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后记 | 两个问题还是一个问题——《月光曲》教学反思

 新用户75266912 2023-07-18 发布于重庆

《月光曲》是历年教材都保留了的老课文。为了不辜负经典,除了常规的备课,还查了一些资料,文字的,视频的,板书图片等,希望既能有所创新,又能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直到课前都还不甚满意,果然上课就出现了问题,留下了一点遗憾。

问题还原

课后第一题: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教学过程

备课的时候,就疑惑这里到底算一个问题还是两个问题。如果算作两个问题的话,感觉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有交叉的部分。如果算作一个问题的话,感觉两个“为什么”,所问还是有区别的。上课的时候,审题时也问了学生,因为自己没有想得很清楚,最后不了了之。

接着,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析原因,并把自己所能发现的原因分点记录在草稿本上,要尽量多角度地去思考和发现。

巡视了一圈,在草稿本上看到了“懂事”“爱音乐”“懂音乐”“贫穷”“同情”“灵感”“感动”等词语,有的孩子甚至还引用了贝多芬说的“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答案丰富多彩,基本涵盖了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素。

之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和大家分享,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看法。

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的想法虽然丰富,但是比较混乱,所以需要梳理、总结。

在我的引导下,最后形成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同情盲姑娘的贫穷不幸;

二是因为盲姑娘的懂事、爱音乐、懂音乐以及兄妹情深感动了贝多芬。

回到办公室,与同组老师交流自己的疑惑——课后第一题到底是一个问题还是两个问题。

大家各抒己见,并参考教学用书,最后确定课后第一题是两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参考答案:一是因为同情其贫穷不幸,二是因为被盲姑娘的懂事、爱音乐以及兄妹情深感动了。

问题二: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一曲。

参考答案:因为贝多芬弹奏完第一首曲子,发现盲姑娘懂音乐,是他的知音,心里很激动。

还是集体的智慧力量大啊,这样讨论了一番,就把两个问题的层次梳理清楚了。

怎样让学生也明白这一点呢?

来到教室,利用课间时间,我把课文投到投影仪上,在课后第一题那里,用红笔勾出了两个问题,并在两个问题之间画了一道斜线。然后用蓝色笔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词标注在旁边——

1.同情(贫穷不幸)

2.感动(爱音乐、懂事、兄妹情深)

把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词标注在旁边——

感动(懂音乐、知音)

上课了,我把在办公室里和其他老师的讨论经过大致告诉了学生(他们最喜欢听学习背后办公室里的故事了),然后请大家观察我重新做的笔记,猜一猜我这样改动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察了一会儿,逐渐有了发现。

“我发现这里提了两个问题。”

“我发现除了'同情’和'感动’,增加了'激动’。”

“我发现这两个问题要分开来回答。”

“我发现贝多芬因为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所以才弹了一首曲子又弹一首。”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之前我们回答问题的不严密。

结束语

虽然之前的教学留下了遗憾,但用这种方式还算补救了一下。

今天教学《月光曲》的经历,再次提醒了我——

课前必须把每一个问题研究清楚,避免留下不该有的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