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校的妈妈们

 opheliazq70 2023-07-18 发布于安徽

也不知听谁说过,党校是一方神奇的土地。隐约好像说风水不太好,人容易生病。可是小花园里到了冬日暖阳时,除了满目轮椅里几近百岁的老人,还有拄着拐杖步履坚定、衣衫整洁的八九十岁养生人士。

后来又传闻说学校不知何时破土了啥项目(怪我这几年实在是在院子里转悠地太深入,以至于快飙升八卦王了),导致风水突变,直接的成效就是:一眨眼间,院子里晃荡的妈妈们不经意间都被悄悄贴上了诸如“儿子在清华”、“女儿在国外”之类的标签了。这个确实不夸张,就说我那固定的散步伴友杨医生就一人身兼两大名校,儿子本科在武大,研博在科大。还有我那御用的散步伙伴也身挑西安交大和清华两重担。就这,走不了两步,就会有一北大或厦大或国外名校的妈妈笑盈盈地擦肩而过。

每每见到这一场面,杨医生都会发自肺腑地回忆她“疏于”育子的后怕,用她的话说,就是:每每想起,不禁一身冷汗。若不是太了解她,肯定以为又凡尔赛附体了。要知道,她曾经因为我对小王过于随意的态度,多次语重心长相劝,并对我有些不着调的歪理邪说更是肉眼可见的生气,甚至有几次竟杏眼圆瞪地咬着牙说:“你从来就不会反思!”从语言表达到语气和情绪的烘托和大王简直是一模一样,令我不寒而栗!

对于杨医生很多教育理念我是非常推崇的,而且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在合肥的两个表妹。她的用心不仅让儿子和她的关系非常融洽,而且儿子是真的优秀(不过,说来也神奇,这孩子打小时的一个眼神,便让我认定他就是优秀本秀了!)

不过,对于孩子的培养问题,我仍然有太多的困惑。

虽然常年在学校环境浸染,也接触过不少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地域和国籍的学生,仍然懵懂地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一个人生活!虽然我在课堂上曾给过学生很多不同的答案和诠释。所幸的是,几乎每次都能自圆其说,至少把我自己的逻辑给理顺了!

或许这一想法是因为发现一个人生活的好坏、幸福与否其实与学历学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如果从辩论的视角看,这句话本身就是千疮百孔的。所以,只能从一暑假赋闲在家的八卦大妈角度谈谈粗浅的想法)

就拿朋友圈来说,它的英语表达是moments,感觉更能体现其应该具有的精髓,就是记录下生活中一些或美好精彩或难忘有趣的时刻吧,虽然我现在很少看朋友圈。偶尔翻看时,发现这些多彩时刻的呈现好像与上什么学校、读了多少书并不成正比。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活动半径有限、各方面资质平平,却能把每天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不在少数。

可记得当年在UW-Madison访学时,发现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访问学者都租住在一个叫Eagle Heights仿佛世外桃源的小区,我去过一次,湖光林色风景迤逦,只是觉得去国外过一年在国内就可实现的养老生活好像有点不甘。甚至有位几乎不能开口的中科院博士说他最开心最经常做的就是跟几个朋友一起钓鱼。而他让我介绍的诸多交流学习场所最后竟然一个也没去!

或许是学语言的关系,我倒感觉只要参与就很快乐。所以至今还记得每个即便是夏日的清晨,当我乘坐公交车来到寂静的校园时,那种清冷和空旷至今都让人迷恋。我几乎总是第一个到达交流艺术系的大楼,拉开厚重的两道玻璃门,先找到一个准备听课的教室把御寒的衣物、差不多要用一天的东西放好,然后便开始四处转悠。

那种用足迹一步步丈量每一处陌生环境的感觉真好。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太多期盼,只是满满的未知好奇和逐步把陌生变成熟悉的莫名亲切感。曾经让我浑然不知东西南北,坐着校车仍然觉得很难到达终点的我,终于在某天发现整个校园的布局已了然于心。这是一种特别神奇的感受。和诸多的第一次带来的新鲜感几乎是一样的令人愉悦和感动。或许,这就是我所追求生活的一种滋味吧。

仔细想想,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有特别高大上的馈赠,如上天揽月、下海潜泳,说实在,我还真不是很喜欢,充其量可以当作工作干一回。

但是,璀璨散尽后的平凡日子才是最真实的烟火,但也可以创造出不俗的惊喜和不胜枚举的第一次。这些可能并不需要学富五车,更不需要名校作为支撑。这也是为什么我曾特别羡慕一楼朱姐家的浪漫精致生活。还有一位我高中的同学,丈夫是同班同学,自己在老家上班,女儿父母都住在几乎一个地方,看似波澜不惊的人生,可小日子却是几十年不重样的精彩纷呈!虽在众人眼里是可有若无的小日常,但,日积月累,便是一份厚重实在的幸福!

想不明白现在的新生代们如何去体验和感受幸福,不知道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会不会早已被“卷”走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好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或许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标准。正如冷暖自知。

可是,如果是这样,那为何还要用那么多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和孩子,难不成是觉得人们都活得太开心舒坦了?既然感受是自己的,那么,自己可以、学会选择就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那么,为人父母的要求孩子要怎样怎样才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祖宗的底气又从何而来呢?

说真的,我曾经非常希望能在高中母校当一名英语老师,现在想来,仍觉得挺不错。客观说,与现在的生活很难比出什么高下,只不过是不同的人生经历罢了。So what

正如,是金子总会发光,是朽木终究难雕。那些会生活、懂生活艺术和真谛的人无论如何也都会书写出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