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人物之二】荀彧(叶子恬同学)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尽管并不如郭奉孝、司马仲达等人般为众所知,但他几乎可以被称作曹操平定北方、统一天下的首席谋臣。

文若一生中几乎没有跟随曹操出征过,大多是在为曹操保守后方,也就是曹操的“根据地”。他也因此不如奋斗在前线出谋划策的谋士闻名,但这并不能削弱他之于曹操的重要性。

首先,文若所守之处即为曹操的立身之本。倘若不能安守该处,休提平定北方,就是不颠沛流离,亦不容易。况且曹操率大军出征时,不知会有多少割据势力觊觎着他的地盘?也不知有多少次逢上近乎于孔明弹琴退仲达时的空城?因而此时必需一位极受信任且足智多谋之人,便是文若。

其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居于后方者还需要做什么?自然是筹措粮草。这样的事萧何也做过,萧何就一直在为打仗的刘邦做着后勤工作。结果最后刘邦统一天下论功行赏时,功劳最大的,不是那些战斗于疆场的谋臣武将,而是萧何。由此,文若的功劳也是不言而喻了。

第三,文若眼光长远、大局观强,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具有雄才大略。曹操常与他共议国家大事,讨论战略部署,并把几乎所有政事都托付于文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渡之战曹、袁二军相持之时,曹操几欲放弃,写信给文若问策。文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写信说明二军优劣,言曹军应当坚守,战争形势即将有变——后来就发生了乌巢劫粮之事。试问,倘若没有文若的远见,曹操究竟还能不能胜官渡之战?

“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司马)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常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颍川多出贤士:譬如孔明,譬如文若。官渡之战的一封信足显文若目光长远,而他自然也不止于此。

一次曹操出征陶谦,吕布、张邈借机偷袭兖州,却假称前来协助曹操战陶谦。众人犹疑间只有文若看清事实,急召夏侯惇来协防,诛杀谋反者,人心方安。但刺史郭贡听得煽动,也引兵而来。文若料定郭贡并无战意,只要显出己方之镇定,郭贡必不战自退,便只身赴会,使郭贡引兵而退。——关云长尚且单刀赴宴,文若之遇事不惊、机敏勇敢、沉着冷静,着实令人叹服。

既然被比作张子房,文若在镇静的同时自然也不乏足智多谋,在“二虎竞食”“驱虎吞狼”二计之中足以显现。而且,曹操手下的几众谋士有许多是文若所荐,荀公达、程仲德、郭奉孝、钟元常、司马仲达等等,皆为曹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其唯才是举、知人善用。

文若之死是一个未解的谜团,他究竟是被曹操杀死,还是被逼自杀,亦或是忧虑而死,已经不得而知了。《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是曹操欲称魏公、加九锡,而文若力阻,因而被曹操记恨,在征途中寄一空食盒,文若解其意,服毒自杀而死。

但是,不论文若究竟死因为何,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他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他清楚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匡扶汉室、力挽狂澜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只有协助一人打下江山,平定天下,百姓才能和乐;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封建礼教束缚着他,使他成为忠心耿耿的汉臣,不愿看到曹操的野心逐渐膨胀。他因而痛苦、忧郁,最终选择死亡来解脱。

这是来自时代的局限性,就连被司马光认为胜于管仲、被曹操认为堪比子房的文若也受其限制,以致进退两难。他所受的正统教育,所处的封建社会,和他的高尚品行,都迫使他“正直”地一心忠于汉室,限制着他,令他无法参透这时代更迭、改朝换代的必然性——假使他明白了,又能如何呢?他也无力去行动,不过只是让他更受着矛盾的煎熬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