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湿有方,推荐7味中药(内含祛湿食谱)

 空谷幽兰80 2023-07-18 发布于广东
学药宝典
学药宝典,专业的药品说明书学习平台,每天分享西药、中药、中成药成分、功效、适应症、禁忌、不良反应等药物说明,学药懂药,才能对症施治!
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湿,有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内湿),祛湿是调理慢性病、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祛湿呢?

图片

哪些中药有助于祛湿?
01
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02
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食药兼之,在众多祛湿食材中它的补虚作用较强,又能补脾肺之气,中医认为它能健脾补气、养胃祛湿。

体内湿气较重时,利用五指毛桃煲汤煮水饮用,有助祛湿养生。

03
苍术

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

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故祛湿力较强,湿浊去而脾运健,故有健脾作用。

苍术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闷呕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04
白术

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

《本草汇言》中记载,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

白术能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泄泻等症状,黄疸、容易出汗、水肿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05
赤小豆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

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不但可以治疗一般的水肿,甚至可以治疗“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

06
薏米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在湿气较重的季节或地区,可用薏米煮汤喝。因薏米性微寒、偏凉,所以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

07
芡实

芡实见于《神农本草经》,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其具有“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有健脾除湿、固肾益精的功效。

吃芡实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

芡实与鱼头同食,还有健脑效能,可以治疗神经衰弱。

4个祛湿组方

中医认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环境之外,身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才是我们祛湿的根本利器。

因为脾胃虚,湿气才能产生,所以杜绝湿气生成之源才是关键!

组方一:薏仁+莲子+山药+茯苓

功效:四神汤,以甘平为主,甘能治水,故能健脾和胃。

山药以补虚为长,茯苓以去湿为长;

薏仁有化湿之功,又能清热,因为湿久会化热,变成湿热,薏仁最擅长清湿热;

莲子养心安神为首功。

四神汤里不但有茯苓化湿,还有薏苡仁来清热,薏仁还能把湿气转化成津液,又有山药莲子补虚,且能镇水,达到安神之功,使湿气不再为害,从而整体调理身体。

祛湿清热,健脾养胃,美白皮肤,补益心肺,调肝固肾。性平,适宜作为食疗,常常食用之。

组方二:白茅根+红枣

推荐食谱:茯苓茅根煲猪瘦肉

材料:鲜土茯苓适量、白茅根80克、红枣10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土茯苓切块;茅根切段;红枣去核。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祛湿除困、清热解毒。

组方三:黄芪+党参

推荐食谱:参芪粥

材料: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

做法: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

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湿盛带来的身体不适。

组方四:茯苓+陈皮

推荐食谱:陈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陈皮2g。

做法:茯苓、陈皮洗净,放入保温杯中,冲入热水,等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两者泡茶饮用,可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