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菔子——一味专治消化不良、胃脘胀满、胸闷气喘、水湿痰饮的中草药

 咸鱼片 2023-07-18 发布于广东

莱菔子曾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芦菔,又名温崧,芦菔,现在统称箩卜,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根,因块根长在土中且洁白如酥,古名有时也称为土酥,杜甫《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诗:“长安冬葅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及宋·杨万里诗句:“庾郎晚菘翡翠茸,金城土酥玉雪容。”萝卜的块根粗壮,脆嫩多汁,形状有圆、扁圆、圆锥、长圆锥等,皮色有白、绿、红、紫等,肉色有白、淡绿、鲜红、紫红等。是一种常见的药用价值蔬菜,全国各地均有栽植,生食熟食均可,其味略带辛辣味,萝卜削皮生吃,脆甜多汁可代水果。古人多劝人食萝卜根叶,“功多力甚,养生之物也”。尤其是到了冬天的时候,白萝卜更是大补,民间有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谚语“冬吃箩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因此,民间有“冬季箩卜小人参”之说。由此可见,国人对箩卜的认识,以及喜爱可见一斑。

芜菁(左);萝卜(右)
我国是箩卜的故乡,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莱菔的记载。《诗经·邶风·谷风》篇“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所言,“葑”即芜菁,“菲”即箩卜,《毛诗正义》中解释说“葑,须。菲,芴也。”《毛诗郑笺》中又说,“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谓也,皆上下可食。”即是说“葑”是蔓菁,而“菲”则是“葍”。郭注云:薞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礼·坊记》注云:葑,蔓菁也。陈、宋之同渭之葑,陆机云:葑,芜菁。幽州人渭之芥。方言云:䒠荛,芜菁也。陈楚渭之䒠,齐、鲁渭之荛,关西渭之芜菁,越、魏之部渭之大芥。䒠、葑音同,然则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薞芜也,菁也,芥也,七者一物也。孟诜云:蔓菁,消食下气。其子,九蒸九暴,捣为粉,服之。
《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从《诗经》的内容可看出,其主要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最后的作品也产生于春秋时期。由此可见箩卜在中国栽培历史应在西周前时代。另一部较早纪录箩卜品质特征等内容的文献当推《尔雅》,据考证,本书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的意思;“雅”本意为“正”,引申为“雅言”,指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近正”,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然而,书中只提到芦萉就是箩卜“葖,芦萉” 宋 邢昺 疏:“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一名葖,俗呼雹葖。一名芦菔,今谓之萝卜是也。”却对箩卜的栽培方法、功效只字未提。晋朝郭璞注为“紫华,大根,俗呼雹突”,直到六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才详细记载了箩卜“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的栽培和管理方法。元代王祯《农书》载:”老圃云:萝卜一种而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故黄山谷云:'金城土酥净如练’,以其洁也。“可见,一年四季,萝卜皆有产,且四时不同名,王祯还在书中详解了种植萝卜的田间管理办法,最后不忘感慨:”美者,生熟皆可食,腌藏腊豉,以助时馔,凶年亦可济饥,功用甚广,不可具述。其可不知所种哉!”可见当时,萝卜就已经广受喜爱,苏恭、苏颂等人对其亦有著述,《本草纲目》汇集众多记载, 宋代苏颂著《本草图经》中提到莱菔“南北皆通有之”。说明在宋时,北方的河朔、秦、晋,南方的江南、洪州等地就已盛产萝卜。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论《诗经》《尔雅》是否提道箩卜的栽培方法和功效,我们都无法否定箩卜的栽培历史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事实。大概算一下,怎么说也有2700年以上的历史了。

