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讲坛】花蚀:做不好扶贫的生态学家不是好的动物保护者

 CC讲坛 2023-07-18 发布于北京

花蚀

科普作家 生态摄影师

我们也有很多中国的生态保护者,在把我们自己的经验传播给国外,让外国人也能够用我们这套方法论,来进行一种生态保护,而这个,可能就是我们中国生态保护者,能给世界带来最好的一种贡献,这种贡献它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一种思想上的。

大家好,我是花蚀,我是个写科普讲故事的人,我关注的是生态保护这个领域。说到生态保护,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大自然谁会不喜欢呢?但其实大自然是一个中性的词,它有美有好,但它也有一些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方便。就在我们到生态保护的一线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况。

画面中这位看起来非常霸气的大哥,他叫曹大藩,他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云南的亚洲象项目的主管,他在云南做了二十多年的大象保护,他就给我讲过,这么一个和大象有关的故事。

二十年前他刚开始做大象保护的时候,包了一个山头,大概有200来亩,然后在整个山上种满了各种水果,什么菠萝啊、什么木瓜啊,还有一些甘蔗。眼瞅着这些水果就要成熟了,然后我们大象来了,损失非常的大。

所以当我们到那些有大象的社区,去和当地人进行访谈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清晰地发现,当地人不喜欢大象,一点都不喜欢大象。而我们中国的政府和我们中国的保护机构也做了很多事情,想来缓解这些冲突。

就比方说我们在云南,是有这么一种野生动物肇事险的险种的,这种保险是各级政府出钱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去把这些钱,赔给那些田地受到大象侵害的那些农民的,它虽然说叫保险,但其实上是公益性质的一种,怎么说呢,像是一种公益基金,它只是利用保险的考察体系,来把这个钱更高效地给发出去,这样一种险种在全世界仅有我们中国目前把它搞起来了,其他国家其实是基本上看不到这个东西的。

现在中国有很多保护区,是在鼓励我们的社区居民去养中华蜜蜂,酿蜜出去卖的。因为中华蜜蜂是我们中国本土的蜂种,这样的一种蜂种在我们自己的环境里面,它可以非常高效地酿出蜜来,而且不太需要我们人工去管它。这样就可以让一些空心化的一些农村区域,能够有一个比较高效以及投入不太多的,又比较生态的一个获取收入的方式。

而在曹大藩老师的社区里面,养殖中华蜜蜂还有一个更有想象力的事情,什么呢?是防象,大象一旦听到了蜜蜂那种嗡嗡声,它们就不敢靠近,因为蜜蜂的针刺对它们来说,是一种非常疼痛的防御手段,而在云南,曹老师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这样一种尝试,他也是希望能够帮助一些社区来饲养中华蜜蜂,用中华蜜蜂来防住这些大象的,这个项目现在还没有最终的结果,我非常期待他最终能做出一些什么成果来。

刚才我们说的是疏解我们人和自然之间的这样一种矛盾,但有时候,我们并不只是要疏解矛盾,我们还需要想想办法,让大家通过自然赚到钱,而这样一来,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更加紧密。在中国,我们是有一些疏解人和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这样一些事情的。

就说亚洲象的话,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一些尝试,国外没有政府进行调控,没有公益机构作为润滑的一些社区,他们会发生一些什么样情况,比方说南亚,在南亚好几个国家,发生过人和象之间,非常巨大的这样一种冲突,这个冲突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我们可以看这张照片,这是一群农民,拿炸弹去驱赶大象,而这样的驱赶方法,在某些地区发生过更加恶劣的事件,有些农民会在水果里面藏炸弹,然后诱使大象去吃。如果你是这些农民,你所面临的环境是,如果我不挡住这些大象,我的农田就会被毁掉,我的妻儿就会被饿死,又没有人帮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如有些地方是如何尝试,通过自然来帮大家赚钱的,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只鸟,这几只鸟非常的漂亮,看起来圆乎乎 圆滚滚,而且颜色也非常好看 眼睛非常大,这种鸟叫做银胸丝冠鸟,这种鸟,是少有的雌性比雄性要好看的鸟,我们可以看看它的胸部,为啥它叫银胸丝冠鸟呢,因为它的雌性胸口,有一个像月牙一样的花纹,而雄性是没有的,所以说它的雌性比雄性要好看。

我拍到这些鸟的照片和视频,都是在西双版纳的一个鸟塘里面拍到的,什么是鸟塘呢,鸟塘就是用各种手段,让鸟留在一个人工的环境里面,然后我们摄影师就可以去拍摄它,这个鸟塘是怎么出现的。

我们再来看这种鸟,这种鸟叫做双辫八色鸫,它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在中国是一个边缘分布,而且主要是生活在林下的,那些灌木丛当中,所以说很难被人拍到,在三四年前,全中国可能只有四五个人见过这种鸟。

2019年的时候,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一名研究生,在他们植物园周围的一个寨子里面,放红外相机,然后无意中拍摄到了这种鸟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这个植物园他们是有观鸟的传统的,然后大家看到这种鸟的照片之后,都非常振奋,然后就组了一个观鸟团,想一起去看这个鸟,结果到了他们放红外相机的地方,这群人心里突然一下凉了,为什么呢?

