心智仍旧停留在少年。那是因为这个人和生命的核心之间从未发生过真实连接。
就像磨坊里的驴,如果一天天拉磨,每天拉满8小时,甚至996、007好了,可是,蒙着眼睛、空着脑子,只用四只脚走路,关心的只有今天的胡萝卜在哪吃,明天的稻米在哪吃,哪一家磨坊的母驴最好看,哪里的河边最适合散步,那么,这样的一只驴,终其一生,它的脑子连磨坊都没有走出来,又怎么能有智慧呢?
我们的生命像一个容器,它原本不可被定义。装满了珍珠玛瑙,这个容器就闪耀着珍珠玛瑙的光彩;装满了沙石尘垢,就只有泥沙的混浊。
图片
保罗·塞尚作品灯光艺术展,2022年,巴黎
孔子讲,君子不器,一个人的生命原本就不应该被俗世的生活所定义、框住。同样的一生过完,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是用在精神觉悟和德行修炼上,还是用在满足肉身的欲望上,自然是两种不同的结局。
往昔的圣哲们为什么可以成就一番大智慧?除却其他的条件不谈,至少,我们都知道,他们每一个心中都装着关于探求生命实相的大哉问。
有的人说,我也没有只满足肉身的欲望,我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我也在研究那些我真心喜欢的东西。可是,这样的我,为什么还是没有智慧?
选择用力的对象,这本身就是智慧。
哪怕是种花种菜,花鸟鱼虫,如果你深入进去,都会觉得深似海,广阔不知深浅,可以穷尽一生精力。在北京古玩市场逛一逛,你能看见清朝的贵族们都在玩儿什么。你能看见用玛瑙做的鼻烟壶,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山水、人像。你能想象一个装鼻烟的小容器,要花多少工巧吗?
图片
荷兰阿姆斯特丹灯光节,灯光艺术作品:“表面张力”,2019年
孔子说:即使是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执着钻研这些小技艺,恐怕会妨碍从事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做这些。(“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是以君子不为也。”)
所以,审慎地选择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在哪个方向,这本身,就是对智慧的追求,也是智慧的体现。
智者说:智乃无心天赐恩。
这里的“无心”是指什么?无人心,无为自己蝇营狗苟、钻营算计、不求自己安稳苟活之心。
这时有什么心?与天道、天理相应的本心。
图片赫尔辛基灯光艺术节,2024年

03

智慧的人,不仅知道要思考什么,也要懂得如何思考。
思考,是一个动词。就像刀,不是艺术作品,放在美术馆,岁月静好,当成展览品被观赏。刀,是要用的。同样,心智,也是要用的。只有在用的过程中,心智才能产生价值。
哲学,不是一个名词。现代人学哲学,上来就是先把哲学史捋一遍,但是你问他学到了什么智慧吗,其实没有。
所以,哲学是用来“做”的。真正的哲学家,不是在象牙塔里“学哲学”,不是在单纯欣赏、鉴定他人的想法,而是自己亲自下场,去用自己的心灵和大脑来“做哲学”。
图片
James Turrell,美国公共艺术家
在佛陀还是太子悉达多的时候,他正是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种种现象,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度过这样的一生,所以才选择离开锦衣玉食的皇家,独自走入丛林悟道。
苏格拉底自诩为雅典的牛氓,也是希望用不断地提问来刺痛雅典人的心智,让大众远离心智的昏沉和懈怠。
智慧不是一个静态的、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一种动态的、在训练中产生的心智力量。肌肉的力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通过合理的训练才能获得,智慧也一样。
一个常年不运动、不刻意进行负重训练的人谈不上有健壮的肌肉,同理,一个常年不思考问题、不有意识探索关键问题的人,也谈不上有智慧。
普通人的生活有问题吗?当然有,简直太多了。可是为什么普通人没有获得智慧呢?因为对问题耐受了,不去解决。或者,解决的方法满足于最普通的方案,没有深入思考。不仅不思考,真遇到问题时,都是绕着走,偷懒,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这样的心智等于从未用过,是谈不上能够思考重要的问题的。
图片
在《思考的艺术》书里说:
“大多数饮食男女到死都没想清楚生死、宗教、道德、政治、艺术等等。就算是现实问题,我们也远远没有想清楚。我们会臆想在子女教育、职业发展、钱财使用等问题上,别人肯定都有自己的主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想象自己与这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之间只不过隔着一层薄薄的迷茫的窗纱。但事实并非如此。别人和我们一样,也生活在永恒的混沌中。别人和我们一样,也傻乎乎地想象着自己在思考什么重要的问题,其实他们只是在考虑要不要思考那个问题。”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怎么思考过问题。你问他,你怎么看自己的人生中重大问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你为什么结婚?你为什么生孩子?你觉得什么是你最看重的?
他其实说不出什么想法,能说的,不过是复读机一样重复别人的话。就算能说,你连续问上三个“为什么”?他就又卡壳了。因为他从未深入思考过他给出的答案,他说的,不过是一种鹦鹉学舌的道理。
思想的锈钝,本质是一种心灵的疲软和懒惰。绝大多数不是不知道自己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想清楚,而是放在一边,根本不去想。
英语里有一个词叫sharp,本意是“锋利”,如果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大意是指反应很快,思路清澈,像刀锋一样锐利。
佛法里也讲“智慧剑斩断烦恼”,可见,真正的智慧应该像刀锋一样,面对世间烦恼如庖丁解牛,以无有入无间,游刃有余,手起刀落。
智慧像厨艺,有的人吃了一辈子饭,却一道菜都不会做。刀像大脑的智力,刀再快,不会做饭,也没用。所以,没有用心在事情上打磨过,智慧不会从经历中自然生长。
如果单纯用刀锋来看思考能力,那么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的这把刀大概从来都没有磨过,锈得只能当砖头了。
怎么磨呢?
王阳明说,心在事上磨。智慧,本来就像刀,放在那里是看不出来快与钝的,必须在用的时候才能看出这是宝刀,还是废铁。
一个从来不磨刀的人,心智死气沉沉,自然谈不上sharp,更谈不上智慧。
哲学关心的是正义,自由,美,善,真。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生命、心智用于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才说他在接近哲学,也才能说,他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都不爱智慧,又如何能获得智慧呢?
当然,就算爱,也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可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至少可以说走在通往智慧的路上了。
图片
James Turrell

04

在《庄子》里,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一天,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主干粗而不正,不合绳墨;小枝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生长在路边,过往的木工都不看一眼。你所说的话大而无用,大家都不予理睬。”
庄子回答说:“现在你有一棵大树发愁没有用,为什么不把它种于空旷的乡野,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棵树不会遭受斧子砍伐,其他东西也不能伤害它,虽然没有用,但是也没有苦恼啊。”
也许真正的智慧,就像这棵大树。普通人看不上,用不了。它长的不合世间法则,树干不直,树枝也弯曲,看似无用,实则是大机大用。
又像《逍遥游里》的鲲鹏,万里而飞,必待南风起而飞。为什么?其实是世间的事情太小,载不动这样的大智慧。
那么,对于我们这样既非惠子、更非庄子这样的普通人,该如何增长智慧呢?也许,苏格拉底的那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就是一个最好的提醒——一切智慧的获得都从谦卑开始,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
一个空杯子,内在空空如也,没有金玉美质,谈不上用处。但也正因其空无一物,才充满了无限可能。
图片
James Turrell
————  e n d ————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