萝卜最早是用作药材,没有被当作裹腹的食材直接食用,唐朝苏敬《新修本草》谓其:“莱菔根味辛、甘,温,无毒。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陶谓温菘是也,俗呼为萝卜。”这里所说的“消谷”是指进食多,不消化,就是现在的消化不良,俗称积食。可见在中国古代,中国先民已经开始用箩卜来对症治疗食积胀满了。
不过箩卜并不仅只有宽中、下气、消食这些用处,它对痰饮、咳嗽、痢疾等症也有明显的疗效。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强调:“凡人饮食过度饱,宜生嚼之,佳。子,研水服,吐风涎甚效。”并附有“莱菔”图,唐日华子的《日华子本草》更是将箩卜列为消痰止咳的方药,云:“萝卜,平,能消痰止咳,子,水研服,吐风痰。”意思是说箩卜消痰止咳的效能,到了明初的李时珍,他则认为箩卜可以“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进食箩卜有消食、顺气、化痰、止咳、利尿、补虚等作用”,并对箩卜有这样的描述:“升吃升气,熟吃降气”,是“蔬菜中最有益者 ”,对于箩卜的养生是极力推荐,并主张每餐必食,据明代《蕲春县志》载,李时珍认为:萝卜属中性食物,于阳虚者,可扶阳;于阴虚者,可滋阴;实为菜蔬之王、养生佳品……这些都与人的脾胃息息相关,这便让人想到中气下陷时,时常想起箩卜,久而久之,有人便将其视为补中益气之物,认为久食可“肥健人令肌肤细白”。
传说,唐代有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谁知儿子年方10岁时忽得重病,眼看一天天消瘦,后竟然卧床不起,其目心急如焚,背起儿子四处求医无果,听闻孙思邈医术高超,且专为贫穷大众治病,特慕名前去求治, 孙思邈为孩子诊脉开方后,对其母亲说:“你回去要多给孩子吃补品。“母亲伤心的叹息道:”我连抓药的银钱都没有,哪里买得起补品啊!"孙思邈笑道:”我要你吃的补品是不用花银子的“。说完拿起笔在处方上画了一个大萝卜。
母亲会后意后辞谢了孙思邈,回家后便到地里挖了一大蓝箩卜,削去头尾,洗净蒸熟,每天给儿子吃。不久,儿子的病情果然好转,数月坚持下来,儿子竟然红光满面,健如牛犊。母亲心里乐开了花,于是,她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领着儿子,挎了一篮子晒干了的箩卜去酬谢孙思邈。孙思邈得知母子二人的来意后,高兴地指着箩卜说:“这东西俗名'小人参’,雅称'金荀’,治病胜过仙丹妙药啊。”
后人为了不忘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恩德,盖了一座庙,门楣上写了“人参堂”三个大字,以示不忘孙思邈救治百姓的攻绩。自此后,箩卜又名“小人参”的美誉而广为流传至今。
箩卜被直接拿来用作蔬菜食用,应该在南北朝之间,南北朝陶国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叶不中啖。”其中,”啖“是”吃“的意思,”不中啖”即是说箩卜的叶子不好吃。由此可见,箩卜直接拿来用作蔬菜食用,在南北朝之前;以后的《本草图经》《本草从新》也有记载,元代许有壬有诗篇赞美箩卜,”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前两句说的是生吃和熟吃的不同味道,熟吃味道甘甜神似芋头,生吃脆嫩多汁好比梨子,后两句说的是它们治病的作用。短短的几句话,箩卜的种种优点便跃然纸上,全诗篇都在说箩卜的功劳非常大,脆嫩多汁,既可作菜熟食,又可当水果生吃,还可以用来治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做了更精辟的总结:“(箩卜)生吃可以止咳、消胀气,熟食可以补气顺气”,《群芳谱》更是将萝卜列为“蔬谱”,说萝卜根叶“可生可熟、可菹可齑、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最有益者”。可见箩卜在中国人的饮食历史中不仅可入餐桌,更可食补益气。
在古时,有许多箩卜所制佳肴。谣传武则天称帝时,洛阳长出一颗被视为奇物的箩卜。此箩卜大约三尺,上青下白,进贡女皇后,御厨将箩卜切丝配以山珍制成羹汤,深受女皇喜爱,赐名“假燕窝”,从此以后箩卜登上皇家宴肴。