他们发现红外相机的周围,出现了好几个猎套,这种猎套是用铁丝做成的,专门用来抓鸟,这个地方真的就是,在他们放红外相机的地方就出现了,抓鸟的套子,这说明当地的捕鸟是有多么的猖獗,而这些人 他们在周围又找了找,又发现了猎人留下的痕迹,他们抓到鸟之后,直接就把鸟的毛拔掉了,然后弄得一地狼藉,所以搞得大家内心非常的沉重。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他们想为这些鸟做些什么事情,在有的地方我们可以选择去报警,让警察来处理这个问题,但问题是,警察他们并不是,专业处理生态问题的一个部门,他们可以把人给抓了,但这么做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版纳植物园他们选择,帮助当地社区来建几个鸟塘来处理这个问题。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保护中心的赵江波老师,他带头来做了这件事情,他为当地的几个社区,规划了四个鸟塘,这四个鸟塘会基于当地的一种生态,来招引当地的鸟类,来帮助大家赚到钱,而刚才我拍到了银胸丝冠鸟,是他四个鸟塘当中的,一个叫飘海鸟塘的地方拍到的,这个飘海鸟塘,是这四个初始的试点鸟塘里面,唯一做成功的。

为什么叫飘海鸟塘呢,因为这个鸟塘的主人,就是视频中的这位大哥,他的名字叫做飘海,这是一位哈尼族的族人,这个民族自古就是山民,他们对当地的森林非常熟悉,这位大哥他对这片森林也非常的熟悉,对这里的鸟非常有兴趣,当时他为了建这个鸟塘,花了半年的时间,就在这样一片林地里面,每天拿着虫子到林地里面去撒,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才把这些鸟给稳定下来,现在只要它一吹鸟哨,当地的鸟,整个山头的鸟都会向他涌过来。

这个过程非常的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如果大家喜欢观鸟,到西双版纳去拍过鸟的话,你们会知道,西双版纳的野鸟,尤其是森林里面的野鸟 非常的怕人,只要是人靠近到三四十米远,这样一个距离,就会逃走,这其实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状态。

如果我们大家这几年,在我们城市里面去看鸟,看斑鸠 看噪鹛,或者说是一些其他的鸟类会发现,它们其实会允许我们靠的比较近,五米十米这样的距离它们都不会飞走,而在一个正常的环境里面,只要这个环境没有人类捕猎,实际上鸟类,并不会把人类当做是成一个威胁,或者我们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到一个区域,会发现当地的鸟特别怕人的话,那么当地一定会有人去猎鸟,这是一个规律,大家可以记住。

这个规律也导致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这几个鸟塘,建起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无论如何 这个鸟塘它建好了,建好之后 非常有示范意义,央视去做了报道,当地的政府也给了很多扶持,而最终这个项目,成为了当地生态扶贫的一个试点项目。

2022年 这个鸟塘开放了七个月,而且还是受疫情影响特别大的2022年,这个鸟塘赚了十万块钱,而在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十万块钱,是能够直接让一个家庭迈入小康的,我们就能想象得到 这样一个鸟塘,它的经济价值是有多么的大,他们其实想了非常多的招。

总结起来有两条,第一条,他们会不断地向试点的那些农户,那些鸟塘主去宣传,我们做这个鸟塘,我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鸟,我们做这种保护鸟的项目,你们就不能伤害鸟,另外一点 也是更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他们支持的这些鸟塘,所有的这些鸟塘,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鸟种的,比方说我们刚才看的这个飘海鸟塘,它的特色鸟种,就是这种银胸丝冠鸟,这样一种银胸丝冠鸟,它是生活在林地环境,而他们支持的另外一个鸟塘,叫做银厂鸟塘,这个鸟塘是建立在喀斯特地貌上,是吸引当地的,喜欢住在石灰岩上的一些鸟类。

