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际布料效果与理想布料效果的差距

 高炉炼铁技术 2023-07-17 发布于河南

记得很早的时候,写过一个小东西《无钟布料理想的料面形状》,探讨了一些无钟布料时我们想要得到的料面形状-理想料面形状,也举出了几种由于布料控制不同而可能得到的几种料面形状,当然,都是理想化的布料结果,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前些日子,在“大高炉操作交流群”里,一位朋友在群里寻求3000m3级高炉单环布料的经验,并吐槽说:曾在2000m3级高炉依据加权平均角度单环布料连续走20小时,炉况顺行,现在3000m3级高炉依然按照加权平均角度走单环,感觉很困难。首先很佩服这位朋友善于偿试的勇气,很多的知识与经验也都是在不断的偿试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其次,可以肯定的说,3000m3级的高炉走单环也应该是完全可以的,只是有可能是选的角度不够合理,所以才导致失败的。由此也引发了笔者对布料的一些感慨,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单环布料,是无钟布料中最简单的布料形式,或许是无钟炉顶出现后出于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又或许是单纯的模仿钟式炉顶的布料方式吧,早期无钟炉顶使用单环布料的频率并不是太低,其中的原因可能一是操作者对钟式布料的效果比较熟悉,模仿出钟式布料的效果更有利于对炉况的调剂,二是单环布料相对调剂简单,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也较少,更便于调节吧。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及新一代炼铁人的不断成长壮大,应该说,炼铁操作者对于无钟布料的调剂与认知逐步优于了钟式布料,所以使用单环布料的机率也就很少见了。

也正因如此,现代炼铁人,大凡谈到高炉装料制度或者是布料效果,要么是平台+漏斗,要么是平台+漏斗+中心加焦,似呼早已忘记了钟式布料的那种最简单的堆尖+漏斗的料面形状。这也是笔者之所以想要重提实际布料效果与理想布料效果的原因。

确实,理想的布料效果,我们是想要布出一个平台+漏斗的形状,或者平台+漏斗+中心加焦,希望在边缘形成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平台,以利于控制边缘气流,在中心形成合适的漏斗,方便中心气流吹出。确实,在我们想当然的认知中,因为无钟布料很容易的实现了由外向内的多环布料,自然也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平台,平台的宽度依环数的不同而自由调节,中心自然形成漏斗状料面,这似呼都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太骨感。相信所有的操作者都在休风时上炉顶看过料面,您所看到的料面真地是理想中的平台+漏斗的料面吗?多数应该不是!

所以,妄谈平台十漏斗,只是理想而己,实际您有平台吗,漏斗一定是有的,但漏斗合理吗?顺行的可能合理,不顺行的一定不合理,哪怕您中心加多少焦。

很多人认为,我多环布料,怎么会没有平台,事实是,真没有平台,您布料的效果,依然是钟式布料那种堆尖+漏斗的效果,而且比之还不足。钟式布料,最基本的可以保证在周向方向上是均匀的,也即我在东边堆尖在1000mm,西边也基本在1000mm,这是钟式布料的特点。而无钟布料,有心的人可以关注一下,大凡两个操尺的,一般两个探尺不会平,三个探尺的,差距更大,说明周向是很不均匀的。理想的布料,均匀的几环布料,料面应该是平的,为什么料面从来没平过?这是无钟布料的特点,不公平是正常的。

所以我一直不敢妄谈料制,因为很复杂,我所知道的,目前多数高炉,料面形状依然是堆尖+漏斗的形式,所以,谈平台+漏斗,情何以堪,您不懂?还是不懂也要装懂?

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我布出了一个平台加漏斗的料面,实际您只要休风时看一下就明了,平台在哪儿?还不是一个堆尖+漏斗的仿大钟布料模式。或者说,还不如钟式布料,因为东西南北四面都己不均匀了,东边堆尖在1000mm,西边堆尖可能己到1200mm,原因呢?布料的缺陷而己。

所以无钟布料,虽然更灵活了,也更不可捉摸,很多人谈则平台+漏斗,真有平台吗?多数没有,既然没有,还淡什么平台漏斗理论,妄淡而己。

聊着聊着又跑题了,笔者想要说的是:当前多数高炉,料面形状依然是堆尖+漏斗,平台+漏斗可能只是意愿中的一厢情愿,实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所以,当您准备对人高谈阔论平台+漏斗的时候,先想一下平台是什么样子。

一个新兴的事物,刚出现的时候,大多只看到其优点,而不去看其缺陷。无钟相比于有钟,确实有很多优越的地方,但一路走下来,确实也有太多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料尺不平,一些东西,认清其本质,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能更好的利用与调剂,一味的盲从或推崇,并不是智者的行为,或者深受其害也是常事。

理想的料面形状与实际料面形状往往会有一些差距,认识形成差距的原因才能理解炉况的变化,看透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健,空谈表面现象永远走不出困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