直至今日,假燕窝的做法依然深入百姓家,最寻常的吃法就是箩卜鲫鱼汤,箩卜切细丝配以鲜美甘甜的鲫鱼,汤色洁白如玉,入口香浓深韵,带有箩卜清香和鱼肉的鲜甜,不腻不燥,美味的同时有健脾利胃,补益中气的效果。还能解酒醉、治晕船、解煤气中毒等。
其后,宋朝人更将食用箩卜视为长寿、养身的秘诀之一,是吃汤饼的标配,宋朝人认为汤饼属于“大热”,需要箩卜“解其性也”。
往后至明代,刘若愚《明宫史·饮食好尚》中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到了清初乾隆年间,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纪录了咬春这一习俗:“生食水红箩卜,名曰'咬春'。”清光绪年间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箩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这说明”咬春“的习俗明清以来在北京一直很流行。
河北吴桥也”咬鲜红莱菔,谓之嚼春,可以顺气醒睡“。在山东地区,立春这天人人手拿一个生箩卜,待立春时刻一到,不约而同咬下去。在中国最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以及在西南地区的贵州,人们不仅同样是食生箩卜,而且也认为可以消除睡意。可见不论是在东北、华北还是西南地区,立春都吃箩卜;另外在天津,人们还相信立春箩卜有增强生育机能的功效,在山西,把箩卜切成片生吃,这也称为”咬春“;有的地方还认为吃箩卜是取与春季物候相适应的新生之义,入山西北方的箩卜栽培历史悠久,且多优良品种,这是北方咬春习俗盛行的前提。

虽然这些主要讲的是咬春的习俗,但也足见萝卜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屡次登场”。
现在,箩卜消食化积,消痰止咳、顺气、除燥生津、清凉解毒等功效正逐渐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现代营养研究发现,箩卜含有的维生素C比梨子和苹果等水果高出8——10倍,含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糖类、卫生素B1、B2、钾、钙、磷、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淀粉酶和粗纤维,营养价值颇高。
箩卜具有特别的辣味,无论是生食、熟食都有顺气、健胃消食、增加食欲的作用。吃肉类等油腻食物时,箩卜有解腻爽口功效。其次,箩卜中含有较多的芥子油,能起到促进肠蠕动,促进消化、解除胃酸和胃胀的功效,又比如,箩卜内寒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钾、镁等可促进肠胃蠕动得物质,有利于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保持大便通畅,对便秘和青春痘都有很好得治疗作用。常吃箩卜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箩卜顺气消食,可避免食滞,适合热症的消化不良(过食辛辣、高热、肥甘厚腻之品,使得腹内积食难消、积滞成热、而导致反酸、肠胃闷闷不舒、腹痛腹泻等)。另外,不惯吃面食者,吃面后可用萝卜解之。
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箩卜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生吃箩卜或白萝卜煎汤,对伤风感冒、咳嗽、咽喉炎、声带嘶哑、扁桃体炎有防治功效。明代《普济方》记载,生萝卜汁或生姜汁各等分同服,含漱咽,防止失音或声音嘶哑,不少歌唱家利用此方来保护嗓子。煤气中毒引起的头晕、恶心等,可服用白萝卜汁。箩卜洗净去外皮,并挖空中心的肉,装入蜂蜜,放入大瓷碗中,盖好,隔水蒸熟,具有降压降脂得作用,用鲜箩卜煮水烫洗可防治皮肤干燥、破裂、生冻疮。古代有用萝卜汁做药方治咯血、便血、屡见奇效。食某些食物烧心时,吃点箩卜可顺气止酸。
进来我国医学研究还证实,萝卜汁可防止胆结石形成,用于治疗胆结石。对于治疗胆石症。对于冬季人们多吃补品,而寒冷少动或懒得动得习惯,体内易生热生痰,箩卜爱荤腥,越荤越腥越能显示箩卜的优势,特别对中老年人更明显,常食箩卜有轻身延年的功用。
医学研究还发现,箩卜含有多量木质素,它能提高人体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的活力2~3倍,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能力。箩卜含有的淀粉酶能分解治癌物质亚硝胺,从而起到防癌作用。箩卜含有的干扰素诱生剂具有抗病毒感染、激活自然杀伤的细胞活性及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生萝卜汁能刺激上消化道诱生干扰素,从而减少患上消化道癌症的机会。
箩卜的种类很多,有白萝卜、胡萝卜、小水箩卜(也称为樱桃箩卜)、青箩卜、心里美箩卜、卞箩卜等。