这样做其实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他们所有的鸟塘都有各自的特色,这样建起来若干的鸟塘之后,他们之间不会产生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第二个好处,我们把一个鸟塘,聚焦到某一个 或者某几个明星物种上,实际上是聚焦在这些明星物种,所必须依赖的一种生态环境上,一个鸟塘,它要保证自己的鸟稳定处在这个地方,就必须保证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那么我们建这个鸟塘,实际上就保护了这片生态环境,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巧妙的设置。

同样 我们也是用一些经济的方式,来让我们当地的社区能够,主动地去愿意做这样一个事情,当然做起来也是有一些困难的,除了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困难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要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社区问题,如果一个区域 社区运转的不太好的话,那么你在一个地方做生态扶贫,或者做生态旅游的项目,必然的结果就只是,几户人从中赚到了钱,而其他的人没有从中赚到钱,他们得不到好处,这种情况下,生态扶贫反而造成了一个社区,它贫富差距的增大,大家如果在基层待过就知道,只有一两户人赚钱的话,他们必然会遭到记恨。

我们这位飘海大哥,他就特别厉害,他以前当过村长,他说话很管用,从顶层逻辑的设计上来看,版纳植物园,是跟他们有这么一个约定,我们一年赚十万块钱,那我们要拿出一万块钱,也就是10%的钱来给整个社区,当做社区的公共资金,你这样一来,还有谁敢去他们村再打鸟。

版纳植物园,他们执行的这些生态扶贫的项目,其实不只有一个,他们还有一个项目是针对这种花的,这种花叫做寄生花,它是我们俗称大王花的 大花草这个类群,在中国唯一的代表,这种花仅仅在中国的西藏东南,以及云南的西南区域才有的,曾经在中国消失了十几年,然后在最近几年才又被重新发现。

在有些区域如果有这样大的一种生态方面的发现的话,那么很多单位,或者说很多那种基层的政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我们要把这片花给藏起来,不能让别人知道,不能让别人随便进来,没有人,那么就没有人会伤害这些花了。

但是版纳植物园做的完全不一样,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发现这片花之后 马上联系当地社区,我们一起来赚这个钱吧,我们帮你们把游客引到这来,你们赚到钱,你们帮我们把这片花给保住,而最终 这批花也给当地提供了非常稳定的经济收入,当地社区通过这样一种收入也诞生了,非常大的保护这些寄生花的热情,这就是非常美妙的一种状态。

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这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能我们有些朋友,看到这句话的反应是,觉得这句话是一种口号,但其实它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完全是自上而下的一种理论,而是诞生于我们中国,特别的一种基层实践之上的一种方法论,我们中国的生态保护,是我们中国人经过特别多年的实践,在我们中国人口繁多这一限定条件下,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方法论。

我们中国独特的一种政治体制,让我们不可能把这些人给赶出来,我们也不可能漠视这些人的福利,我们必须要把这些人当人,让他们有很好的这样一种生活条件,我们才能谈其他的工作,而我们的生态保护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来进行我们的生态保护的,这就让大家,必须去想着考虑大家的福利,想着通过这样好的一种生态环境,和大家进行一种绑定,让大家从这样的生态环境里面,能够赚到一些东西,这样才有了这样一个理论。

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实践也特别重要,例如在东南亚、在非洲,可能有一些保护区,他们主要是由一些外国的力量来进行这样一种保护的,而这样一种保护,它也许是能够保护好当地的动物,但在很多时候,当地社区的发展往往是被忽视了的,这些当地社区的居民,他们可能也想去有那种比较现代比较舒适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的可能性,有时候是被剥夺了的。而我们中国人自己为我们中国社区,做这样一种生态保护和发展的项目,往往就能够保证我们大家,在发展上的权利不被剥夺。

这几年我就一直在做一个项目,一直在跑中国的生态热点区域,跑保护的前线,想采访这些一线工作人员,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之后我会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暂定为《还有若干人》,希望能通过我自己的表达和我的记忆,来让大家了解到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实践,我们中国人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方法论。

让大家知道,我们是在这么一种人口繁多的压力下,来实现我们的这样一种,共赢的一种生态保护,无论是美好的生态,还是我们大家的发展,这样两种东西我们全都想要。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在其他的一些生态热点区域,在那些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不发达国家,也是有很多的人的。他们也生活在这样一些生态热点区域,在这些区域里面,他们也想发展,他们也想要保护好自己的环境,

现在,我们也有很多中国的生态保护者,在把我们自己的经验传播给国外,让外国人也能够用我们这套方法论,来进行一种生态保护,而这个,可能就是我们中国生态保护者,能给世界带来最好的一种贡献,这种贡献它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