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仙吕洞宾,为牧童写了一首诗,过去了千年,读来仍让人心静

 长风文史 2023-10-23 发布于广东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说起神仙,大家都不会陌生,他们能腾云驾雾、长生不老、还经常下凡到人间来惩恶扬善,所作所为非常令人神往。

很久以前,就经常听到“中国人为啥没有像外国人那样有固定的神明信仰”等类似的问题。

其实不是没有,只是我国神仙太多了,各类神仙也不好混,经常因为各自KPI不达标,被人抛弃改拜别的的神仙了。

没办法,中国神仙的组成相当的复杂和混乱,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在时间流传中又不断的融合,所以就出现同一个领域好几个神仙在管,被迫就卷起来了。

中国神仙的组成很大一部分是民间传说的地方神仙,例如著名的八仙,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八仙,据传皆是凡人悟道成仙,在历史上大多都有原型。韩湘子就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侄孙,曹国舅是仁宗曹皇后的弟弟,就连那个被狗咬的吕洞宾,也能在唐朝找到其原型。

吕洞宾,他原名吕岩,号纯阳子,他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出生,在懿宗年间还当过县令。

只是唐末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艰难,吕洞宾也厌倦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遂选择放弃了尘世,遁入空门,在中条山的九峰山上修行。

修行时间一长,附近的百姓都知道了山上洞府里有位的吕姓人氏,于是乎便称呼他为吕洞宾。

悟有所成后,吕洞宾下山云游四海,行走江湖,为百姓解除疾病,在乡间惩恶扬善,因此他是所有神仙当中民间传说最多的。

吕洞宾深得世人敬仰的同时,也逐渐被神话,最终被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所度化成仙,成为了八仙之一。

除了他的神话传说之外,吕洞宾其实还是一位诗人,《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作200多首,其中不乏经典。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其中一首最经典的作品。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文简译:

青草像一床绿色被子覆盖大地般绵延不绝。牧童的笛声伴随着晚风断断续续传来,悠扬悦耳;黄昏时分,牧童归来,吃饱了饭,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野、绿园、笛声、牧童、蓑衣、明月,这些典型的乡村意象,被作者巧妙的排列组合,呈现出了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农村恬淡水墨画。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的前两句,作者以周围自然环境为切入点,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目光所及,青草如地毯般铺满整个大地,一直伸向远方,这是视觉感受。

接着,诗人转向了听觉。微风拂过,当中还夹杂欢声笑语和断断续续的笛声。

一个动词“弄”字,用得十分巧妙,将晚风拟人化了的同时,让整个画面活灵活现起来。

而轻描淡写的数字“六七”和“四五”,突出了田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宁寂,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生活烟火气息。

虽然只有淡淡着笔的两句,但是读者已经跟随作者视角,在脑海中已经形成了画面。

只是这个画面还缺少点什么。没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笛声悠扬悦耳,那这笛声的出处,又是怎样一番场景。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跟着作者的目光,我们发现了牧童晚饭吃很满足,舒服的找一处草地躺着,数星星,看月亮。

傍晚的风非常温柔,一切都很美好,牧童安逸的连蓑衣都没脱。如水的月光铺满了整个大地,也装满了牧童的眼睛。

一个“卧”字,形象生动地刻画出牧童的天真和顽皮。而“月明”则给人以更多的遐想,也使人感到了一种内心的沉静。

整首诗在这里戛然而止,但我们还沉浸在牧童凝望夜空的画面,真是余味无穷!

吕洞宾这首诗,确有唐人风采,诗中有景、景色如画、既有视觉上的感受,也有听觉上的感受,弥漫着生活气息。

牧童恬静与闲适的生活状态,正是诗人内心的向往,故而才能挥笔写就这首经典作品。

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做自己该做的事,这种简单的幸福,何尝不是我们的向往。

只是心在红尘,又有几人真正能够看透世俗名利,做到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呢?这也许就是我们和吕洞宾的区别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