箩卜家族里,不同的箩卜还有一些独家功效:红萝卜皮中所含有的红萝卜素,就是维生素A,可以促进血红素的增加,提高血液浓度和血液质量,可以改善贫血;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则能够补肝明目,治疗夜盲症。
据明《蕲春县志》载,为收集、整理民间中草药的药理和药性,李时珍常常只身一人,身体背药篓到深山去菜药,一日,天仅中午时分,李时珍来到一处悬崖绝壁旁,见到一位采药老翁,鹤发童颜,气色红润,手脚利落,令李时珍十分惊叹。
原来,这老人是隐居在这深山里的老隐士,虽年过百岁,却眼不花,耳不聋,身板硬朗、思维敏捷,且十分健谈。随后,李时珍便和这位老翁攀谈起来。当李时珍问他有什么养身延寿之道时,老人淡淡一笑道:”山野之人,淡食为道;清心寡欲,乐善好施,曲中自然,静心为上......老人随手指了指竹篓子里的木耳和胡萝卜说:“喏,就是常常吃这些”。
老翁一席话,让李时珍大受启发,回到家中后,他反复琢磨,品味胡萝卜的药理和药效。他认为:胡萝卜属中性食物,于阳虚者,可抚阳;于阴虚者,可滋阴;实为蔬菜之王,养生之佳品......经常食用胡萝卜对于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对调理人的心脏疾病尤为有效。于是,李时珍就把这一食疗方法介绍给更多的人。时至今日,在湖北蕲春一带的民间仍然盛行长年食用胡萝卜的食俗。当地人视胡萝卜为食中补品,誉称为“小人参”,称为每餐必食的养生佳蔬。
据调查考证,在蕲春一带,百岁以上的老寿星在万人中的占有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中老年人群体内血中的胆固醇含量以及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病率,亦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中胡萝卜功不可没。
不过,虽然萝卜厉害,可以下气消谷,消胀气,止咳、去痰癖,有”小人参“的美誉,但对于消化不良、胃脘胀满、胸闷气喘、水湿痰饮等证,萝卜子疗效更佳,古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李时珍就对它赞不绝口,认为“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清代名医张锡纯对它也颇多赞誉,认为”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虽说两位德高望重的名医都认为莱菔子有顺气的作用,可以帮我们一身的浊气顺下去。但莱菔子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却是得意于清朝末期的慈禧太后。

据时料记载,慈禧太后自垂帘听政后,由于山珍海味各色精美食品吃得过多,再加公务繁忙,非常疲惫。御医便用上等人参、鹿茸等高贵药品给她进补。不但不见效果,反而日甚一日地觉得胃胀、胸闷,浑身无力,不思饮食,并且脾气暴躁,鼻孔流血。御医们束手无策,只得四处张榜求医问药。有一位长老看了皇榜,经过分析,便揭榜进宫给慈禧诊断之后,献上“小罗汉丸”,说是灵丹妙药用萝卜汤送服。慈禧服药后不过三、四天,竟然病全好了,胃口大开。慈禧大喜,并追问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长老笑着说:“罗汉丸是三钱莱菔子(萝卜籽),将其研为细末,再用茶水、面粉调匀做成的,用萝卜汤送服,不过是加重发挥药效罢了”。慈禧赐给这位郎中一个红顶子(清代官衔的标志)。这就是“三钱莱菔子,换个红顶子”佳话的来历。众御医们听说后连叹“惭愧!惭愧!” 自此以后,只求对(对症用药)不选贵(不选高贵的药物)就成为名医治病给药的金科玉律了。
莱菔子之能帮助我们消食、顺气、化痰,是因为其中包含有α-己烯醛、β-己烯醛和β-己烯醇、γ-己烯醇等挥发油,另外还含还含有莱菔素、芥子碱、黄酮类、β-谷甾醇等成分;这些化学物质具有具有抗细菌和真菌、祛痰、镇咳、平喘、降低胆固醇、抗癌、利尿、防止动脉硬化、降压、增强离体回肠节律性收缩、抑制小鼠胃排空等药理活性。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莱菔子的这一特点,因而常用它来消食除胀、祛痰降气,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到壁之功”,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了朱丹溪这一说法,说其“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滇南本草》谓其:"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莱菔子味辛甘平,归脾、胃、肺、大肠经。辛能行散而善走,走肺经,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走脾胃,能消食化积,行气除胀,故尤善治壅咳喘,胸闷兼食积者。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如《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单用本品为末,既可降气化痰,又可上升而涌吐风痰,如咳嗽痰涎壅盛,或因痰浊上蒙清窍而头重昏眩者,皆可用生莱菔子30g研末调服,探吐之,邪去而正安。《日华子本草》单用本品“水研服,吐风痰”,《食医心镜》单用本品为末服,或与白芥子、苏子同用,即《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名方,该方由三味药组成,分别是炒莱菔子、炒白芥子、炒苏子。炒莱菔子前文我们说过了,炒苏子,紫苏的籽就是苏子,它具有降气、止咳、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化痰、润肠、平喘、清肺、通便、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苏子入药时我们用炒过的苏子。芥子就是植物白芥的干燥种子。把这些种子收进来以后,炒至深黄色就可以,这个药名叫炒芥子,炒芥子性味是辛温的,主入人体的肺经和胃经,它的作用主要是行肺气、去痰湿,并且还有宽中、消痞的作用。这三味药放在一起就叫三子养亲汤,是一个非常好的化痰浊的方子,炒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炒苏子下气化痰,润肺宽肠;炒芥子温肺祛痰,散结止痛,将它们共同放再一起,可以健脾胃、平喘、化痰浊。况且还能让痰往下通过大便而行,因为它们的药性都是下行的,进而起到了一定的降血脂作用。这个方子建议患有高脂血症的病人用。如果判断是痰浊型的则可以长期服用,因为这三味药都是药食同源,没有任何伤害,没有任何伤害,安全无污染,是非常好的方子。

