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粟裕每次发电报给前委,邓公却从不批复,刘伯承也敷衍了事?

 餐意院 2023-07-18 发布于福建

淮海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至关重要,正是因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加快了全国解放的步伐。虽然解放军赢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国军的先进武器和庞大部队,解放军将士们从未放弃,坚持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战役开始之前,解放军就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值得一提的是,我军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指挥部门“前委”,将中野和华野最会打仗的五个人集合在一起,成为了幕后的指挥官。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调度,以便部队的统一指挥,但奇怪的是,粟裕曾多次发电报给前委请求指示,作为负责人之一的邓小平却从未批复,就连刘伯承都是敷衍了事,到底是为什么呢?

1948年,国民党军已经节节败退,尤其是济南战役结束之后,他们已经阻挡不了解放军南下的脚步。但蒋介石并不想认输,还想来一次大决战,而这次的决战就是淮海战役。为了应对这次的战役,解放军调集了中野和华野的主力部队,并在粟裕的建议下成立了前委,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人担任领导人。

虽说前委有很大的权力,可以直接指挥两个部队的作战,但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利于战斗的发展。邓小平和刘伯承都是资历深厚的将领,参与的战斗数不胜数,他们深知一旦干涉阵前的决定,很容易就会影响到前线部队的指挥官,让他无法做出及时的决策,尤其是在这么重要的时刻,出不得一点的差错。

所以当粟裕多次发电报给前委请求指挥的时候,邓公直接选择不予批复,是为了不干涉华野的作战安排。不是他们不负责任,而是他们对粟裕足够信任,相信他在打这场仗之前早就有了全盘计划,过多的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

此外,邓公之所以不回复粟裕,是因为他和刘帅所在的中野也陷入了胶着的战斗中,根本无暇再去管粟裕打得怎么样。当时中野从大别山出来的时候,就将所有的重型武器都丢下了,只留下了轻武器,用来对付国民党的部队确实不容易。

尤其还要面对强大的黄维兵团,更是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即使如此,中野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得到增援之后才将黄维兵团全部消灭。可见邓公也是分身乏术,无暇去顾及华野的作战,万一让中野拖了后腿,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前委虽然有一定的权力,但是总的指挥权还是在主席的手上,如此重要的战役,主席一直守在指挥室,时刻注意战局的变化。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及时向粟裕发布命令。此时粟裕已经有了主席的指挥,如果前委再去插一脚,可能会有所冲突,万一双方意见有分歧,那粟裕到底是听哪一边的呢。为此邓公才选择不批复,让粟裕在主席的指挥下安心作战。

最终,中野和华野都取得了胜利,国军也因此不断退守,解放军随后南下,兵分两路歼灭了敌人的残余部队,将他们赶到了台湾岛。在全国解放之后,中央本打算让粟裕带兵攻入台湾,将国民党残余势力一举拿下,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这边事情就只能延迟进行,直到如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淮海战役的胜利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转折点,粟裕可以说是此战的最大的功臣,他所率领的华野表现极其出色,将国民党精锐部队彻底打败,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主席和几位前委首长的指挥。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粟裕完全有能力自己指挥战役,前委的存在也不过是为了让两支部队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作战。而邓公和刘伯承之所以不回复粟裕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粟裕的军事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不干预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