莱菔子其消胀作用主要是行气,用于腹部气胀、食积气滞病症,作用强。主要特点是行气兼能降气,主下行,用于脘腹胀满,矢气不出,尤以欲矢气而矢气不出者作用较好,据此也用于大便不通。因主下行,对于痰阻气机不降所致咳喘痰多作用好,喘证多用。
莱菔子炒用,降多于升,以降气化痰、导气下行为主;生用,则升多于降,能涌吐痰涎。《衷中参西录》谓:“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取其升气化痰宜用生者,取其降气消食宜用炒者。”故临床上一般认为莱菔子生用性升,炒用性降。生莱菔子味辛较甚,故生擂汁水催吐作用较强,可涌吐风痰,用于治风痰上壅的痰厥。莱菔子炒用则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病证。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炒莱菔子对胃肠运动的作用比生莱菔子更强。
单用炒莱菔子对西医学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有一定的疗效。莱菔子内含的水溶性生物碱能显著提高SHR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对抗OFR损伤的作用;还能提高Apo 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NO含量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及TC、TG、LDL-C含量,提高HDL-C含量。炒莱菔子中提得的芥子碱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也有降血脂作用。其次,莱菔子正丁醇提取部位对SHR大鼠有降压作用;水溶性生物碱对SHR大鼠也有降压作用,并显著提高大鼠心肌NOS活性和血清NO含量,降低血浆AngⅡ含量。还能降低左室重量指数,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改善SHR大鼠的心血管重构。莱菔子注射液对麻醉犬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芥子碱硫氰酸盐是其降压有效成分之一。故莱菔子素也有降压作用。有医学实验研究表明,莱菔子水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莱菔子注射液有降低动脉压、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
此外,耳穴压豆配合莱菔子腹部烫熨可治疗排尿困难、尿潴留等病。

性能

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

食积气滞

莱菔子性辛、甘。入脾、胃经。功擅消食化积、行气除胀,常用于食积气滞引起之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等症。其辛能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常与山楂、神曲、陈皮等配伍,治疗食积气胀、消化不良或由食滞引起之腹痛、腹泻等,如《丹溪心法》之保和丸。

此方加白术为大安丸,攻补兼施,主治食积气滞兼脾虚证。而《朱氏集验医方》则用其研磨取汁,浸缩砂,炒干,专治气胀气鼓。此外,本品与消导之品配伍,长于治食积泻痢,里急后重。如《方脉正宗》以莱菔子配芍药、大黄、木香,“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之证。据报道,以本品配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制为消化散,以淀粉及白开水调稠糊,临睡前外敷患儿脐上并固定,治疗小儿畏食症有较好疗效。《仁斋直指方》载:“萝卜子炒黄,研末,乳香汤服半钱”,治“小儿盘肠气痛”。

咳嗽、痰喘

莱菔子入肺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尤善。所以,朱震亨言:“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用治咳喘痰壅,胸闷食少者尤宜,单用即有效。

如《医学集成》之清金丸,以本品“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者”。另外,应用本品时,往往妙在配伍,如遇小儿肥甘厚味食积于中,脾胃受伤,升降失宜,聚湿、化热、生痰,内生火邪,泛逆于肺,肺失宣肃而久咳,用莱菔子配伍其他消食药,除可消积化滞外,自身还具备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再辅以连翘散胃郁之火,则可达到良好的消积止咳效果。

黄褐斑

中医认为黄褐斑多因忧思抑郁引起肝脾不和,进而导致气滞痰阻,污浊之气上熏于面;或脾胃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营血失于上荣所致。

有报道,莱菔子有较明显的祛黄褐斑作用。莱菔子有调和脾胃、升降气机、消食化积之作用,通过“祛痰癖、化积滞、散血瘀”而达到祛斑效果。有药理研究表明,莱菔子含的黄酮类物质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消除面部色素沉着,还能使面部皮肤滋润、柔嫩。我治疗黄褐斑常在处方中加些莱菔子,能增强疗效。

其他

莱菔子生品捣烂,热酒调敷,可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方脉正宗》);与生姜汁研细取汁,加麝香少许,滴鼻,“治风头痛及偏头痛”(《普济方》)。另外,朱震亨以本品配牙皂荚各10g,水煎服,治疗中风口噤。
1.便秘、腹胀 莱菔子生品、炒品都可用于治疗便秘。莱菔子用于减轻病人术后腹胀有效。
2.胃炎 莱菔子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明显,对老年患者尤为适宜。
3.肠梗阻 莱菔子配伍大黄、木香等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等疗效明显。
4.高血压 莱菔子浸膏片用于治疗高血压,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配伍

莱菔子、白芥子

莱菔子、白芥子均为辛散之品,同入肺经。莱菔子辛甚,善于消食导滞,降气化痰,下气定喘;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长于豁痰利气,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二药合用,白芥子能助莱菔子温肺豁痰,消食化积,降气平喘。一降一散,可畅膈行痰,消食除满,常用于治疗咳嗽气逆,痰喘食积,胸腹胀闷等症。

莱菔子、木香

莱菔子与木香均味辛,入脾、胃二经。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善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导滞;木香味苦,性温,气味芳香,能升降诸气,善于健脾疏肝,为宣通上下、畅利三焦气滞之要药。二药配伍,有较强的消食导滞,消胀除满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食积气滞,嗳气酸腐,腹胀肠鸣等症。若无肠胃积滞者,应禁用或慎用,以防耗伤脾胃之气。

莱菔子、人参

通常认为人参不宜与莱菔子同服,人参补气,莱菔子破气,恐莱菔子会消减人参的补虚功效,故服人参不宜同时服食萝卜及莱菔子。也有认为,服补益药都不宜与莱菔子、萝卜同用,如《得配本草》说:“服补药者忌之。”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则认为:“此庸浅之见,不可从。”两者同用有益无弊。《本草新编》曾说:“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只知萝卜子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得萝卜子以其行气,则气平而易受。” 气虚引起的虚喘虚胀,在人参等补气药中少佐莱菔子,则补而不滞,反能提高疗效。气滞胀满而体弱的患者,莱菔子可酌配人参等补气药,以防耗伤正气。我从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人参与莱菔子同用利多弊少。我曾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1例胃黏膜脱垂胃脘痞满的患者,疗效不显,加入莱菔子与红参同用后,痞满很快就消除了。此外,服人参不当引起的脘腹胀满,加莱菔子后能解除。

【古籍述要】
《本草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本草经疏》:莱菔子,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
《本草新编》:能治喘胀。
《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